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彪
(鞍山师范学院 离退休教师管理中心,辽宁 鞍山 114005)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以虚拟性、便捷性和分享性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新媒介走入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伴随网络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1]2020 年第45 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 9.04 亿,其中 10-39 岁占总体的61.6%[2]。“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和网络发声主体,他们在互联网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动态与主流社会心态息息相关。”[3]因此,本研究以网络行为目的与网络行为偏好考查青年群体的网络行为文化现状并加以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马得勇博士设计并主持的面向全国的“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库为依托。该调查开始于2012 年,2017 年新一轮调查共收集2379 份样本。本研究选取18-35 岁的数据样本纳入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删除无效问卷,最后纳入分析的样本数为1395 个。
网络行为目的选取原问卷中关于网络行为的“您上网主要是做什么?您经常这样吗?”共8 个题目,包括“几乎没有、偶尔有、经常如此、几乎每天如此”4 个选项。网络行为偏好主要从获取信息途径和表达个人想法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获取信息途径选取原问卷复选题“请问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取各类信息?”未选择该项记为0,选择记为1。其次,表达个人想法途径选取原问卷问题“您平时通过哪些方式表达自己对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看法?”包括“从来不参加、基本不参加、有时候参加、经常参加”4 个选项。
青年群体网络高频行为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看微信朋友圈消息”“微信群消息或聊天”(M=3.38,SD=0.796)、“跟朋友聊天”(M=3.20,SD=0.849),介于经常如此和几乎每天如此之间。其次是“了解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类消息”(M=2.89,SD=0.853)、“看娱乐体育新闻、看电影电视剧”(M=2.88,SD=0.822)、“查阅和下载学习工作资料”(M=2.85,SD=0.743),较接近经常如此,而排在最后一位的是“打游戏”。
青年网络行为在不同群体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情形。以Scheffe 法进一步考查组间差异发现:首先,性别组中,“网络行为频率在跟朋友聊天、上网购物、整理自己的博客、相册、处理邮件、看娱乐体育新闻、看电影电视剧、了解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类消息”选项中,男性显著低于女性。在“打游戏”选项方面,男性“几乎没有”的行为显著低于女性,即男性打游戏行为高于女性。而“查阅和下载学习工作资料、看微信朋友圈消息、微信群消息或聊天”选项方面则男女之间没有差异。其次,年龄组中,“网络行为频率在打游戏、查阅和下载学习工作资料、看微信朋友圈消息、微信群消息或聊天”选项方面没有差异。而在“跟朋友聊天”选项,18~24 岁与30~34 岁组差异显著。“上网购物”选项,18~24 岁、25~29 岁与30~34 岁组差异显著。“整理自己的博客、相册、处理邮件”选项,18~24 岁、25~29 岁与30~34 岁组差异显著。“看娱乐体育新闻、看电影电视剧”选项,18~24 岁与30~34 岁组差异显著。“了解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类消息”选项,18~24 岁与30~34岁组差异显著。最后,受教育程度组中,“网络行为频率在跟朋友聊天、看娱乐体育新闻、看电影电视剧”选项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打游戏”选项,高中及以下、本专科与硕博士学历差异显著。“查阅和下载学习工作资料”选项,高中及以下、本专科与硕博士学历差异显著。“上网购物”选项,高中及以下与本专科差异显著。“整理自己的博客、相册、处理邮件”选项,高中及以下、本专科与硕博士学历的群体差异显著。“了解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类消息”选项,高中及以下与本专科、硕博士学历群体差异显著。“看微信朋友圈消息、微信群消息或聊天”选项,高中及以下、本专科与硕博士学历群体差异显著。
本研究发现,超过50%的调查对象获取信息途径主要为3 类,,排在第一位的是现代网络途径新浪网、腾讯网等商业门户网站,占观察值的69.2%,排在第二位的是传统途径看电视,占观察值的65.8%,排在第三位的是现代网络途径微信朋友圈、QQ 群等熟人圈子,占观察值的59.4%。
获取信息途径在不同群体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依据选择该项的观察值百分比进行比较发现:
第一,性别群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新浪网、腾讯网等商业门户网站现代媒体途径,男性和女性中分别有68.9%和69.4%的人选择该途径。
第二,年龄群组中,18~24 岁、25~29 岁群体选择新浪网、腾讯网等商业门户网站现代媒体途径的人最多,分别占该年龄组的73.1%和70.4%,而30~34 岁群体中75.4%选择看电视。
第三,受教育程度群组中,硕博士、本专科学历的人选择新浪网、腾讯网等现代媒体途径的最多,分别占该群组的 70.5%和70.4%。而67.1%的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选择了微信朋友圈、QQ 群等熟人圈子。
青年群体表达自己的想法所采取的途径,排在前面的依次是“通过邮件、聊天工具私下交流”(M=2.38,SD=0.911)、“在自己的微博、微信、博客上发言”(M=2.37,SD=0.92)、“线下和朋友聊天或举办讨论会”(M=2.36,SD=0.932)、“参加网络QQ 群、微信群的讨论”(M=2.29,SD=0.919)、“在网上发帖回帖”(M=2.19,SD=0.923),介于基本参加和有时候参加之间。“通过参加游行、示威、信访、上访、投票等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想法”(M=1.74,SD=0.871)和“撰文并向媒体投稿”(M=1.72,SD=0.865)较少,介于从来不参加和基本不参加之间。
青年群体表达自己想法的途径在不同群体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以Scheffe 法进一步考查不同组间差异情形发现:
首先,性别组中,“线下和朋友聊天或举办讨论会”“通过参加游行、示威、信访、上访、投票等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微博、微信”“博客上发言”“通过邮件、聊天工具私下交流”男女组之间没有差异。而“撰文并向媒体投稿”“在网上发帖回帖”“参加网络QQ 群、微信群”的讨论选项,男性“从来不参加”者低于女性,男性更倾向于以网络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年龄组中,“线下和朋友聊天”或“举办讨论会”“通过邮件、聊天工具私下交流”没有差异。“撰文并向媒体投稿”选项,18~24 岁与25~29 岁、30~34 岁差异显著。“通过参加游行、示威、信访、上访、投票等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选项,18~24 岁、25~29 岁与30~34 岁差异显著。“在网上发帖回帖”选项,18~24 岁、25~29 岁与30~34 岁差异显著。“在自己的微博、微信、博客上发言”选项,18~24 岁与30~34 岁差异显著。“参加网络QQ 群、微信群的讨论”选项方面,18~24岁、25~29 岁与30~34 岁三组差异显著。
最后,不同受教育程度组中,“线下和朋友聊天或举办讨论会”“通过邮件、聊天工具私下交流”没有差异。而“撰文并向媒体投稿”,高中及以下与本专科组差异显著。“通过参加游行、示威、信访、上访、投票等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选项,高中及以下、本专科与硕博士学历差异显著。“在网上发帖回帖”选项,高中及以下、本专科与硕博士学历差异显著。“在自己的微博、微信、博客上发言”选项,本专科与硕博士学历差异显著。“参加网络QQ 群、微信群的讨论”选项,高中及以下、本专科与硕博士学历差异显著。
1.青年群体网络行为主要以网络人际交流、交友为主,较倾向采用现代网络途径获取信息和表达个人想法。青年群体以看微信朋友圈消息、微信群消息或聊天、跟朋友聊天,两项上网行为频次最高。同时,较多采用新浪网、腾讯网等商业门户网站、微信朋友圈、QQ 群等熟人圈子获取信息。而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候,同样较多采用通过邮件、聊天工具私下交流、在自己的微博、微信、博客上发言等现代媒介表达途径。
2.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青年群体在网络行为、获取信息途径、表达自己想法的途径之间有显著差异。首先,男性组的网络行为更倾向于打游戏,女性组则倾向于上网购物。男性、女性获取信息途径都倾向于选择现代媒体途径,二者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男性组表达个人的想法时候更倾向于直接投稿、发帖、讨论等现代网络途径,女性则没有明显的倾向。其次,18~24 岁年龄组的网络行为更倾向于跟朋友聊天为目的,而在上网购物、网络休闲娱乐、了解信息方面都表现出低于25~29 岁及30~34 岁年龄组情况。18~24 岁、25~29 岁年龄组获取信息途径倾向于选择现代媒体途径,而30~34 岁更倾向于选择看电视。18~24 岁年龄组在表达个人想法的途径的五个差异检定中,都表现出明显低于30~34 岁高年龄组,而高年龄组较常使用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高中及以下、本专科学历组上网打游戏行为频次高于硕博士组,而硕博士群体网络行为较多为选择查阅和下载学习工作资料、整理自己的博客、相册、处理邮件、了解时事消息、朋友圈消息、微信群消息或聊天。获取信息途径方面,高学历组表现出更倾向于选择网络门户网站的现代媒体途径,高中及以下群组更倾向于选择微信朋友圈、QQ 群等熟人圈子。在表达个人想法的途径方面,高中及以下、本专科学历的群体倾向于采取直接行动表达或者以发帖、发言、群讨论等现代网络的表达途径,而硕博士群体没有表现出明显倾向。
1.关注和引导青年群体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激活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价值。“网络文化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网络文化的功能包括迅速、交互、图文并茂的传递知识、信息功能,商业活动功能和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1]。本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网络行为较多以网络人际交流、交友、娱乐、购物为主。透过网络行为可以看出青年网络文化较多停留于网络休闲与娱乐服务层面的功能。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文化透视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希望。因此,合理引导青年群体,激活现代网络媒介多元化的功能和价值体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与行为习惯,利用网络优质、便捷、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各方面素养与能力,既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2.依托网络媒介构建开放学习资源,推动“互联网+”学习化社会形成。科技在21 世纪得到迅猛发展,知识的增长和更迭越来越快,加大了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今天的生活,这也必然要求社会提供持续性的学习支撑。青年担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本研究发现,青年群体中年龄较低、学历较低以及男性群组的网络行为以打游戏、跟朋友聊天等较多。从我国义务教育法对入学年龄的规定来看,18-24 岁恰好是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的年龄,同时也是一个人职业能力形成的最佳年龄,这一时期的学习与技能养成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社会生活能力及角色。而高中及以下、本专科学历的群体虽然在受教育程度上没有硕博士群体高,但是,在我国还没有普及高等教育的今天,这一群体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同样属于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因此,从社会、家庭和教育角度,发挥网络在青年群体中普及率高、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加大建构满足青年群体需要的免费共享的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平台,强化网络的文化性、知识性的资源与功能,给予青年群体文化性浸润与支持,构建“互联网+”学习和培训平台,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素养、能力素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坚力量,进而推动我国“互联网+”新形态的学习化社会形成。
3.加强网络媒介规范、网络文化管理,建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空间。青年既是充满热情与激情的一个群体,有时候又表现出敏感冲动的一面,他们也是网络行为最活跃的群体。本研究发现,高中及以下、本专科学历的群体倾向于直接行动表达或者以发帖、发言、群讨论等途径表达;而高年龄组也较常使用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网络文化具有开放、平等、共享、多元等特征,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也形成了大面积的信息超载、信息过剩以及信息泛滥的局面;过度的信息崇拜必然导致盲目性和狂热性;极易引发青少年道德价值混乱,造成道德意志薄弱,诱发道德情感淡漠,导致行为失范和信息违法犯罪”[4]。同时,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各种虚假、污秽的信息隐藏其中。青年群体是最易“触网”的群体,网络文化已经融入当代青年生活和思想之中。因此,加强网络媒介规范与监管,摒除不良网络信息的泛滥,净化网络空间,让青年群体拥有良好的网络体验和言说空间,发挥网络在青年群体中的“风向标”作用,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影响和引导青年群体形成公民意识、社会意识等价值观,形成健康的正能量的青年网络文化,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