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新时代,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通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同时强调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科学构建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
《环境工程原理》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承担着环境工程专业由基础到专业、由理论到实践工程应用的桥梁作用。本课程以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过程为基础,系统介绍流体输送、沉降与过滤、传热、蒸馏、吸收及干燥等各单位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本课程蕴含大量思政元素,但如何结合《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家国情怀培养、理想信念塑造和正确价值引领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授课体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无缝对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积极探索。本论文分析了当前课程思政在《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的融入现状,探讨了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的对策。
由于传统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考核标准的单一,在环境工程原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中,但很多学生不太喜欢甚至反感思政教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传授这些思政教育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太相关,学生的整体接受度差。同时,《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大三开设的课程,大一和大二部分课程涉及课程思政教育,导致大三期间同学们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涉及的课程思政不感兴趣。
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是由胡洪营、张旭等编写的《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该教材属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材料。教材从理论上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及生态修复工程等的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然而,该教材出版至今已有近五个年头,在环境问题日趋复杂,治理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教材部分内容已不能代表当前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势。因此,授课教师应该结合当下环境问题、环境治理技术以及《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改革发展最新动态,对已有的教材、课件、教学计划、教案、PPT等进行更新,保证教学效果。
因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现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新速度很快,但很多授课教师还是延用老的教学方法,造成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即使让他们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融入较少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对他们来说也十分困难。此外,由于培养大纲和培养方案的调整,《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课时由原来的48学时减少到32学时,面对系统的知识框架,课时严重不够,要在仅有的课时中,较好讲解《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知识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实现协同育人,还需要做大量的探索工作。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但很少把课程中涉及到的案例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很多都是在以前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轻思政教育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没经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加上目前思政教育涉及到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同时缺乏学习的激励机制,导致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永远停留在口号上。此外,专业课教师很少参加思政教育教学培训活动,也很难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这是目前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重要讲话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院校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梳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其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环境工程原理》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学校、学院以及教研室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邀请课程思政教育名师进行专业指导,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此外,专业教师要通过多渠道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关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知识,提炼出思政教育故事。
为了避免课程思政难以融入《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专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学融入到课程教学设计中,同时结合《环境工程原理》每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来挖掘、整理和提炼其中的思政案例,巧妙的将课程内容和思政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涉的定律和方程,比如“牛顿黏性定律”、“傅里叶定律”和“伯努利方程”等,这些定律和方程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学生对这些定律和方程以及科学家的名字很熟悉,但是对这些定律和方程背后的故事了解的很少。这些科学家在探究这些定律和方程的过程中,隐藏着他们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在讲解这些定律和公式过程中可以穿插科学家的人生故事,这样就较好的把课程思政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目前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主要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来考察,很少关注思政教育的考核。因此在课程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中要进行完善和优化。把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中,同时对教师的授课评价体系也要进行完善。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引入课程思政评价后,要合理分配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占比,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目前课程考核一般由平时成绩、考勤成绩、期末成绩三个部分组成,可以在平时成绩中加入相关的思政教育相关的课程讨论题。比如,在介绍《环境工程原理》介绍流体输送、沉降与过滤、传热、蒸馏、吸收及干燥等各单位操作部分时,可结合抗击疫情期间处理废气、废水、废渣出现的先进事迹,让同学产生共鸣;另外,要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学习的热情。
将思政教育融入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全过程,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如何在传授好业知识的同时有机结合思政教育,是当前《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此外,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才能真正的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扎实,且具有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