中共屏山县委党校 陈艺
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是两者交汇与过渡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农村是两者的内生动力与政策导向,而农民则是服务与受益的主要对象,安农业、兴农村、富农民是政策宗旨所在,两者间的政策契合性、工作延续性相当高。乡村振兴战略是建立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升级形成的全新产物,在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提升、农村实业发展短板的弥补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奠定了“三农”高速发展的基础。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因影响因素诸多且体制各异,难免会出现“两张皮”现象,阻碍了脱贫成果的持续巩固,阻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有效衔接两者是迎合密切相关制度要求的关键,能促进乡村振兴实现长久发展[1]。根据目前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来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首当其冲,同时需要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巩固脱贫成果,需要持续推进文化、产业、小农等工作,聚焦农村地区有关群众发展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可以说,两者间存在一致性的目标、内容及内在,皆是以巩固脱贫成果和振兴工作与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为宗旨,持续优化社会扶贫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效能。
我国目前已实现了全面脱贫,但由于存在各类影响因素,已脱贫人口依旧有很大可能再次出现返贫的情况,对脱贫攻坚成果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凭借乡村振兴战略优势,能使脱贫攻坚的成效往纵深方向延伸,消除已脱贫人口返贫的风险,协调发展各个产业结构,进一步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是与脱贫农户需求相适应的关键举措。
(1)有序衔接机制,通过脱贫攻坚成果已有经验的运用,积极推进党管农村工作的开展,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使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加强“五级书记”保障制度,坚持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大力推进责任明确与各司其职责任体系的构建。(2)有序衔接规划,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根据,合理制定短期过渡计划并细化分解任务,奠定乡村振兴顺利开展的基础[2]。同时,以脱贫攻坚成果经验为根据,将地方特点与差异准确把握,尤其是亟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在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等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并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前瞻性。(3)有序衔接政策,向乡村振兴目标要求看齐,以本地实际发展需要为根据,梳理现行政策,逐一细分应取消或强化的政策,健全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借鉴脱贫攻坚成熟的理论成果。同时,聚焦以往的特惠性政策、临时性帮助政策及兜底政策,分别用普惠性政策、常态化支持政策及乡村低收入群体保障政策取代。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牢固绿色发展理念,严格遵循生态环保原则,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大力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振兴与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目标的实现[3]。同时,压茬推进易地搬迁。在遵循生态绿色宜居原则的基础上,确定易地搬迁,并对搬迁后产业发展与就业等予以关注,奠定可致富等诸多目标的基础。要继续发挥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在文化产业与事业发展方面予以足够的支持,施行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产品”,从资金、人才及技术方面夯实融合发展乡村文旅的基础,打造有技能、有知识、懂管理、懂经营的团队,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以文化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局面。以环境保护为对象,面向全员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动员广大群众、社会力量主动贡献力量,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还需将一定的空间预留给农业农村发展,依托优美环境推进其他领域的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产业质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通过政策优势的充分利用和发挥,以产业发展实况为根据,合理进行产业优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并在产业发展各方各面引入科学技术。乡村振兴中,为了凸显对已脱贫地区的倾斜,应从人才、技术及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政策福利运用基础上,深入调研产品市场,以产业优化发展现实需要为根据,并对产业长远发展予以考虑,保障脱贫成果巩固规划的实效性、合理性及科学性[4]。同时,要大力发展具备本土特点、乡村特色的产业,以乡村独特资源为基础,在对地理区位优势与生态环境统筹考虑、充分发挥的前提下,促进已脱贫地区收入的增加。专注产业多元发展,围绕乡村土地丰富的资源,着重发展特色种植产业,通过产品深加工的持续推进,帮助乡村绿色产业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积极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以具备地域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培育,促进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一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将道路、饮水、通信、电力等依旧存在于农村地区的问题一一化解,打造能将群众需求更好满足的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着手于污水及垃圾处理等问题的解决,同时兼顾改厕、改水工作的持续推进,从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奠定农村发展的基础[5-6]。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也要大力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振兴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全面巩固农村精神脱贫成果。充分发掘乡村文化的作用价值,关键在于深入发掘本土文化积淀,予以独特文化资源全方位的保护,加大文化新内涵的创新力度,在优化乡村文化自信的同时,夯实乡村文明建设基础。同时,在有效衔接两者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
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与振兴人才和文化工作开展中,帮助已脱贫地区聚集更多的人力资本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基于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此项工作:(1)需要从不同途径入手,面向已脱贫地区优化打造公共服务供给,并予以更大的教育扶持力度,夯实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工作开展基础。同时以普通话普及率略显滞后的地区为对象,积极推广普通话,确立多类学校建设计划并付诸实际,帮助本地学生、青壮年积累丰富的语言素养。此外,组织招考技能培训活动,帮助已脱贫地区人群养成一定的就择业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有效衔接两者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已脱贫群众子女的基础教育工作,悉心照料祖国的花朵,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奠定基础;(2)面向已脱贫地区各类企业予以更大的援助,落实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为非农已脱贫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已脱贫群体自立自强能力的增强,并帮助他们树立进一步致富的决心;(3)密切关注已脱贫地区群众身心健康,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面向健康教育、医疗保健和疾病防控搭建综合型医疗卫生平台,充实已脱贫地区医务力量,灵活运用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群众。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实现路径中,乡村振兴是农业得以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途径,党与国家对此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为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从科学构建工作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及激发人力资本潜力等方面入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相关链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