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香玉
新时代中国所需的人才,是既有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和开阔视野,又有积极人格特质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我之为我,你之为你的根据。人格是由人的品质构成的整体,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人之为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体。人格既具有一定的先天性和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和习得性,可学、可练、可改变、可完善。知识、能力、情感、语言、行动都是人格的表现。培养人就是帮助人形成人的人格。积极人格特质内涵丰富,拥有积极行事风格的大学生比较有担当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人际性格优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能获得较多的人帮助,事业和生活会一帆风顺;有外向乐观个性特点的人拥有较强的幸福感,积极的人生态度,较好的生活氛围,进而拥有美丽的人生;具有建功立业的聪明才智、积极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容易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拥有心态积极,以正向思维和积极情感为主动,语言和行动都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积极努力地工作,能够包容,同时理解社会,保持良好的心情与积极乐观及尽职尽责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积极人格就是成功人生、人生幸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保障。
积极心理学是从个体出发,研究人格。在此,积极心理学以它的一贯做法,提出人格的研究既应该包含问题人格的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两个方面,也应该包含良好的人格的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两个方面,既包含正向,也涵盖负向。其中,尤其关注人积极的能力,关注这些能力在良好的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就是我们说的积极人格研究。
“积极”(Positive)一词追本溯源,于1958年在心理学界首次被提出。积极可以理解为正面、肯定、促进的。心理学上,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中,其行为上包含的倾向以及展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具体展现出来的技能、气质、性格和需要等方面的综合,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个人形成的独特的身心组织。人格应该包括正向也就是积极和负向也就是消极两股势力,而积极的人格理论是提倡研究人格中的积极的那部分,认为可以通过引导、促进和加强个体的潜在能量的方式,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帮助缓解负向即消极的那部分,从而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去应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所谓积极人格,指的就是关注并探究人存在的积极美德与能量,就是探究讨论人格中具有正向、肯定、积极效用的那些品质,即积极人格特质”。[1]
积极的人格品质隶属于积极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指人的积极力量,主要是对促进、加强人的各种现实具有的能力,以及潜在的、未开发的能力,是人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积极人格特质,这种特质是稳定的、固有的,是体现人的独特优势与美德,是在人的先天具有的、潜在的能力与后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积极品质。”[2]积极人格特质有助于使个体生活得更幸福,更加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
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满意的感觉,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是一个人自己对生活状态的接纳。成长环境的相同,幸福同样也因人而异;社会阶层的不同,幸福的体验亦不相同;社会角色的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幸福感;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遇,也会产生不同的幸福感。
自我决定性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发展作出适当地、恰当地选择,同时加以坚持的人格特质。一个人具有的学习、好奇、兴趣、创造等心理,是进行自我决定的基础。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会对自己的内部动机以及幸福感产生促进作用,并通过与社会价值观的结合,调整自己的经历,经过加工,转变为一个人的内部潜质。
乐观是一个人对所在环境,以及自身的行为产生的一种正向的、肯定的、积极的体验。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积极向上且乐观的人,能够进行很好的处理,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乐于坚持,勇于拼搏奋斗,自然而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如何拥有乐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技巧,乐观是可以后天学习和培养的。乐观展现在对美好的向往与期待,以及对自己心态的调试,以此找到一种平衡。
上面三点是积极的人格品质最为核心、重要的要素,三者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关系,其中心理加工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个体的自我接受、自我肯定、自我调适会产生积极的、正向的、肯定的体验,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与处理,最终生成为个体的积极体验。[2]积极人格特质在冲突—适应—均衡的形成过程中,三个过程循环进行,促使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3]
“塞利格曼指出真正的幸福感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主观与客观兼顾,既包括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包括积极的成就,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是积极心理学发展的目标。”[1]塞利格曼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幸福感理论”理论。
第一,人们拥有幸福感所必需的是积极的情绪,经历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可以预测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积极情绪的理解主要为以下9种:快乐、感恩、平静、希望、自尊(自豪)、乐趣、鼓舞人心、敬畏、爱。”[1]人们的行为和自身的情绪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积极的情绪能够帮助人们发展认识,同时学会独立地探索外部环境,帮助人们建立应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威胁的方式与方法。幸福感的产物之一就是积极的情绪,当然反过来说,一定程度上积极的情绪是可以引起一定程度的幸福感。
第二,投入是一种“醉心”的积极的状态,可以是醉心工作,可以是醉心生活,亦可以指醉心学术等积极向上的状态,以此做到深入、专一地工作,以此去获得想要的亲密关系以及安逸的、快乐的、幸福的生活。当我们全心全意投入到一种境界、任务或者工作时,我们就会体验到时间的飞快流逝,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眼前的活动,就会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忘乎所以。
第三,则是指关系。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中的人,会拥有伴侣、家庭、朋友、邻居、同事等积极的人际关系,拥有这些关系的人会比没有这样关系的人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在这里,良好的关系真的帮助人获得幸福,积极的、正向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安全感、幸福感以及归属感的形成与提高,这种安全感、幸福感以及归属感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与归途的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第四,指的是意义。只有当一个人知道并且理解自己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知道他们生活中想要且应该达到的目标高度时,便具有了对生活存在的意义。人们希望做有意义的工作,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过着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常常认为拥有了“意义”好像就有了一个方向,“意义”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而没有意义就好像那浮萍,不知道从何处而来,又会归于何处。那些找到生活意义的人,往往会很乐观,拥有强烈的自尊,而抑郁和焦虑水平就会很低。生活中有意义的感觉是什么样呢?是那种使人远离与摆脱痛苦和困境,逃离苦苦挣扎,是处于快乐之中,是处于幸福之中的感觉。那些没有意义、没有希望的生活,人们往往就只能驻足或停留在过去,或是原地踏步,或是周而复始,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前路,看不到光明,也不会有生活的希望。
第五,指的是成就。成就使人们知道他们的活动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被肯定的,是有收获的,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使他们在生活中感到有力量。这些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对生活道路的把控感,并且会得到这样的反馈:他们没有偏离生活的轨道,也没有在碌碌无为。意义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贡献,而成就更加关注社会生活环境的给予及反馈。幸福感常常来自成就的奋斗过程以及实现过程。
我们要正确地、辩证地看待塞利格曼的幸福感理论,五个构成是一个交叉的、联系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不是一方面的强大,而是五方面的全面发展,缺一不可。
乐观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所必需的,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未来。正如塞利格曼幸福感理论所提及,乐观作为“积极的情绪”的一种,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顺境之中积极乐观,不骄不躁;在逆境之中,如何拥抱乐观?如何保持乐观?怎样运用乐观、积极、正向的情绪走出低谷、走出困境,就需要发挥个人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或许乐观的人不会事事顺心,称心如意,也会有迷茫、困惑,但是乐观的人可以学会忍耐,可以学会坦然,可以学会坚持,可以学会勇敢,可以寻找支柱,可以寻找精神寄托,相信自己可以走出逆境。[4]
情绪的舒服与畅快,以及愉悦的体验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成才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心理与教育的相互作用才会取得最佳的成效。困境中的大学生会存在许多的心理过程,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心理趋向积极的过程,正是价值实现、幸福体验的过程。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饵”,会遮挡住人们对幸福感的感觉,使人们感知幸福的能力有所延迟。
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同塞利格曼把“投入”放在幸福感理论构成要素之一一样,保持一种有意义的生存态度,用积极的、正向的心态醉心生活,醉心工作,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所谓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对他们来说就是保持积极向上、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使他们在人生的分岔口,不会迷失方向,走出人生的岔路口。
综上所述,结合塞利格曼幸福感理论,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人会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顽强的社会适应力,同时也会有更高的幸福感。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境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任务,需要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也需要每一位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积极人格特质可以帮助他们拥有积极的情绪,帮助他们投入生活、学业乃至工作,帮助他们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帮助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就,无愧于心,提高幸福感,让每个大学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