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曲丽丽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保护水土资源,应用专业生态理论,帮助改善当地生态系统,缓解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压力。这可以理解为使用生态自愈或人工干预协调,按照常态化原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在实施过程中,相关责任人必须兼顾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工作人员环境监测和管理生态系统的能力,能够及时监测水土状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很大,需要根据自然生态恢复的具体需要进一步确定生态保护的方式,逐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并加速其恢复。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在党的第十八次会议上提出的,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理念的,并且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这一概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与社会生产建设过程中对环境规律的准确认识有关。在不污染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利益规划和配置自然生态资源,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为促进生态文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对自然生态系统有全面的认识,并坚持其发展规律。这不仅仅是关于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更可以说是促进了我国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优化并逐渐实施产业结构现代化,改进了生产方式,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质量的改善与提升。因此,生态文明概念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共同的社会主义生态系统、发达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唯有这样,才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社会发展制度、经济结构与自然生态建设三者之间的冲突。只有逐渐消解其中的冲突,才能促进我国生态与文明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1]。
我国一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土壤侵蚀现象在我国许多地区普遍存在,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质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一项以保护和改善人类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促进水、土、环境保护工程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时期是2001年,我国先后在长江上游、黄河中流域,在土壤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以及对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尝试。第二个时期是2002年,我国水利厅将土壤、水、生态系统修复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128个区域和县。目前,退耕还林等科学技术措施的逐渐制订和实施,逐渐提高我国对土壤、水及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成效,使得我国森林覆盖率出现了大幅度改善。此外,水土流失状况正在进一步减少,不仅提高和改善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也为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要想在水土保护、生态和自然恢复方面取得成果,就必须对其实施的要点进行精准把握,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环境变化与人造结构的有机结合。一些受损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其本身的运行系统已经被破坏,想要依靠自然的恢复能力已经很难达成目标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工建设,加大保护力度,以人工构建生态系统,帮助自然恢复能力。
第二,贯彻因地制宜的处理方针。在推进水土保持和生态自然恢复工作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建立一套适合当地区域实际情况的社会经济环境治理体系,有效保证环境改善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以此促进当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第三,支持人道主义环境伦理和现代环境价值观。相关部门需要以国家水土环境保护法为依据,更新其生态机制理念,将措施和水土环境流失管理紧密结合,依据自然环境修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及其他优惠政策,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水土环境修复优惠政策及其他优惠措施,推动我国水土环境保护和生态自然修复工作得以顺利进行[1]。
研究各种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系统损坏的类型和原因、不同水土流失生态系统草地恢复的动力机制和方法以及恢复程度。我国不同地区水土流失自然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自然和人工干预修复的条件和方法,可持续生态修复机制,各水土流失生态修复以及环境的关系。评估水土流失地点自然生态系统再生潜力的差异标准、不同地区的草地多样性以及各种参数的空间规划和景观模型,对生态系统间相互关系等内容的探讨。同时,需要从宏观角度评估土地的利用与地表气候变化以及其驱动力,生态系统的退化与再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退化后生态系统的开发与演化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退化后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再生的活动以及退化后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再生的过程中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生态文明结构的评价是对当前生态文明结构的肯定和支持,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与生态文明评估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出了许多指标体系,但由于各个社会功能的差异,指标体系也有所不同。水土保护与生态循环在自然、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生态关系中起到平衡作用,是构筑生态文明的主要手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宗旨在于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与水土保持及其自然循环,特别要注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差异性进行评价。
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是人们对于赖以生存的地球最重要的保护方式,对区域和全球环境要素和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新一代水土保护的创新,各方面都还处于研究创新阶段,水土保持重大建设项目将影响全球区域变化。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利用各种水土保护方法、植物学、地理信息学等理论和方法对自然恢复进行定量分析。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探索了水土保持和自然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有助于了解未来水土流失和环境性质的变化趋势。深入研究和拓展水土保护和生态自然恢复系统研究领域,为地表系统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的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公众意识,运用广播、电视、公共广告等多种有效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将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国家水土保护法律观念,认识水土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的正确含义融入其中,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当前,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任务艰巨,需要不断完善制度,才能顺利开展这项工作。系统性地从政治上加强水土保护和生态修复,使水土保护和生态修复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规划必须统一执行,实行审定与水土保护制度,加强水土保护规划监测。对水土流失、破坏地表植被、破坏水土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强警力、严格执法,查处违法行为,规范水管理监督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预防监督规范化水平。
想要科学地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就需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由于各个城市水土流失情况不同,结合当地环境结构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加强长远规划,认真分析、科学设计才能有效进行水土保持的规划,促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施更具有现实意义。此外,想要构建出科学的生态机制,必须优化农业结构,坚持有机农业道路,为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与技术援助密不可分,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完整的生态和自然修复体系。一是加强水土保护和生态循环利用技术,逐步完善蓄水措施、林草措施及农业措施等技术系统,积极推动利用水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二是要继续深入做好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尤其要对重点地区、流域及重大项目进行监测,建设和完善自身的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和网络。最后,探索雨水排放的调控和高效利用、植被迅速恢复、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修复等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护坡、水土资源排水等关键技术。加强示范基地设计,使水土保护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水土保护工作的整体效益[3]。
综上所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时刻重视保护环境。任何地方的开发建设都不应该建立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应该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遵守保护水土环境的相关政策,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只有统筹兼顾地推进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科学理念,才能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