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宫华
(安化县林业局,湖南 益阳 41350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且已远远超出森林资源能够承受的上限范围,致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气候干旱、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频繁发生。针对这一不良现象,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念,要求各地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强化森林培育的有效措施,来为动植物、微生物等创造适宜的生存居住环境,有效防治沙尘暴,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等,从而有效改善和修复脆弱的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多,土地、森林和矿产等各种自然被大量开采,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未意识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这就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平衡,破坏了大量动植物的栖息地,甚至造成很多物种走向灭绝,最终破坏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问题。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在250 万km2以上,在总国土面积中的所占比例为25%以上,且很多荒漠化土地都位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必然会引发愈加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情况。我国西北地区出现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主要由于人类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大风侵袭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地没有了树木涵养水土的保护性。同时,当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快接近300 万km2,尤其是中度水土流失在总面积中的占比已达到37%,可见我国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约有4 亿人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也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另外,我国很多出现土地荒漠化的区域,由于风力的侵蚀,甚至发生了土地生产能力降低、风沙肆虐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的处理,必须强化森林培育工作,利用森林的防风固沙,从而有效保护土壤。
由于我国大量森林资源被肆意开采,造成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大大降低了土壤的稳定性,从而致使旱涝等诸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同时,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都不同,森林覆盖面积也不同,所以出现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如:我国华北地区主要是沙尘灾害频发;西北地区由于森林覆盖率非常低,则是冰雪霜冻、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云贵地区因为降雨量较大,则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森林植被的破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特别是会加重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必须积极强化森林培育工作,通过不断增加森林植被的覆盖面积,来对土地沙化、荒漠化等问题进行有效缓解,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利用绿色植被的防风固沙作用来对水土问题进行防治。在国际上我国水土流失率已经排在前列,必须在根本上高度重视水土流失问题的防治,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只有注重对水土问题的解决,在促进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同时,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够实现国家和城市的长续发展,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同时,通过做好森林培育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森林植被的覆盖面,从而更好地应对暴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对土壤的冲刷、破坏,还能够较好地解决缺水时期遗留下的土地干燥、水源涵养不足等问题,从而实现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治理。
在森林培育工作中,通过种植大量的树木,利用这些森林资源来获得防风固沙的作用,从而较好的改善土地荒漠化问题。目前我国乃至全球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所以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治理。我国西藏、青海等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尤为严重,现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这些地区必须积极探索森林培育工作,深入调查和分析荒漠化或是潜在荒漠化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林木种植,以此来对荒漠化的发展进行有效抑制。通过做好森林培育工作,可在极大程度上降低灾害性风度,并改变风向,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针对沙尘比较严重的区域,可通过森林培育来改善区域内的大气环境,并通过大范围地开展绿化工作,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更好地抑制土地荒漠化,降低荒漠化的威胁[3]。如:在我国西藏地区的海南州,该区域的平均海拔超过3200m,且气候比较寒冷干燥,干旱少雨,整个区域的土地荒漠化面积约为127 万m2,荒漠化土地占本地总面积的28%左右,可见土地荒漠化问题极为突出,还存在严重的草场退化问题,为此当地积极开展森林培育工作,以此来改善本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有效抑制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式是生态环境最为重要的特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全世界的生态环境中拥有的生物物种非常多,尤其森林中物种最为丰富。近年来,人类各种活动越来越频繁,对森林资源、很多生物物种的生长和栖息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这就严重影响到物种多样性的保持,甚至导致一些物种濒临灭绝。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约有20%的物种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并不断加大了对保持物种多样性保持的投入,而森林培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措施和途径,通过做好森林培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植物数量和种类,为生物物种的保持创造良好的环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引发了越来越严重了温室效应问题,该问题还会产生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现象,从而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这一问题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及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多,向大气中排放了更多的废气和尾气,这就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大气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大气中的污染物,从而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通过森林培育工作来进行较好地解决,即通过种植大量的树木,提高森林植被覆盖面积,依托于绿色植被对空气的新陈代谢效果,生成更多的新鲜氧气,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并借助光合作用来净化空气,有效改善空气污染问题,从而发挥森林的力量来缓解温室效应引发的环境破坏[4]。
对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而言,通过强化森林培育,能够有效提升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防范,确保农业的高产与稳产。相关实验研究证明:相较于其他区域,森林和林区的一定范围内的昼夜温差明显更小,在冬季时森林能够较好保持环境温度,而在夏季时能够发挥散热作用来保持环境湿度。森林还具备小气候效应,可以对高温日灼危害、冻害等问题进行有效防范或是规避。同时,森林植被可起到蒸腾的效果,在森林和林区的一定范围之外,其空气湿度很低,但森林和林区四周的空气湿度能够升高20%,当空气湿度比较高,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确保农作物的茁壮成长,并有利于农作物储备足够的能量越冬。另外,森林可发挥出自然调蓄的效果,在旱季时可降低水分蒸发速率,并积蓄地下径流,以此来确保土壤中拥有一定的天然含水量,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而在雨季时,可对坡面径流进行调节,改善降水冲刷情况,从而有效防治洪涝灾害。
(1)将正确的理念和思想作为森林培育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引导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森林培育理念、培育方法、培育技术等,或是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全面化、系统地教育培训,从而切实提高培育工作人员的培育理论知识水平和培育技能,将其塑造成一名具有担当、优良培育思维的森林培育人员,充分认识到森林培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终确保森林培育工作的顺利落实,有效强化森林培育工作成效[5]。
(2)构建整体化、标准化、多元化的森林培育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森林培育职务和义务,合理划分权责,并结合森林培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对这一管理机制进行不断调整与优化,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这一管理机制的约束和指导下,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森林培育工作,确保培育任务的按时按质完成。
(3)落实森林培育分类经营。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需要积极落实森林培育分类经营,这一举措适应了现代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要求,也是改善森林培育效果的基础前提。分类经营主要指通过精细化地划分森林资源,结合森林的具体特征与净化能力,把森林细化成多种类型,再结合各地区内森林资源的类型,采取有效的森林培育措施和相应的经营管理方法。通常而言,森林资源主要划分成:森林绿化区、生态森林区及重点森林生态区等,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的实际培育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需采取分类的个性化经营措施,以此来显著提升森林培育的质量,培育出更多的生态森林区,以此来有效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及缓解水土流失[6]。
(4)合理采伐和更新森林资源。在森林培育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准确把控森林资源的“采伐”和“抚育”,让两者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针对森林资源“采伐”的管控,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森林资源的采伐标准,以此来预防森林植被被过度砍伐或是乱砍乱伐;在森林资源采伐过程中,应做好森林幼苗的保护工作,保证采伐的强度对整个林木的生长无任何影响,还要注重考虑光照条件,防止由于采伐不合理而导致光照不足,或是影响到森林营养供应;严格依据树种的特点与树龄等因素,来科学地开展采伐工作,严禁滥砍滥伐。另外,注重适时更新森林资源,在更新前需要清理采伐的迹地,处理干净枯枝叶和病变的叶子,在更新过程中应选择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的方式,前者是人工进行植树造林,后者是通过在空中散播树种,利用自然的力量来促进种子的生长。
(5)确保足够的资金支持。在森林培育工作中,只有确保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确保整个工作的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基于此,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区域内森林培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培育工作拥有足够的人才、技术、设备设施支持。同时,林业部门应注重对资金的合理利用,并积极争取社会、企业等多方的支持,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还需注重发挥当地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从而获得更多的森林培育资金。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森林培育工作中,人工造林是相对科学有效的举措,通过有效的荒地造林和荒山造林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人工造林前,相关工作人员应科学选择造林区域,全面掌握和了解该区域的环境与土壤状况,保证能够满足树苗生长需求,还需深入勘察调查造林区域有没有存在病虫害等不良问题,做好区域内杂草、灌木等清理工作,对土壤进行有效的平整、翻耕,且做好消毒处理。根据造林区域的土壤状况,明确树苗的施肥量与浇水量,由于人工造林对土壤的厚度、肥力等有很高的要求,为确保树苗的健康生长,就必须确保土壤的各项指标符合有关标准。在植被与树木等培育工作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全面考量这些植物的未来生长过程,科学选择幼苗,保证其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地开展森林培育工作。待明确种植的幼苗品种后,需要结合幼苗的具体特征,逐步开展开沟、播种、土壤覆盖等种植工作。在完成幼苗种植以后,需要高度重视起苗出圃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与造林季节相配合,借助先进的机械设备来提高起苗工作效率,且更好地保护苗木的根系与苗木的完整性,有效降低由于人为操作不当而导致苗木受损或是死亡,在起苗后必须马上对苗木进行包装,然后使用专车尽快送达指定林区,确保树苗得到尽快种植。
(1)在森林培育过程中,由于人工造林的生态环境和树苗最初的生长环境存在差异,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树苗的了解与掌握,密切关注树苗的生长过程,及时清理种植区域的杂草和枯木,为树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若不及时清理枯木和杂草,待其腐烂后会滋生大量的霉菌,严重影响到树木的健康生长,还会影响到整个林区的正常生长。同时,相关工作人员需及时对树木生长区域的土壤进行松土作业,以此来确保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7]。另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树苗的生长情况,避免树苗由于营养不足而死亡,还需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动物踩踏树苗的情况,以此来有效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2)强化对人工造林的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森林火灾防控工作,且将这项工作贯穿到苗木种植、管理、生长的整个过程中。首先,相关部门必须做好防火知识宣传工作,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并做好防火演练,配备足够的防火设施和防火器具,构建完善的林区火灾预报与检测系统,组建一支专业的林区火灾应急队伍,以此来有效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率;其次,在森林培育工作中,可能会由于当地居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而做出破坏或是盗取树苗的情况,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林区的巡查工作,制定完善科学的林区巡检制度,明确巡检人员的工作职责,以此来确保幼苗的正常生长[8];最后,注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般而言,树苗在种植初期的生长比较脆弱,极易遭受病虫害的侵害,这就大大提高树苗的病死率,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树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及时掌握森林的具体状况,当发现森林中出现病虫害或是潜在的病虫害时,需马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待树苗成熟以后,相关工作人员不能放松警惕,依然需要定期检查,密切观察树木的发育情况,若出现问题,必须马上处理和解决,以此来切实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各地区积极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而言,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各地区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森林培育工作,通过做好这项工作,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保障物种多样性,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确保农业稳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树立良好的森林培育观念,构建科学完善森林培育管理机制,落实森林培育分类经营,明确森林资源采伐与更新标准,积极落实好人工造林工作,并强化造林区域后期管理,以此来确保森林培育工作的高质高效完成,切实做好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长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