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程学院 王晓雪
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对财务审计所提出的新要求。不同于传统财务审计,数据化条件下的财务审计,在业务覆盖范围上更加广泛,除了传统财务、业务以及管理数据内容之外,被审计单位各部门以及网络平台相关数据区也被纳入其综合分析范围。从能力方面分析,大数据条件下的财务分析计算能力更强;分析模式来看,全数据分析基本上已经取代了抽样分析;分析方法来看,以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分析技术和挖掘分析技术等为主。
另一方面,传统财务审计与现代化财务审计需求不相适应。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会计核算管理,轻业务管理”是传统财务审计一直以来所延续的格局,难以实现对被审计单位整体与核心业务流程中所潜藏问题的有效揭露;第二,在分析被审计单位相关数据时,被局限于某个行业、部门或者时段,且分析内容过于单一,无法实现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上的跨行业、跨部门以及跨时段;第三,传统审计方法亟待转换升级,并且随着数字化审计方式的提出,要求财务审计在开展审计需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作为首要分析内容,而这也在无形中对审计数据化建设提出了较高地要求。因此,依托于现代数据技术对传统财务审计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成为当下主流趋势。财务审计中引入大数据,不但能实现对审计范围以及监督覆盖面的拓宽,且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财务审计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对于社会经济和谐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长此以往,我国相关审计部门始终将提升财务审计质量作为工作重点,但由于实践中缺乏创新意识,使得财务审计始终处于停滞阶段。一方面,对于数据化的认知过于片面化。当前阶段,人类身处大数据时代,传统财务内容被赋予了数字化色彩。例如,会计分录、增值税发票以及银行回单等等,但数字化与数据化并不能趋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数据化是对数字化的一种全新升级。但对于两者的这一差异,多数审计机关未能有效判定和划分,片面地的认为数字化信息主要是用于阅读和分享,无需为其构建专门的数据库,同时也无需借助大数据推动财务审计。更有个别审计单位对于数据化的了解几乎为空白,何谈运用。另一方面,对财务审计的认识缺乏创新性。相关审计单位在面临当下数据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丝毫不为所动,仍无法摆脱传统财务审计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对于创新有着极大地抵触情绪,具体主要体现在实际财务审计工作上的不作为。另外,尽管部分审计单位意识到了自身缺乏创新性,且尝试做出一些改变,但其在实际行动中却仅仅是改变审计模式,这种改变不但偏离实际,且无法与数据化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
从特征来看,大数据主要呈现出“4V+1C”的特点,具体而言如下:
第一,数据量巨大(Volume)。通过对信息获取渠道的不断拓宽,从中搜集大量数据,所收集数据极具规模化和数量化特点,在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及掌握过程中,需消耗审计单位大量资源。但迫于时间限制,若数据处理与实际存在偏差,所造成影响将是全局性的。第二,数据类型多样(Varity)。现代数据技术中除了一些结构化内容,例如,发票金额、会计分录等,还包括办公系统、销售合同等在内的非结构化数据,审计单位需在大量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在非结构化数据层面的分析和利用能力。第三,价值密度低(Value)。数据平台录入有海量数据,但能够在财务审计中发挥辅助性作用的信息十分有限,审计单位在数据平台搜索信息犹如大海捞针,而如何与专业判断和计算机算法相结合对相关数据价值进行挖掘,成为财务审计工作创新道路上的一大难题。第四,数据变化高速(Velocity)。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据变化反复无常,数据缺乏时效性,1小时或几分钟前所收集数据,过一段时间后也可能彻底颠覆,使得财务审计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第五,数据来源多(Complexity)。会计系统、行业网站、统计局等均属于大数据主要来源渠道,在数据收集时难免会出现收集不全面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数据的分析。
数据化条件下的财务审计,亟待改变传统审计模式,这种急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策略。在数据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抽样审计”的抽样范围将变为“全量审计”,审计单位在进行设计策略规划和制定时,容易对这种范围上的变化产生忽略,仍延续传统审计开展程序。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时,完全未将数据库风险纳入考虑范围,并且存在重大报错风险领域对信息系统的忽略。二审计方法。在以往审计工作中,因受审计资源有限和审计资料庞杂的影响,财务审计所采用审计方法多为随机抽样法,该方法具有较强地科学性,但实践中出现偏差的可行性极高,若所抽取样本均存在问题,则表明财务审计所面临抽样风险较高。而抽样审计方法的这一弊端在数据时代更加凸显,全面审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审计单位应加快改善当前落后的审计方法。三审计方式。由于数据的传播性和存储性,使得审计单位无需深入实地进行资料的调取,传统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审计内容可完全以计算机所替代。纵观当前财务审计工作,落后的审计方式使得可以异地审计的内容仍需到现场进行审计,不但消耗了大量审计资源,而且不利于财务审计整体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首先,大数据技术利用不足。虽然大数据在财务审计创新过程中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大数据技术在我国财务审计领域内的应用仍处于早期摸索和发展阶段,相关财务审计单位尚未深层次的了解大数据技术,对于其与财务审计质量、效率提升之间的关系认识较为模糊,这种意识上的消极性对大数据技术的全面贯彻落实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另外,大数据中的诸多技术,例如Hadoop、Spark、Storm等未被相关审计单位所掌握,缺乏在技术层面的实践。其次,数据库平台有待打造。数据化时代背景下,电子数据被高度集成化,但部分财务审计单位尚未搭建起相应的数据库平台,无法实现各类数据的传输和共享,小组化的分散审计难以有效发挥。同样,各财务审计单位也未集约分享数据,跨省、跨级别参考无法实现。
对于财务审计而言,树立全面的创新意识尤为关键。为加快实现财务审计在各个层面和环节的转型升级,需从思想认知出发,以此来不断创新财务审计。一方面,相关财务审计单位要对数据化和数字化两者进行有效区分,从更深层次对数据化的内涵加以理解,从全面化角度出发认识大数据审计的必要性,实现财务审计意识层面的创新;另一方面,可通过加大各种宣传力度,进一步创新财务审计,对以往关于财务审计错误性以及片面性的认知进行纠正和完善,以正式文件下达通知,将财务审计创新与人员绩效的评估直接挂钩,从根本上激发财务审计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有明确规定,要更深入的探索财务审计工作时间,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途径进行统计,为大数据技术自身优势和能力发挥创造有利条件:第一,创新数据管理模式。财务审计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需从多项工作内容入手全面执行数字化模式,例如,审计编制、问题追踪以及资源配置等等,高效率的应用现代大数据技术,推动财务审计整体发展的集中化和综合化。第二,使用大数据的分析技术。综合运用各类现代先进技术,例如云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等。综上一系列技术在财务审计核算工作中的创新应用,不但有助于整体财务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财务审计工作模式的转型升级,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财务审计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的系统强化。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财务审计人员需树立正确的财务审计数据管理及时,提高自身在意识层面的创新,同时要对各类数据管理工具进行灵活化的应用,对财务与审计工作模式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创新,以实现对审计核算可信度的全面增强。
财务审计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开展离不开现代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的审计模式,也是审计目标得以全面实现的基础要素,数据化条件下若要进一步创新财务审计,应将创新的重点转移至审计模式上来,并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细化,即,审计策略、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方式。其中,审计策略的创新,主要创新内容有两点,一审计程序,二审计方位,根据样本的特征和程序的必要,有部分业务从“抽样审计”变为“全量审计”,并将审计范围拓宽至整个信息系统。审计方法和审计方式的创新,则需要结合点、线、面,全面融合贯穿抽样审计与全面审计,现场审计与异地审计互为补充,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互融通。
第一,要秉持学习态度更加全面地认识大数据技术,邀请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开展专业讲座,统一印发知识宣传和操作手册,以形成对人员技术运用能力的有效指导,促使大数据技术整体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二,积极构建“双重”数据库平台,按照项目内容对财务审计内的相关信息平台进行分类,以实现项目组在数据信息层面的共享,审计机关间的数据集约以地域为标准,实现跨省、跨级别参考。第三,根据审计模式的变化,更新审计软件功能,加大审计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使其不但具备审计功能,还具有预测功能。
在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中,要求财务审计工作需要不断地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引领审计创新,重视数据管理,改进审计模式,降低风险水平加强信息建设,打造数据平台等,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