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及治理途径探析

2022-01-01 00:26徐康康黄梓曼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媒介

徐康康 李 喻 黄梓曼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665)

1 提出问题

媒介哲学家弗鲁塞尔(Vilem Flusser)提出“技术性想象”的能力这一概念,用以分析不同时代媒介对人的知觉所产生的影响。舆情的特征划分,高校舆情主要具有开放性、直接性、随意性、多元性、突发性、快捷性和偏差性等特点。高校的舆论在具备以上共性特点后,从内容、行为、后果的三个维度进行透析重构,高校舆情的特点还有舆情内容上的知识化、舆情行为上的联动化、舆情后果上的情绪化等。如何深窥高校舆情的深层规律和特点,寻找解决之道?需要解构不同类型舆情的内容要素,做好相应的舆情治理路径涉及,进行分类处置,包括输出主题、输出对象和输出目标等,结合具体场景,形成包括应对措施、补充措施、发布方式、工作目标的舆情治疗路径,进一步完善疫情期间高校舆情的治理机制。

学界专家针对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亚文化研究较多,如周婷婷、秦璇从媒介视角和中国语境的角度切入,探析小猪佩奇在成年人中走红的原因,以及承认儿童化背后的媒介作用进行分析发现;档案人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培育探析、童年的延伸:视听文化下成年人的童年的延伸:视听文化下成年人的“再儿童化”——一项基于小猪佩奇的探索性研究“再儿童化”、商业资本推动下直播、短视频中青年秀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心态等,都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探索高校舆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当下的短板和症结所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参考意见。通过笔者一线工作的田野调查和实践参与,总结提炼出问题的相关症结及可能的突破途径。高校舆情治理如何把握速度、尺度、温度,及时着手舆论治理,抓住舆论治理之势,有效治理不当舆论等,都是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疫情防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参考意见。

2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及治理途经

给予高校大学生媒介使用的实证研究,可解释高校舆情管理中加强“守门人”的把关引导作用,进一步探索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议题设置和意见领袖以及沉默螺旋效应,对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提升有正向作用。通过系列案例分析和大数据处理,寻找大学生媒介参与和高校舆情治理之间的深层互动。高校舆情本身有着诸多显的特点。根据后疫情时代,高校舆情的划分主要分为问题诉求类舆情、不实不当言论类舆情、公共卫生类事件舆情三类。对此,笔者提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及治理的几个途经:

(1)进一步深入考量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提升与高校舆情良性互动逻辑。既往研究虽然也从媒介赋能、网络群体事件、网络谣言、网暴等视角对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进一步推进和提升做了分析,但缺乏对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提升路径的进一步探索,努力平衡大学生与媒介技术的关系、互联网文化的产品功能和教育功能关系、大学生情感传播与理性把握之间的关系探寻。

(2)进一步拓展高校舆情的内涵。情感与认同之间相互塑造。新媒介如何改变青年大学生表达情绪(如喜悦、愤怒、震惊等)的方式,为什么大学生总是被裹挟进网络上以愤怒为重要特质的网络舆论,如民族主义事件、权益抗争事件、道德隐私事件、公权滥用事件,对公共性、政治和社会公示、道德要求和国家治理等形成极大挑战。

(3)高校舆情处理机制内省及改进。高校舆情的维度和处理手段是多元的,如何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参与相关公共安全网络表达及线下行动不跑偏、如何围绕抗击疫情的着力点,大力弘扬“正能量”。如何围绕疫情波及的焦虑点,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如何围绕疫情引发的需求点处理好学生的诉求。以上都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笔者将从高校舆情管理中“守门人”的把关引导作用,进一步探索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议题设置和意见领袖以及沉默螺旋效应。

笔者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关注学生媒介使用的特征及数字化生存能力提升和拓展,进一步探寻高校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与高校舆论治理的互动机制。通过深度访谈法、参与调查法等,本人将深入高校大学生群体,探求其媒介使用特征和优势,如微信微博使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疫情信息传播、表情包创作和传播、人肉搜索等,将最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和技能扩充进高校舆论治理内涵。笔者以工作中所接触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分析“00后”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现状和提升路径,如国家安全了解情况、网络发帖的内容和频率、参与事件的网络舆论等,厘清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亚文化现象与高校舆情治理有什么联系,如高度参与争议事件、网络直播……剖析其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和移动视听媒介影响。

由于需要对数字化生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论传播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掌握其历史脉络和当代社会的新内涵,笔者通过阅读书籍和文献等,保证资料来源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笔者通过这种定性考察,对收集的文本进行细读、分析,研究其遣词造句、文章结构,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图片使用特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及概括等方法,并从语言的功能和使用者的认知特征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解释。笔者把握表层信息下的深层意义,从而把握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的实质和内在规律。在研究中,笔者和团队将进一步关注大学生媒介使用特点、舆论传播、网络亚文化现象等。在深度访谈、参与活动过程中,笔者和团队可用手机拍摄、记录相关的图片及视频,保存了最鲜活的资料,也可亲身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获得了直观的参与经验。深度访谈环节,笔者和团队可通过这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获得了许多学生在使用媒介过程中的宝贵的一线资料,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针对性地进行深挖,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给出相关建议。结合线上田野调查法,在网络世界开展相关访谈和记录、发现,并与线下结合,得出更接近事实的结论。

3 挑战应对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技术性赋权能力为青年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元素,高校舆情治理、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内涵更加丰富。其中,高校舆情当下的处理应对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是:

(1)剖析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治理的内涵,探索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与高校舆情的关系。笔者和研究团队利用工作中观察、参与、记录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体实践尤其是意见表达的习惯和特征及存在问题等,深入分析其症结的关键所在,尝试新的解决途径。

(2)通过大量的调研和统计,笔者和团队重点考察研究“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技术性想象力、互联网激活受众个体的能力以及互联网的技术性赋权能力等。“z世代”是指1995年后出生的一代,讨论得最多的话题集中于为偶像一掷千金、疯狂为爱豆打榜、痴迷宠物盲盒等,这是在互联网文化氛围中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网络传播行为有哪些特点?反映出的心理需求和背后的文化价值及精神内涵,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寻。

(3)互联网时代,受众一味顺从“碎片化阅读”,变成信息的附庸。通过大量样本研究,探寻受众过度参与娱乐传播诱发文化危机、受众以情感传播为主导造成信息传播秩序失衡等问题。笔者和团队分工合作,以工作中所接触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分析“00后”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现状和提升路径,如对国家安全了、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网络获取信息的途径和频率、参与争议事件的网络舆论等,厘清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亚文化现象与高校舆情治理有什么联系,如高度参与争议事件、舆论风波等的特征等剖析其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和移动视听媒介影响。

(4)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以及高校舆情管理中如何加强“守门人”的把关引导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日益显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急需把握、厘清。研究中要精确挖掘“后疫情时代”“00后”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特性,并且准确把握其网络应用呈现和影响,从而捕捉高校舆情治理的症结,进一步将高校、政府、社会和网络公司的资源整合,为疫情防控、高校舆情治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助力。

(5)进一步探索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议题设置和意见领袖的内在里联系,探寻沉默的螺旋效应在大学生网络舆论中的体现特点。诺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并在传播学领域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新媒体时代来临,“沉默的螺旋”理论依旧适用。解释了为什么少数人不愿意公开表达他们的观点。结合相关理论,笔者和研究团队尝试解释大学生中不敢表达真实意见的少数群体的内心想法和直接行动,尝试他们压抑自己内心的情绪波澜,从而探索出当下环境中研究的新模型。

本研究调研的样本应足够量,精确挖掘“后疫情时代”“00后”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特性,并且准确把握其网络应用呈现和影响,从而捕捉高校舆情治理的症结。如何将高校、政府、社会和网络公司的资源整合,为高校舆情治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助力,是目前工作的一大难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