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平
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曾说,“好奇的孩子总在问问题,问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1]”比如“那是什么?”“为什么?”等之类的问题。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是一个克服困惑的过程。可见在学习中学会提问、思考的重要性。从广义上说,学习就是阅读,而阅读就是思考,思考的目的在于理解,“阅读乃是向文本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2]”自统编教材提问策略单元出现以来,提问策略教学困扰了不少教师,通过对提问策略教学的诸多案例分析,能够发现教师对提问策略教学的认识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经常在学生们阅读之后向他们提问,但是却很少向他们示范提问。对有些教师来说,阅读教学只不过是通过课堂提问来确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有的教师认为,“我们天天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还需要教学生如何提问吗?”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孩子们并不真正懂得如何就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多数学生在阅读时不会思考,只是简单地获取一些有关事实的知识或信息。[3]”如果教师对阅读策略的教学按照“怎么教”的思维去思考的话,容易把提问策略等同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对于提问策略,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教师通常“对‘策略’是什么、为什么要教学这些阅读策略、学生用这些策略来干什么,乃至是谁的策略,理解都不到位[4]”,导致把阅读策略当做教学方法,未当做学生的学习内容。如有研究者把阅读策略当成教学策略[5]。其根源在于教师经常用教的逻辑而不是学的逻辑思考新的学习内容。
阅读策略教学的实质是教师用课文教会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课文,按理说教师应该是熟练的读者乃至阅读的专家,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运用阅读策略。但是不少教师面对阅读策略单元,存在不少疑惑。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自身对阅读策略的运用水平不高,存在产生式缺陷。同时,有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在阅读策略的运用方面存在产生式缺陷,而且这个问题比成年人更为严重,“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孩子们并不真正懂得如何就书的内容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多数学生在阅读时不会思考,只是简单地获取一些有关事实的知识或信息。[6]” 产生式缺陷最大的表现是,教师和学生可能具备运用策略的能力,但却常常不会运用这些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也就是说,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次,大部分学生其实并不能自行有效地运用有关的阅读策略和技能,需要专业的阅读指导。
对于如何运用提问策略,有教师提出,要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统编教材提问策略单元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练习题,“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或有帮助的问题”是对谁有价值?每个学生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是否一样?“有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在实际的提问策略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所谓“有价值的问题”的判官,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时所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一般由教师判断,而不是学生自己去判断和反思“什么是好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项很难掌握的技能,需要了解如何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在学生早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大部分其实是没有做分类的,或者说并没有有意识地让学生思考各个问题属于何种类型。学生其实并不清楚问题所指或问题的类型是什么。确定问题的类型才能精准的回答与思考。
提问是从既知阅读走向阅读未知,让学生保持投入、主动状态的策略。提问策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他们不明白或感到困扰的内容进行提问,尤其带着特定学习任务或面对较难文本时。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清晰,会通过提问读出文本字里行间的含义。通常来说,读者在阅读之前、阅读之中,阅读之后都可能会提问。提问策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促进自己对文本理解的自我提问。问题的类型有很多,但好的问题通常会有不止一个答案,好的问题都会引出另一个问题,循环往复,激发读者的思考,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持久性理解。
“提问策略”到底指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我们称之为提问策略的东西不是语义学意义上的“提问”概念,而是一个应该在真实阅读情境中加以澄清的概念。所谓提问,即学生能针对所读文章而提出适当的问题。“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都能够提出基于文本的和由文本生发的问题,从而深刻理解文本的含义。[7]” 提问策略来源于认知心理学家对优秀读者特征的提炼。有关提问策略的内涵还需要理清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谁提问。在阅读理解中(真实阅读情境中)的提问,是读者的自我提问,并非是教师的提问,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8]”其次,读者在阅读活动的各个阶段都会提问。以往的阅读教学,主要关注阅读后的提问(且主要是教师提问),对阅读前、阅读过程中的提问关注不多。总之,提问策略是读者阅读时的自我提问,带有元认知的成分。
语篇的理解具有不同的层次、层面及不同表征[9],相应地,读者在阅读历程中的自我提问也有不同的层次(类型)。
依据问题的开放度,如阿德丽安·吉尔将自我提问的类型分为:速答型问题和深入思考型问题。“速答型问题是那些你可以在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深入思考型问题是那些无论你多么努力,也无法从故事里直接找出答案的问题。如果答案不在故事里,它就需要从你自己的思考中来。[10]” 斯蒂芬妮·哈维和安妮·古德维斯在《有效的策略》一书中将阅读中的提问类型分为:“文本中回答的问题、通过某人的背景知识回答的问题、可以从文本中推断出答案的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讨论回答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表示混乱的问题。[11]” 根据读者理解能力层次(发展)阶段,可以把读者自我提问的类型划分为三类:字面性问题、推断性问题及创造性问题。首先,字面性问题即回答这些问题所需的信息都在文章中呈现过,答案可直接从文章中获得,也称外显问题。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五粒豌豆的结局是什么?如《蝙蝠和雷达》中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其次,推断性问题即回答这些问题时需要进行推断,答案涉及推断,也称内隐问题。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如《蝙蝠和雷达》中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最后,创造性问题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提出的评价性、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读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你最大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如《蝙蝠和雷达》中,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此外,依据文本所涉及的学科,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提专业问题和导读问题,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和前面的各个层次的问题是融合在一起的。专业问题同样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根据学科特点来提问。
问题的层次和阅读理解的层次紧密相关,教师教学时应根据学生所提问题类型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来说,问题分类便于主动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与文本的对话,在促使读者不断思考的同时,还能让读者专注于阅读及对所阅读的文本感兴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与文本的对话其实和解决困难的过程是很相似的,读者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困难,等着读者去一个个解决。
“阅读策略教学,本身也是需要策略的。[12]”阅读策略教学是以学生学会阅读策略运用为教学目标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统编教材的四个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需要采用直接教学,而其他单元的阅读教学,建议选择合适的课文,将适合课文特点的阅读策略嵌入教学之中,提示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加以练习,直至形成习惯,最终加以使用。结合提问策略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学理,本文认为,提问策略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
有研究表明,目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向学生传授多少阅读策略,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本身就不高,不大会主动地运用成功读者常用的那些策略。“如果教师自己不运用这些策略,那么很难充分理解这些策略并意识到这些策略将在多大程度上提高阅读质量,也很难会向学生传授这些策略。[13]”教师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去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自我提问,这点很重要。我们在阅读教学时,通常以“教”的思维去思考,但阅读策略是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要从“学”的思维去指导学生。首先,教师回想自己作为阅读者时是如何自我提问的,反思自身阅读经验,这对思考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时自我提问很重要,同时,教师通过反思,也可以发现自身在阅读策略的运用上存在的缺陷,对于提高自身阅读能力也是一大帮助。教师们首先要学会如何运用提问策略理解文本,才有能力和动机去教学生如何运用提问策略。其次,教师对提问策略的运用做出示范,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自我提问,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帮助。
阅读本身就是思考。在阅读时遇到困难,好的读者会通过提问来澄清、推断文本字里行间的意义。因此,要教会学生学会在阅读时自我提问,构建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有“问题产生”的情境很有必要。
首先,选择合适提问的文本。也就是使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挑战的课文,如课文中有值得讨论、产生疑惑的内容,且课文能为学生们所理解。有学者依据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将阅读文本划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型文本、教学型文本、挫折型文本[14]。独立型文本是学生能不费力地阅读的文本,教学型文本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挫折型文本则不建议使用。通常来说,语文教科书所提供的课文属于教学型文本。比如统编教材四上提问策略单元的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学生阅读这篇童话没有多大困难,但是要真正理解这篇童话的意义对于缺少人生经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作为课文属于教学型文本。其次,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同时给出提示,在阅读时遇到困难、疑惑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后续阅读过程中尝试找寻答案,找不到答案的先标记,在后面的问题分享中加以讨论。第三,提供便于学生练习提问的工具和支架。比如KWL表格,其中K代表“你知道些什么”,涉及学生学习内容的背景知识以及个人经验;W代表“学习者想知道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L则代表“学习后学习者的收获”。此外,为不同的问题贴上标签,如字面性问题、推断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分别采用不同的字母代码标记等等。
学生在独自阅读尝试自我提问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使用提问策略的经验,建议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把各自所提问题分享给所在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或疑惑,商量如何解决,形成一个“问题分享”的活动情景。问题分享本身是一种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设计“问题分享”的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交互性学习。交互性学习在四种方法(预测、提出问题、总结和澄清)的使用上提供了指导性的实践活动。在交互性学习中,学生的角色可以是教师,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回答,做出澄清、预测、总结等活动,这些方法旨在增强学生理解课文意义的能力。在交互性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共同阅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分小组,学生之间和教师轮流主持对课文所提问题的讨论,并运用各种方法来支持这种讨论。
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自我提问,并不是为提问而提问,需要经常反思。建议学生写反思日志,在日志中记录他们对提问策略的想法。如,“我们为什么提问?”反思在于引导学生回归到提问的目的,又有助于提升提问的层次,将问题深化,帮助理解课文。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自我提问练习时,往往会提出和课文不相关的问题。在此阶段,请学生根据刚才阅读时的提问经验,反思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提出问题?你的问题如何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课文?因此,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提问策略教学后,要明确反思的重要原则:如果问题与课文上下文不相关,则问题不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是说,不管是针对作者、课文内容,还是学生自己提问,始终要围绕课文的理解来提问。
总之,策略的指导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频繁而且深入的阅读机会,也就是足够的阅读实践。结合阅读内容,“每一个新策略都需要示范和讲解;每一个策略都需要提供支持和结构化练习;每一个策略都要多次练习,孰能生巧,达到自动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