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力坤·加帕尔
(伊犁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哈萨克族在历史上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一个跨国游牧民族,其草原文化色彩极其浓厚,哈萨克族长期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创造了独特的游牧文化。哈萨克族的游牧生产生活及其文化都与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长达上千年的游牧生活中,聪明、勇敢的哈萨克族人民为草原畜牧文化创造了大量且十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而这些精神和物质财富为哈萨克族后人在生产、生活及教育子孙后代方面起到了总结和借鉴作用。
语言与社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民族的生产关系必然要反映在文化的载体——语言中。哈萨克族在漫长的畜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 ,这些文化不同程度地蕴含在其语言的精华——谚语中[1]。
“谚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现成话”[2],是反映和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哈萨克语谚语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在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中,哈萨克语中大量的谚语是长期从事畜牧业时所总结而出的。故此,哈萨克语中含有畜牧业词汇谚语十分丰富。
含有畜牧业词汇的谚语在游牧民族中非常丰富,尤其是具有典型游牧特色的哈萨克语种此类谚语格外丰富。哈萨克语中含有畜牧业词汇的谚语有不同的意义,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从文化层面上看,这反映了哈萨克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及风俗习惯[3]。
马、牛、羊、驼这“四大家畜”对于哈萨克族而言,不仅仅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同时在长期的饲养放牧牲畜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族也为这些牲畜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哈萨克人民对“四畜”的感情不可谓不深,无论是在民间文学还是在书面文学上,关于“四畜”的文章、诗歌、格言谚语等也是相当的丰富。千百年的草原生活,使哈萨克人民创造积累了大量且具有浓烈草原色彩的谚语,这些谚语对于哈萨克人民而言就如同无价的瑰宝,如此的光彩夺目。这些关于“四畜”的谚语都表达一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哈萨克人民的价值取向、心里特征和风俗习惯。
目前在国内研究此类的学者较少,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哈萨克语中含有“四畜”、草场谚语来探讨其表达的文化内涵。
(走马在大路上才能大走,在无路的地方也只慢慢悠悠。)
这句谚语比喻所有的事物在适合的地方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才能,每个人的才能不一样,身上闪光点也不一样,告诫人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要坚信自己的才能会在适合的地方得到施展,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句谚语表明了哈萨克族的家国情怀。它的寓意是比喻有牵挂的人,在最后还得回到家里,从中不难看出哈萨克族人民,他们对于国与家的眷恋,正如汉语中的落叶归途一般。
(嘶叫的马要看它的群马,自负的男子要看他的家庭。)
这句谚语比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谚语告诫人们想要认清一个人,我们不仅仅要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判断,还可以从他的朋友的性格或者他的家庭来判断,广交益友。
这句谚语比喻幼小者能力小,告诉了人们幼小的人什么都做不到,需要听从长辈的指导和安排才能有很大的进步,所以在幼年的时候人们需要在长辈们的指导下增长知识和能力,这样以后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同时这句谚语也告诫人们要团结,尤其在幼年,能力在各方面都很弱,这就更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才可以成长。
(当牧人,冬天要有一匹肥马,即便没有肥马,也得备一匹马。)
自古马就是非常重要的代步工具,尤其是对于游牧民族,马的价值和作用非常之大。马对于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格外的重要。这就在这句谚语就有所体现。同时,有些谚语将马同人联系在一起,来突出一些精神品质或者讲述一些道理来教育他人,就比方说:
(走马卖高价凭走势,懦夫因失迷当奴隶。)
(牛吃亏在角上,鲁莽人吃亏在嘴上。)
牛与牛角力通常败者都输在角上面,而鲁莽者吃亏都是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老是说不该说的话。这句谚语用来比喻意气用事易吃亏,告诫人们生活中不要意气用事。
二岁的牛犊就算想要挣脱驮驾也没有任何办法,即使是以力量著称的牛,在幼年时期也很难有很大的力量。这句谚语告诉人们要量力而行,在年幼时候要会审视自身的能力,虚心向长辈寻求经验,这样才能成长为有用之人,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闪光点。
(家里长大的牛犊,到了野外成不了犍牛。)
犍牛是指阉割过的牛,通常这种牛比较驯顺,容易驾御,易于肥育。在家的牛犊被圈养,但是劳动量没有犍牛那么大,也不是特别温顺。这种牛犊哪怕长大后到了野外,也带有家养的习惯习性,不像犍牛一样很容易适应野外生活。这个谚语用来比喻习惯成自然,也告诫人们在家不要贪图享受,要提前适应外面的世界,以后才可以更好的在外面生活。
对于哈萨克人民来说,“四畜”中地位最低的就是牛,哈萨克人喜欢喝奶茶、喜欢酸奶、喜欢吃奶疙瘩,那为什么不喜欢牛呢?牛在哈萨克人民的心目中是笨重、懒惰的形象,哈萨克人用马,骆驼来形容的都是褒义的,但用牛来形容的一般都是贬义的。例如这句谚语:
羊(qoj)在哈萨克人民中是财富的象征,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羊的地位也是十分的重要。
(要养牲畜,你就养绵羊,它的收益比什么都强。)
绵羊的羊毛可以做衣服,绵羊的毛也生长得很快,同样绵羊还可以卖肉赚钱。这句谚语告诉人们绵羊一般适合养殖,发家致富,繁衍速度快,所以与绵羊相关的谚语都与利益和价值有关系。这是哈萨克族在长期游牧生活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
幼年的羊羔没有自保能力,而离开群的羊羔更容易被狼群盯上。这句谚语告诉人们集体的力量很强大,同时告诫我们幼小者需要长者们的庇护。
dʒɑmɑn teke suziskek, dʒɑmɑn dʒiɡit ursqɑq.
(坏的公山羊喜欢牴角,坏小子喜欢争吵。)
山羊是一种好斗的动物,公山羊经常因为嬉戏或者争夺地盘等原因,相互牴角,这种方式对于山羊本身是有害的,因此,坏的公山羊喜欢牴角,而坏小子也因为各种原因和同伴争吵,这样的方式同时对他们自己也是有弊无利的。这句谚语用来比喻那些喜欢逞口舌之快的人,告诫人们不要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去伤害彼此,这样最后的方式都是损人不利己,同时告诫在生活中人们要少逞口舌之快,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与他人相处,正如汉语中一句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秃山羊没有要上犄角反而丢了耳朵。)
这句谚语与汉语中的“陪了夫人又折兵”相似,告诫人们不要莽撞,做事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为已经确定失去的东西,而失去更多的东西。
羊是哈萨克人民放牧的主要对象,羊数量的多少关系着哈萨克族在氏族、部落的地位高低,所以哈萨克人民对于放羊是情有独钟。羊的脾气秉性也对哈萨克人民放羊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这句谚语:
羊本性老实,吃得再肥,它的脾性也不会变。别的动物长肥了,人长胖了,脾气也跟着变。羊肉还是哈萨克人民在平时待客、节日以及办宴席时的主要食物,所以关于宰羊吃羊方面的谚语就很多。例如:
(老羊的头还没煮熟,小羊的头肉已离骨。)
qonɑq qojdɑn dɑ dʒuwɑs, mɑj berse de dʒej beredi.
(客人比绵羊还老实,给他塞油,他也得往下吃。)
骆驼(tyje在游牧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力畜之一,在货物搬运和转场时用到的最多的“交通工具”。在哈萨克族心目中认为骆驼是“牲畜之首”。
(孬骆驼吞自己的毡被,孬汉子吃自己的四邻)。
坏骆驼会吃掉自己身上的毡被,这样它晚上就只能受冷,而坏的男人总会占邻居的便宜,最终会被邻居讨厌。
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目光过于狭隘,同时告诫人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要与人为善,做一个好汉子,同时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人生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单峰负重的骆驼爱叫唤,娇生惯养的独子爱哭喊)。
单峰骆驼负重时候喜欢叫唤,娇生惯养的孩子遇到困难喜欢哭喊。
这句谚语用来比喻娇生惯养之人受不了挫折,告诫人们不要沉沦于溺爱之中,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着急,沉着冷静地解决,不能以遇到事情就求助于父母,父母只是当你遇到问题时的最后的保障,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tyjedej boj berɡenʃe, tujmedej oj ber.
(与其给我骆驼般的身量,不如给我纽扣大的思想)。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与其拥有大的体格,不如拥有微小的智慧。告诉人们智慧比起躯体大多时候更有用,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当拥有智慧,那么就比较容易得到健康,而一开始就拥有好的体格,但不一定能容易的获得智慧。
骆驼是哈萨克人民在转场、迁徙时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力畜之一,因为骆驼具有耐力好、承载货物量大的优势,而且骆驼的性格温顺,好驯服,所以骆驼就成为搬运最佳选择。
哈萨克族将骆驼称之为“大地之舟”、“畜中之皇”,可见骆驼在哈萨克族中给与的评价之高。而单峰驼则是哈萨克人民使用最多的骆驼种类,因为单峰驼在性格、耐力等方面要比其他种类的骆驼更加适合用来承载或物,在关于单峰驼的谚语就有体现:
这句谚语便显示出单峰驼耐受力强,驮重物或绑得过紧,也不像双峰驼那样爱叫唤。
这句表达的是单峰驼可以为主人挣来较多的收入,主人可以用这收入买更多的牲畜。
(单峰驼崽望得远,狗崽眼盯着皮扯肚流馋涎。)
骆驼在哈萨克人民就是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形象,有时也会比喻志向远大。正所谓:有志者,目光远大;无志者,只图混个肚圆。
游牧文明的产生及其发展由草原来承载,哈萨克人民的游牧生活以及游牧文化的创造都是在草场上进行。草场(dʒɑjlm)的质量以及变化影响着转场、放牧、草料储备等等,草场对于哈萨克人民来说就如同母亲一般。
没有草原,牲畜会瘦弱无力;没有仁慈,生命会凋萎沉溺。
到水草丰美的地方住定,迁场的人才得安定;
待审理案情的法官公断,官司诉讼才得平定。
育牲畜,得找好牧地,要积粮,得备好盛器。
对于哈萨克人民而言,草原的地位就犹如耕地对于从事农业民族的地位一般;草原是哈萨克人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活动场地,同时也承载哈萨克族数千年的文化沉淀。每一位哈萨克人民对草原的情感是十分真切的,多少文学著作以及口头熟语表达了对于草原的赞美和敬意。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有些关于草原的谚语就十分能够突出草原对哈萨克人民的重要性,牲畜的繁衍发展也是要根据草原的情况来决定的,哈萨克人民在游牧转场时就是要挑选水草丰美的草场来进行放牧,就像这句谚语就十分明了地表现出草场的质量对放牧的重要性。
这些谚语的形成发展同哈萨克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关联。长期的游牧生活,对于这个“马背上民族”—哈萨克族而言,其文化与畜牧业有着不可切除的联系。哈萨克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积累和沉淀逐渐形成具有浓厚草原文化特色的谚语,这些谚语是在游牧畜牧生活过程中经验的总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长期从事畜牧业,牲畜和草原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所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牲畜和草原,例如增加财富需要养羊、出行需要骑马、物品搬运需要骆驼、打猎需要养鹰狗、草原是其重要的场所、待客设宴所准备的肉食等。长此以往,哈萨克人民就创造出了大量关于畜牧业的谚语并代代相传。
前面讲述过牛的地位相比于其他牲畜要低,一方面可以从哈萨克族对自己孩子的爱称中发现,通常母亲会叫自己的孩子“小羊羔qoʃaqanm”、“小驼羔botam”、“小马驹qulnm”等等,却从不会称自己孩子为“小牛犊”;另一方面哈萨克族对于牛的使用并不多,牛在那些山麓草原上不会像马羊一样轻便,而且相对于其他牲畜牛并不好养,对此“四大家畜”中牛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我们观察这些谚语很明显可以发现很多谚语通过牲畜特征品质的总结起到了一定的说教意义,从中不难发现哈萨克族人民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方面也是从不懈怠,以物育人得到充分的诠释并且影响深远。
哈萨克族作为典型且富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游牧民族,在草原文化中拥有不同于其他游牧民族的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牧生活下的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创造了独特的哈萨克草原文化。世界上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其文化传统由民族语言来彰显和表达,文化依赖语言来进行传播和继承。本文所论述到的只是哈萨克语中关于畜牧业谚语的冰山一角,然而仅这些也向我们展示了勤劳、勇敢、淳厚、善良的哈萨克族别具一格的草原文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