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春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
通过调查问卷、旁听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学生面谈等途径来了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探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进入高校前,更多接触应试教育,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对于这种以自身目标、需求为基础,没有考核标准目标,内容听起来空洞无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适应不良。在很多大学生看来,专业课的学习更重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则不怎么重要,因此,旷课情况比较常见。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则太早,现在距离就业、创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即使学习了也太早。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问题。很多学生不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旷课,参与过很多创新创业活动,听从教师的指导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他们做这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取学分,并未真正从认知层面给予重视,也未跟随做好的职业生涯远期、近期规划进行自我成长。这也与大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缺乏正确认知、没有正确定位有关。很多学生不愿意做基层工作,眼高手低,盲目追求高薪、轻松工作内容、优越工作环境,却对自身的实际能力没有准确的评估,对所在专业的行业工作方式没有正确认识。在这样情况下,学生不仅会错失创业、就业的良机,还容易在创业、就业中频繁碰壁。
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也有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这部分学生属于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创业、就业,但自身信心不足的情况,多以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贫困家庭大学生居多。这些学生中存在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为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担心,容易低估自身的实力和与岗位之间的距离,不利于合理创业和就业。
很多高校虽然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了教育教学体系,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上课时间、总课时、专业教师配备、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基础文化课、专业课的对比可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力不足,大部分流于形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偏理论、教师专业水平有限、上课时间过早、总课时数量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想要通过当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使学生与社会完美接轨,难度过大。毕竟,在教师缺少创业经历的情况下,要怎样才能解答学生关于创业的问题。
高校给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基本以讲授、讨论、座谈、角色扮演等为主,从表面上看形式多样,应该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体会和经验。但实际情况却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的这些多样化教学方法,并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仍然缺少实践机会,课程教学和教师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兴冲冲参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却失望而归、选择旷课的原因。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仍然处于不断增加的阶段,2021年的预计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909万人,规模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毕业生在托关系找工作、人才市场广撒网、考取公务员等途径之外,开始正视创业这一选择。大三、大四学生群体开始表现出对国家政策、创业类培训的关注,但关注程度、践行比例、受培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启动资金、缺乏市场经验、风险承受能力低、创新性不强、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多,这些问题难以靠学生自己弥补,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也难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热门岗位面对大量的选材机会,拔高文凭门槛,隐性进行性别、地域筛选,过分要求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用人单位冷门岗位则要面对选材难的问题,即使放低要求,也难以找到埋头肯干的人才。大学生不仅要和同年毕业的伙伴争夺就业机会,还要和往届、跳槽、裸辞的人竞争岗位。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大企业平台好,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奔着北上广深、知名企业努力,却忽视了那些选择了中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的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并不是二选一,也不是退而求其次,二者可以结合起来。这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向学生传递的思想和理念,发挥自身优势,选择更适合的前进道路,人生不是独木桥。
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这个时候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看起来太早了,即使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很难真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来。更何况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具备吸引力,也不具备相应的质量,难以吸引学生也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职业生涯规划这种需要学生正视自己、正视专业、正视市场的工作,对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很大的依赖性,高校教师需要从这方面入手,让学生有意识去规划自身,这样才能在基础文化课、专业课、实践、实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准定位,为进入社会做好切实准备。提高大学生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工作可以下沉到辅导员、班主任,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主动为学生展示本专业在社会市场中的定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考研的要求,了解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学生了解这些信息后,可以根据自己初始的考研或者就业的想法大致了解达成目标所需。比如:某高校环境专业,每年考研的大致分数线、研究生导师们招收学生的总数量、校内生和校外生比例等信息,都可以在大一阶段就给到学生,让有考研考虑的学生了解想要考研成功,自己的成绩应该在专业内达到怎样的位次。又比如:该专业在市场上的就业情况,企业招收本专业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包括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工作经验及年限要求等。学生了解到这些,想要考研的需要重视每一个专业课程的学习,想要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就需要提前做好打算,算是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了个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再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会高一些,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次性的课程,一次性的教育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在高校四年的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前期铺垫、中期引导和后期实践,结合学生的年纪进行划分,分步骤进行规划指导教学,其效果远比一次性的教育课程更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做创业、就业的双方面规划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困难,认识到政府、社会对于创业的支持,认识到就业和创业所需要做的不同准备。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当是动态变化的,根据大学生的需求进行开展,着眼于长期工作,为大学生的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始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的帮助是巨大的。这一点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尤其明显,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拥有丰富社会经验、拥有成功经验的专业教师更符合高校大学生的需求。这样具有综合优势的教师并不多见,集合具有单一优势的教师组合成一个专业教师队伍更切合实际。高校可以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专业教师,大一、大二阶段学生需要拥有扎实理论功底的专业教师,大三、大四阶段学生需要拥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和拥有创业成功经验的教师。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专业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制定出一份适合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能够引导学生朝着达成长期职业规划的方向去完成每一个专业课的学习,完成每一个实践活动、实习活动,进行第二学位的学习,参与专业导师的课程活动。这样的一份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遵循内心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如果高校内不拥有具备创业成功经验的教师,可以考虑聘请创业领域的成功人士入校分享经验,可以考虑邀请创业成功的学长学姐们回来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校外成功人士入校分享经验,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另一方面也相当于给企业做宣传,给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搭建就业的桥梁。这样一来相当于为意向就业、意向创业的学生都提供了针对性的帮助,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落地。
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不同的需求,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职业认知、未来期许、自身实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方法去做全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也不能用简单、落后、固定不变的教育内容去引导所有学生。因此,高校应当尽可能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内容,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引导所有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注意丰富、完善理论课程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真正能够从课程教学中获得实用的就业技巧、创业知识,让就业的大学生意识到就业机会就在身边,让创业的大学生意识到创业的伙伴就在身边。
在目前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能够接触很多理论知识,却较难接触真正的实践过程,能够接触很多他人的经验,却较难接触获取属于自己的经验。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渠道,让学生真正去接触岗位、工作、市场,让学生在校阶段积累尽量多的创业、就业经验。大学生在实践中才能够突破家庭、祖辈的传统思想影响,才能够真正触摸到自己的心,才能够真正做出就业还是创业的决定,为自己的未来寻找一条道路。让学生在校时有机会走上本专业相关岗位去体验工作,给学生的影响远超过讨论式授课、案例式讲解、角色扮演式演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学生无论毕业后选择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一份科学、可靠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应当贯穿大学生的整个高校就读生涯,尽早引发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规划,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去引导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引导监督他们逐渐靠近自己的生涯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