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实践研究
——基于贵州4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

2022-01-01 09:11王德军征玉韦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贵州

王德军,征玉韦

(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2019 年11 月在重庆市举办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多位校长表示学校要加强与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把国际化办学作为各自下一阶段的主攻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国际化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强调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这些都表明国际化办学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贵州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实践现状

笔者以贵州省的43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中的贵州省43所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为主要数据来源,结合调查走访所得资料,从理念、合作形式和交流平台等分析贵州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

(一)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

贵州省43所高职院校的相关统计信息显示,有25 所院校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关键词如“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国际化办学”“对外开放办学”“国际知名度”“国际水准”“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表明贵州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在理念层面普遍重视国际化办学。通过这些关键词描述,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如“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主张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部分院校强调教育水平的国际化,如“国际水准”“国际影响力”,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一部分院校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如“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张与世界各国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总之,在国家和贵州省教育部门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贵州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树立了国际化办学理念,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国际化发展。

(二)积极利用平台扩大交流

贵州省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与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多层次的政府级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贵州借助全国性、世界性的技能大赛和政府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搭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拓宽国际职业教育交流渠道[1]。尤其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一合作平台的搭建,建立起贵州省职业院校与东盟各国合作与交流的桥梁,开创贵州职业教育开放先河。如2019 年7 月,贵州省政府在贵阳市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助力贵州职业教育“后发赶超”,同时还举办“中国—东盟职业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职业教育板块成为新亮点。在此次活动中,马来西亚北方大学、老挝万象技术学院、柬埔寨工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外国高等应用技术大学与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在师资建设、学生互换、课程改革、民族文化等方面深入交流和合作。“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利于贵州省与东盟开展职业教育战略性合作,扩大相互间教育科研人员的交流,这对于提升贵州省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国际化办学形式从单一转向多元

目前贵州省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项目不再是单纯引进外国先进的教学资源,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不但要引进外国先进的教学资源,而且也要输出自己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合作形式上,以前是单一的政府间合作,现在变成了学校与学校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大类专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就业技能,办学形式多元化,提升了贵州职业教育国际化整体水平。一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合作办学,这一形式颇受各校青睐,正在稳步发展。例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博仁大学、格乐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韩国大邱科技大学在学生互派、教师进修、语言培训等具体事项上开展校际合作。另一方面,校企之间合作办学,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培养适合跨国企业实际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例如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开发赞比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的技能培训项目,拓宽学院海外办学之路,使学院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企业生产,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作贡献。

(四)国际化办学步伐存在差异

贵州省部分高职院校在宏观层面上比较重视国际化办学,如在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办学目标时都会提到高水平国际化办学,但是在落实上,部分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措施不到位,力度不够大,效果不明显。海内外师生互访、留学生数量、国际化课程是评估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贵州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所占比例不高。从贵州省43 所高职院校“2019 年度质量年度报告”中“国际影响力”的数据来看,有全日制境外留学生的院校只有11 所,占25.6%;有14 所院校的师生参加了国际交流活动,占32.5%;有9 所院校下拨专款购买设备并培训教师,资助课程国际化,占21%。在实地调查的15 所院校中,过去3 年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做过总结和评估的只有3 所,占20%;有6 所院校在学校网站建有专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网页,占40%;有4 所院校为留学生建有专门宿舍和活动场所,占26.6%;建有外籍教师专家公寓及活动场所的只有3 所院校,占20%。这些数据表明,贵州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但各校在具体拥有留学生数量、国际化课程建设、学校国际化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

二、贵州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遇到的问题

(一)国际化师资队伍匮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以前的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师资基础较为薄弱,教师的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国际化课程开发、双语教学等能力不强,国际学习经历欠缺。据统计,教师赴外国专业进修、短期考察和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5.9%、38.7%和35.9%。教师的国际化结构有待优化,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比例不高,获得外国学位的教师不多,外籍教师数量少。很多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学生对国际化的需求,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的留学生,需要进行双语教学、采用先进的国际授课方式,这对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二)海外企业参与力度薄弱

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学校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但是目前在助力贵州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方面,海外企业参与力度薄弱。因为目前政府没有建立校企合作中对海外企业的奖励机制,加之部分海外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方面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导致了一部分海外企业的领导者不愿意参与国内职业教育合作,有些跨国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更有甚者不愿意接受教师到企业调研,再加上企业内部的关键技术不对教师和学生开放,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国际化专业技术教学能力,不利于锻炼学生面向国际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贵州省的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或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院校办学特色比较明显,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具有一定的国际化办学基础,在“走出去”的探索过程中也积极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高职院校已经完全拥有“走出去”办学的实力。根据目前情况来看,现有的“走出去”办学活动主要依靠外部资源,只有较少院校是依靠自身办学水平和优势专业“走出去”。高职院校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优势专业,应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突出学校特色,才能够实现“走出去”办学,才能“走得远,走得久”。另外,“引进来”教育资源转化率不高。贵州部分高职院校与海外学校虽然每年互派教师与学生交流研习,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方法、管理经验、课程体系和理念等,比如英国的BTEC 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等,尽管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引进来的优质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三、提升贵州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策略

(一)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本地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保驾护航,推动本地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比如《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政府作为决策者和主导者,除了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还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衔接。例如,政府建立校企合作国际化效果评估机制,明确具体的职能部门,监督国际化项目的运行,完善国际化办学的长效机制。另外,政府需加大经费投入,为本地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完善高职院校海外办学的激励机制,设立政府奖学金项目,增加留学生名额,加大对赴海外学习交流的教师和学生财政补助力度,帮助学校建立国际化的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国际会议等平台,促进贵州高职院校与海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发挥跨国企业的主体作用

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基于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和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技能[2]。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中,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跨国企业的合作。这些跨国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并且跨国企业往往能够明确用人导向,帮助高职院校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有利于缩小社会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之间的差距。跨国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加强教师与跨国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走进跨国企业中,与企业技术骨干交流,体验真实的生产过程,在真实的生产中学习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和技术,学习专业的前沿知识。第二,拓展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学校与跨国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共同合作开发专业课程,设立学生实习岗位,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采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学生国际化就业,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伴随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目标。

(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可持续化发展、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成功的保证。因此在教师的聘用和培养上要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树立国际化教学理念,了解所教学生国家的文化习俗,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同时又传授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是学校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安排教师赴海外进修与培训,安排教师参与国际科研交流,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中外教师的互访、交流、合作。二是引进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通过人才招聘会等渠道,赴各大高校积极宣传,招聘外语条件好、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以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加大对相关教师的考核力度,建立系统的教师考核制度。比如,在考核涉及国际教育教学的教师时,把双语教学能力、参与国际交流等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励教师不断地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四)加强战略规划,建立职业教育联盟

职业教育联盟是“职业院校之间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益最大化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有合作也有竞争的教育联合体”[3]。建立贵州职业教育联盟,有利于搭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整合国际化教育教学资源、营造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氛围。由于贵州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较短,不同学校之间国际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国际化办学经验不足,因此需要建立贵州职业教育联盟,以“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宗旨,自愿加入,联盟互助,促进贵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各个高职院校应改变“单兵作战”的发展方式,实施“联合行动”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高职院校之间缔结职教联盟,团结合作,增强整体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各种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

(五)深入推动“走出去”办学实践

第一,开展跨国技能培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正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为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需要所在国家提供本地大量懂汉语、懂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有些国家由于财力所限无法满足企业对当地人才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走出去”的企业应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技术工人。比如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柬埔寨成立“鲁班学堂”,主要面向当地中资企业,对柬埔寨本土人才进行语言和技能培训。

第二,立足院校自身优势,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在外国建立分校。在外国设立分校也是未来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比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2019 年10 月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创办“海外分校”,开启了该院“走出去”海外办学的新时代。通过创办海外分校,有利于高职院校和其他国家的高职院校、职教科研机构开展务实交流合作,增进友谊,凝聚职业教育发展共识,丰富国际化办学的内涵。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贵州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贵州,有多美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