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齐齐哈尔大学 哲学与法学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育教学一定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在知识讲授、实习实践、技能训练等中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和体现,以构建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协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更高的目标要求。
“课程思政”不是某一门课程的具化,而是隐性的一种教育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1]这个理念强调在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在价值引领中汇聚知识,最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或素质。热点教学恰恰契合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的特点。它将生动鲜活的热点事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际关系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解读国际时事,分析重大热点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当前国际经济政治之大变局及国家战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我国国家战略的推进和实现。由此可见,热点教学对于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有天然优势。
第一,坚定学生正确的政治认同。热点教学不仅仅只是“走近热点”看热闹,而更是“走进热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教学手段,与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对每个热点问题的研究,就是加深理解和认识党的创新理论最生动的素材。如果能够把热点问题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吃透,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坚定对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及外交政策的认同,进而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热点问题更新快,讲授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而且相比与知识性信息而言,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理论思维和掌握热点问题的分析方法更重要。基于国际热点经济与政治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价值引领,能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正确评判问题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国际问题的分析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2]例如,在中美贸易摩擦热点案例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发展,然后结合国际关系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解读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和企图,从而让学生了解中美贸易战发生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依托国际关系理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自主建立问题意识。
第三,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热点教学是把生动鲜活的事例带入课堂,通过直面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将理论和现实、抽象和具体、课堂和国际社会连接起来,凸显了热点教学的现实感。同时,热点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等通讯技术,极大丰富了教学素材和第二课堂。教学素材方面,,热点教学可获得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和最新的影像材料;第二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更有真实的体验感,热点教学可通过在课件中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素材的应用,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代入到国际经济与政治热点问题讨论中,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更具现实感和渗透力。
热点教学作为一种课程教学实践方式,将国际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以实现时政热点和学科知识的统一,使“情境时政化”,这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然而由于热点问题热度高、问题多、更新快,为了确保热点教学课程思政的效果,必须要做好价值引导。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正确导向。“课程思政”建设政治属性突出。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但由于热点问题本身热度高,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交平台的发展,热点问题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对热点事件的看法也越来越多元。尤其是国际热点事件中还充斥着一些带有“颜色之变”或者有失偏颇的论调,这对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养成期的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面对背景复杂、变幻莫测的国际热点事件,如果缺乏坚定的立场和精准的判断力,其价值观很可能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导致信仰的摇摆,甚至产生错误认识。事实上,自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中国就成为西方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一直在作祟。因此,热点教学务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更要遵照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找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融入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第二,立足社会现实人才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立德树人最终是为了源源不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回归现实,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能干事、会干事、干实事。这就要求热点教学不仅要关注热点,还要以热点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授业解惑,引导学生成才。尤其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迎来了百年未有之战略机遇期,选取热点教学事例时,一定立足现实需要,密切追踪正在发生、广泛传播、存在争议的重大热点问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与国际社会合作抗疫。中国的行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但也掺杂着一些西方政客、西方媒体对中国指责和污名化的不实言论,从“中国原罪论”、“中国延误论”再到“中国担责论”,各种嘈杂声音不断发酵。针对此类现实热点议题,热点教学必须直面,更要敢于发声,回应重大热点问题甚至争议,不仅能更好地回应学生的现实诉求,了解国际关系事实,同时还能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安全忧患意识。同时要将热点教学视为与国际社会现实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对话,将热点议题延伸至正在发生的国际事件和专业的理论之中,以深厚的理论功底、积极自信的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解答学生关注度高的焦点问题,这也适应了国际关系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世情国情、通晓国际关系理论的全方位专业人才的社会现实需要。
第三,紧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必须有机融合,热点教学要同党和国家理论创新的成果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十九大后,教育部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任务,要使十九大最新精神及习近平关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理论进课堂,这些创新理论成果涵盖了对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大势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3]51-52然而,由于出版的时效性问题,一些重大创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教材存在着一定的时差。例如,目前的全球治理机制仍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主导的,但由于国际问题层出不穷与国际力量对比调整,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不能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治理问题,比如气候变暖、恐怖主义及公共卫生危机等,难以形成治理共识而出现“治理赤字”。为有效推动全球治理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国贡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等理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及时将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不仅是课程知识更新拓展的要求,也是连接理论和现实的纽带。因此,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热点教学中,我们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判断为基础,从国家力量对比引发的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变革与调整入手,结合最新理论成果中对国际格局、国家关系、国家战略等论述充实课程内容,以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铸魂育人,更好地讲透理论、服务现实、赢得学生。
要想切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热点教学需要从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成果转化等方面全面统筹,要坚持因人而化、因课而评,因材施教,以多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热点教学中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
第一,加强教学主体间的互动。热点教学的开展主要在课堂,师生间有效互动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热点教学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缺一不可。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热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热点选择上,教师应用心选择,精心设计,将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构建恰当的教学情境,避免陷入“为热点而热点”的形式主义。比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一些教师只是就热点讲故事,不能将热点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国家的战略、政策方针等结合起来,或者回避争议问题,导致学生对所授知识产生价值质疑。事实上,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教学中以理论回应热点,以原理解释争议,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排除各种干扰,真正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教学方法上,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比如热点案例的选择可指导学生们一起完成,在教学前期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学模式上,在理论讲授法基础上,加大师生间的互动探究,注重创新“教”与“学”方式方法,有效实现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体验,通过热点教学中的角色体验、情感体验、过程分享和结果分享,使得学生在平等对话中领悟知识、体验价值关怀、提升综合能力。[4]
第二,制定多元的考核机制。课程思政的成功实现有赖于选择多元而适当的考核方法。由于热点教学的独特性,其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应更加多元化。关于考核目标,教师应坚持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明确热点问题的讨论不是教学实践的终点,而是要心怀“国之大者”,学以致用,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关于考核指标,增加“课程思政”的评分指标,构建“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评价体系。[5]在热点教学实际效果评价中,应加大综合素质能力的比重,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表现及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作为评分的重要标准,从而做到最全面的客观评价,这有助于改变学生“期末死记硬背”的状况,教师也能更用心设计和研究,更好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课程改革目标;关于考核方式,要优化过程性考核。总体看来,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内外形势变幻莫测,机遇与挑战层出不穷。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国际形势中,热点教学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让学生在变局之中训练系统思维和体验过程分享。这就要求我们要将过程考核质性评价与期末考核量化考核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监督、学生访谈加强质性评价,拓展“课程思政”测评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热点教学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
第三,加快热点教学研究的成果转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特点决定了热点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热点教学在融入课程教学及建设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针对热点教学的理论成果要认真总结,同时将其反馈到下一轮课程教学中。要根据热点教学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完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文件,合理设计热点教学环节,科学修订教学大纲、教案、讲稿等,使其成为课程实施、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指导性依据。同时,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指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讨论,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让学生将所学的学科知识与国际热点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其更加明确自身定位,自觉担当时代责任,深化对国际热点问题的认知。此外,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对发生的时代性强、意义重大且热度持续长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式归纳总结,建立检索清晰、应用方便、更新及时的热点问题教学资料库,并将其与课程教材融合为知识体系,这样就能避免与教材内容的割裂和重复,从而实现教学内容来于教材又高于教材。[6]
总之,“课程思政”是高校一项长期而系统的育人工程。由于各个专业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开展热点教学时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不仅要坚持“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更要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和指导意见,将其落实到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材料、考核评价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