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张掖市委党校 张雪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壮举,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全国农村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将脱贫攻坚成果运用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主要举措,两者的目标具有统一性。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向深度贫困地区发起的攻坚战,目标是改善民生,消除绝对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时期促进农村发展的又一项历史性举措,是脱贫攻坚的延续和继承,它们目标统一,旨在通过国家的各项政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脱贫攻坚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完成的一项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乡村振兴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脱贫攻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形成了模式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乡村振兴要解决脱贫攻坚中的遗留问题以及产生的新问题,两者前后相继,相辅相成,在时间上具有接续性。脱贫攻坚取得了实际丰硕的成果,将脱贫攻坚成果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使乡村振兴在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基础建设相对较好的前提下展开,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和推进减轻了阻力和难度。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样,主体都是农民,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脱贫攻坚中,通过职业农民培训,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素质能力;通过建设产业园给农民提供长期有效的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的稳定性。应该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农民发挥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乡村振兴的主体同样是农民,如何将脱贫攻坚中“扶志扶智”的方法有效运用到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重大课题。
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从产业、移民、生态、教育、政策全方位、多角度提供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措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的提出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内容具有共融性,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从人才扶贫到人才振兴、从生态扶贫到生态宜居、从社会保障到生活富裕,无一不体现两大战略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有效衔接的。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容衔接是两者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两者完美契合。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不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强化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而产业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在于产业振兴。在脱贫攻坚中,我国各地构建了完备的扶贫产业体系,这些扶贫产业在稳定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巩固脱贫成果,就需要长期稳步持续推进扶贫产业体系的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巩固扶贫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势,适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和产业规模,以适应新形势发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根据“两山”理论,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达到脱贫攻坚与生态振兴“双赢”。在脱贫攻坚中,异地移民搬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厕所革命”都是生态项目建设、生态补偿扶贫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振兴,建设村民宜居的生态环境,是补齐乡村环境“短板”、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生态扶贫成果,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进一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为农业农村发展留足进步空间,为农民提供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导航仪”,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引领作用。在脱贫攻坚中,通过“治愚”“扶志”等方式展开的一系列举措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落地生根,许多地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通过挖掘当地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扶贫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继承和延续,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氛围发展下去,在此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挖掘和培育本地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旅游,推进文化扶贫向文化振兴转变,实现乡风文明。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发挥着不可动摇的领导作用,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农村工作的始终,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脱贫攻坚中,通过“抓党建促脱贫”,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和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是脱贫攻坚的“指挥所”,更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先锋队”。在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要继续发挥“主心骨”和“领头雁”的作用,加快组织引领到组织振兴的转变,通过健全村“两委”班子,选派优质驻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培养发展优秀年轻党员,有效实现村民自治,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两大战略部署,两者有效衔接不仅有助于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深度融合。
(1)增加就业培训,激发农民“主体力”。农民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实施的主力军,也是乡村发展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在脱贫攻坚中,农民积极发挥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投身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大战场中。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中,更要激发农民“主体力”的作用,通过农民职业培训,增加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同时,通过继续加强“治愚”“扶志”等方式,摒弃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增强其主体意识,在农村中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发家致富“带头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蓝图中,继续书写他们发家致富的故事。
(2)培育特色产业,激活产业“源动力”。产业发展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和基础内容,产业兴则农村兴。在脱贫攻坚中,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为农民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要更加深入挖掘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把现有的扶贫产业园、扶贫工业园、扶贫车间做大、做优、做强,将产业扶贫转化为产业振兴,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加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同时,要利用互联网,展现本地特色优质资源,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着力推进品牌化建设,补齐农村经济发展“短板”。
(3)注重生态保护,补齐发展“持久力”。生态保护是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异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都是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和主要措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必须注重生态保护,把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相融合,各地要立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树立大局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乡村振兴中,把建设美丽乡村当作一项系统、长远的工程,统筹提升农村的村容村貌和环境质量,以优美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逐步将生态扶贫过渡到生态振兴,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4)加强基层党建,强化组织“引领力”。这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脱贫攻坚中,把“抓党建促脱贫”当作一项重要举措来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党组织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积极调动基层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优秀年轻党员,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培养党员主动参与、担当作为的奉献意识。同时,要健全村“两委”班子,培育村支部书记这个“主心骨”,做好驻村帮扶工作队轮换工作,选派优秀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以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