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焦沈军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不仅突出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意义,还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机制。把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付诸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是新时期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随着国内经济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侵扰、渗透和破坏,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领域主导地位的意义在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更为突出和重要,它是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重要思想根基。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我国高校办学提出了“四个坚持不懈”的具体要求: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高校历来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需要高校教育的适时推进;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渴求更多科技和卓越人才的涌现。而要想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领域主导地位,事关着高校的发展方向,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培育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人才培养不只是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其突出了德育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人无德不立,立德是育人的根本,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实现全方位育人与全程育人,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继续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高校学生不断学习和深入实践马克思主义,脱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脱离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主阵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失其根本,无所凭附,失去灵魂而最终迷失方向。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
全过程育人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种系统化、重格局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精准把握和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培养什么样的人”实为“人才培养”三问中带有根本性的命题。高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高校工作的内核,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在加快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利益的日益分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在这种新形势下,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相互交错、相互激荡。这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积极或不良影响。青年大学生年富力强,情感丰富,但思想波动性大,心智也未完全成熟,在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潮、观念的影响下,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出现认识模糊,政治信仰方面的不良现象。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引领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认同感,这正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所面临的新形势。
70年以来,我国从积贫积弱到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诸多奇迹。中国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有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我们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伟大跨越。对于今天的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对当今社会来之不易、艰辛努力取得的成果缺乏完整的认知,很容易将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表面现象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作不恰当的横向相对比,由此造成对当前社会发展的认识偏差和误区,进而形成对当前社会的片面理解,这也是“如何培养人”面临的新问题。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我们要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使命和任务,要达成高校育人目标和育人标准,必然需要合理有效地育人方法。在这里,关键就在于要如何结合高校青年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改变他们消极或者片面看待社会问题的心态意识,是促进他们自身健康和谐发展,从而能使他们紧跟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
教育“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从而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近现代以来,我国青年在各个历史不同阶段承担起时代的担当,他们不懈追求人生理想,始终以国家民族的兴衰为己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其新的使命和担当。党和国家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与国家未来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人才的渴求紧密对接。
高等教育必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着力培养担当有为的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为谁培养人”面临的新任务。
要想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高校党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党建工作就要牢牢把党的领导放在高校治学的首位,把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要树立“高校党建”新理念,即:树立系统思维,把高校党建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其探索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新模式,构建以高校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站在高校党建统领全局的高度,要进一步加强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中的作用。“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党中央对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不仅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培养指引了方向,而且也为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从高校“思政课程”的切实开展到如今“课程思政”的适时跟进,让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育同向同行,以实现协同效应,这无疑给当下的高校思政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都担负着育人职责。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优势所在。但立德树人,不只是思政课程的事,高校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德育人功能。现阶段,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在积极逐步推行“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教师都要深挖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方位和层面,将思想价值引领和知识技术能力有机结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已初见端倪,但其协同效应的发挥有赖于协同育人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只有不断促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多元化、多层次联合互动与创新融合,才能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态,开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新局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电脑、智能手机已进入普通生活家庭,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代高校学生群体与互联网时代的密切关系正在日益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联网阵地上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加强渗透颠覆,如何构建高校思政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迫切现实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要针对高校学生现实生活特点,以人为本,积极构建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高校应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大力推进“互联网+思政教育”建设。应继续围绕高校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不断开发和建设更多的线上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及团队、教学案例等,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课程思政教育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共享与双向互动学习为特点的线上课程思政教育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切合了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新的需求变化特点。
运用网络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坚持线上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之外,高校还需结合本校实际、地域地方特色、积极推进健康、和谐的校园网文化建设。通过学校发展历史、各种仪式庆典活动、最美教师评选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设置专门栏目通道,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集思想教育性、艺术娱乐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平台,通过丰富多样、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校园网络文化,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高校坚持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探索实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方法,深入实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全力推进高校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