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双兰,申建
1.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监测站;2.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
小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东川、寻甸、会泽3个县(区)同是国家级贫困县(区),导致贫困的原因大多源于当地的生态环境。
小江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的治理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消除生态环境持续变坏、爱护长江、保卫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一环。
小江深大断裂带为境内主要地质构造带,该地质结构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震旦纪,它的运动方向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垂直方向振动与水平方向的扭动并存的。这种构造的运动是十分强烈的,导致地震频发,新老断裂纵横交错,岩层破碎。根据其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地貌特征也具有多样性。包括级剥蚀夷平面、侵蚀坡地、河流阶地和泥石流堆积扇。小江区域的河流交错纵横,两岸高大山脉耸立,山坡陡峭,这种地形地貌极易引起土地资源的侵蚀。从雨水角度分析,四季降水在时间与空间的分布上都不稳定,每年的夏初到秋初这段时间是多雨水期,并且相对于河谷区域的降水量,高山区域要大得多。
另外,草木资源的分布种类也有明显的层次性,一般呈现干旱灌丛→稀树草地→半荒漠化这样的森林植被变化态势。由此可见,草木资源的数量在逐渐减少,其所产生的生态作用也愈加薄弱。
(1)植被破坏,生态功能退化。通过研究该区域自古以来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发现,300多年前小江两岸是典型的山地环境,植被覆盖面积巨大,厚厚的植被遮挡着光照,内部环境十分潮湿。由于东川铜矿开采,大量砍伐树木,用于铜矿资源的开发与炼化,从而导致森林植被的数量急剧缩减,到1985年森林覆盖率仅13.3%。经过“长防林”“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等工作的推进,植被有所恢复,但从整体上看,这些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项目基本都是集中于某一个点或者某一区域,涉及的范围并不广泛和全面,执行力度也不大,并且大都是单要素的治理,几乎都是同龄林,层次结构单一,缺乏有机结合,综合功效较差,生态环境现状是局部有所好转,但大部分仍在退化。(2)泥石流灾害频繁。小江流域是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这里泥石流分布集中,类型齐全、型态多样、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3)矿山开采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东川铜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造成许多环境地质问题,很明显这样的环境已经不宜居住。
小江是一条地质灾害发育的河流,地质灾害的数量和分布密度为我国之最,泥石流输沙致使金沙江成为长江上游主要的沙源地。因此,把整治小江流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快小江流域治理,建议把小江流域列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建设功能区。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该区域的地质结构不稳定,尤其是在大雨暴雨季节,泥石流的发生极为频繁,不仅会威胁到村庄城镇的安全,也会由于大量泥沙沉积而导致小江河床的升高,属极强烈水土流失区。据相关数据表明,该流域由于泥石流而带来的泥沙输入量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360×104m3/·a,增加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600×104m3/·a。大量泥沙输入金沙江后,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及正在兴建的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巨型水电站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由于表生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以及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使得这一区域的山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摧毁,使土层变簿、质量变粗,土壤的养分逐渐减少,影响到了粮食的产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直接影响到了乡镇、村落、田地、道路、水利工程的安全。也正是因为自然灾害频发,修建在小江河谷的公路、铁路每到雨季便断道,道路不通严重削减了外来投资的意愿,投资条件受限。要想在全流域内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必须加快小江流域的整治。
小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大量开采对地表水和自然地质作用的影响巨大,过度采伐引起的地表静压负荷、动压负荷的产生和变化,导致或诱发构造应力状态的变化和再分配,地质环境受到破坏。破坏地质环境系统造成地质火害频繁,破坏植被系统致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加之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主体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做好环境监测,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十分必要。
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山水林田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增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保障生态安全。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巩固生态退耕成果,强化责任、精准施策、持续有效打好“生态保卫战”。
东川区在昆明市的定位是“生态涵养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力争每年按照1.5个百分点来提升森林覆盖率。对退耕还林、经济林果种植、生态防护林等出台支持、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荒山、荒沟、荒滩的整治修复。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抵御洪涝灾害、气象灾害等的应急处置水平。
(1)东川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开矿活动,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著名的泥石流地区。对此,可以构建山顶、山坡、沟道三部分来进行水土流失控制。确定生态红线,主动预防,保护优先。建立生态修复区,划定封山育林封禁区,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2)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重点推进轿子山水库、野牛水库、水井山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山区中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小型灌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快农村水电工程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完善城乡供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
(3)2000年3月,东川区被列为云南省9个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区之一,自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逐步得到遏制,由灾害带来的损失也明显降低,林业效益显著提高。在条件好的区域,可以发展规模化的林下经济种植,为农民脱贫提供有力支持。进行苗木基地的建设,使之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良种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永久基本农田230.6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2.33%,因地质地貌特殊,基本农田的健康持续尤为重要。工业生产的污染、化肥的过度使用、生活污染的无序排放使农田的生态环境岌岌可危。要加强绿色、科学的修复干预,运用无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焚烧法、土地填埋法、堆肥法、植物修复法、生物修复法等),使用简单易推广的无害方法以达到去污增效的作用。
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坚持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康养等生态绿色产业,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突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探索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发展路子。继续做好监测评估和模式优化推广,把绿色化、优质化发展融入到改造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中,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和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双促进。
深入实施“一控两减三洁净”治理模式,制定绿色生产导向的财政支持政策,广泛推广测土配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推广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农药,推动农药化肥用量逐步下降。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构建畜禽粪便、地膜全利用机制和体系,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生产企业统一回收处理机制,加强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按照“分片区、小流域、源头治理”的原则,加强农村河道沟渠治理。严肃查处小江流域违法违规挖沙采石行为,加大“五采区”植被恢复与治理。
加强乡村生态宜居工程建设,重塑农业农村形态,构建适宜农耕生活的村庄、田园、环境和风光。深入推进“七改三清”整治行动,实施环卫一体化,掀起“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公厕和无害化户厕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厕管护制度、村庄保洁制度和环卫设施管养制度。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创建,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清洁型煤供给,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践行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