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文凤
紧张的期中考试结束了,分析试卷中的“填空”“选择”“阅读”和“写作”四大部分,复习时都有做充分的准备。尤其是拉分的阅读题,题目是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重点段落的解析。《慈母情深》是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教学任务不仅是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还应理解和感受文章作为经典的魅力。课堂上我精讲精练,力求发挥“一篇带多篇”的作用。可事实上,试卷上那道令我有把握的20 分阅读题,仍然是个“问题”。失分最多的题目是:“仔细阅读片段,思考以下两小题:(1)第①句中反复出现‘立刻’,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2)片段中有三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请你补充完整。片段如下:①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②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③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这两小题都是考察学生理解感悟能力的,是否掌握了“语言形式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这种能力的训练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常规训练,也是重点训练。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表达思想感情的句段,品读、赏析句段中语言形式的特点,是如何表情达意的。对于第(1)小题,揣摩句式中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时教师给予了关注与渗透,大部分学生体会较深刻、表达也较完整,小部分学生仍然失分。第(2)小题中体悟省略号的内涵,由于教学时间不够充分,教师未带领学生细细品析,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两相比较发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题,讲了练了,学生仍然不能“全会”,而面对“未讲透”的知识点,学生多半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是否可以得到培养与落实?学习在我的课堂上是否真正发生?
结论是,学习没有在我的课堂上真正发生。究其原因:备课时,未能全面、深入领会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学难点把握得不准确;教学时,未有充分的时间教学生理解并掌握某项能力的方法,策略不够;练习时,又没有及时地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训练,方向有误。在讲练的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模糊的知识,没有经过深入思考获得实质性的知识,思维处于停滞的状态。带着这样的迷茫,我重新思考怎样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随后针对第(2)小题讲评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第一,知识点提示。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表示引文中的省略、说话中没有说完全的部分(内容省略)、语意未尽等。第二,思考策略。三处省略号各有什么内涵?可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想象作者此时的心声;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找到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之处;也可多角度有感情朗读,在对语言的品味中,找到言语实践的迸发点。第三,合作探究。建立合作小组,围绕问题从不同的思考角度来品悟省略号的内涵。第四,汇报小结。教师提醒各个小组学会倾听,学会多角度思考,完善语言表达点,进一步明晰:第①句是“内容省略”,省略了母亲接下来的辛苦劳作;第②句是“语意未尽”,省略号中蕴含着作者难以述说的复杂情感;第③句同样也是“语意未尽”,省略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意味深长。这道省略号阅读题讲评至此,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这篇文章中多处运用省略号?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深情的?”学生经过探究发现,《慈母情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深情”就蕴含在词语、句式甚至省略号之中。在情至浓深之时、在情至难以言表之时,省略号的运用更能表达出情感的深切与浓烈。这一教学引导,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来真切地体会,切身地理解文本的经典之美。
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如何体悟省略号”的策略,要想让学生真正形成做这一类题目的能力,还需要教师有单元整体意识,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不断锤炼。第六单元中《父爱之舟》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课文中,有多处含有省略号的句子,如“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等,学生在省略号的言语实践中领悟作者独特的表达样式,在言语实践中学习、积淀。
课标指出:“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已理解了省略号的内涵,在适宜的拓展练习中品悟了省略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迁移,从而可以更好地运用省略号。如学生在《等候中的母爱》中写道:“凛冽的寒风肆意地舞动着,妈妈的头发也因风的吹动翻出了几根白发,一阵酸楚涌上我的心头……”“妈妈,对不起!您为了我,可以忍受刺骨寒风,可以忍受因站立磨破的双脚,也可以忍受被丢在时间里的白发……”两处的省略号运用得融洽自如,将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融和在符号中,谱写了一曲伟大的母爱赞歌,使文章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行文至此,我不禁又重新审视我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心中要有“谱”。统编本教材编写的训练目标体现了层次性、发展性,解读文本时,教师要从单元整体着手,“瞻前顾后”地考究与思量,从而确定该篇文本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才能上好一节课。《慈母情深》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在落实语文要素时,训练的方向、时间、力度不够。重视对文本的词语、句式、结构等方面的细腻品读,忽视了省略号在文本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价值,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讲评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省略号处读读、想想、议议,体悟其传情达意的精妙所在,亦能“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备课姿态,才能清晰地引导学生探寻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其次,教师手中要有“法”。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实行单元整体教学。所谓单元整体教学,就是一个单元围绕一两个重点,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教学。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慈母情深》作为“定篇”课文,需要突出重点训练,明确读写策略,接着运用读写策略尝试略读后面的课文,最后将这些核心要素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听、说、读、写等综合性活动中。如在省略号的教学中,围绕着省略号设计了一系列“理解、拓展、迁移、运用”的言语实践过程,这就是用好文本独特的“这一个”点的教学价值。一组课文的教学是一个整体,也是知识与能力转化的过程,循环往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最后,教师心中要有“人”。“教”应为“学”服务,“学”要相对完整、丰富多样。当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明确了教学内容的目标定位和训练点后,才能解决“学生怎样学才好”的问题。《慈母情深》中省略号试题的讲析,是一个完整的“学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一个知识的激发者,在“教”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参与到“理解、拓展、迁移、运用”的阅读、探究的活动中。小组合作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提出质疑,教师适时、恰当地提出建议,更好地促进学生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想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道阅读测试题,让我重新审视了教学中备课思路的问题,应先解决“教什么”“学什么”,随后才是“怎么教”“怎么学”,这才关注了语文教学本质。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教学内容有讲究。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去总结、提炼、发现教学规律,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有了充分的保障。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