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媛媛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图书是高校图书馆内最基本、最传统的资源类型,图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影响了馆内图书资源利用率,也对高校教学质量、科研进程具有较大影响。而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支撑,以馆藏图书资源为基础,向校内师生提供针对性图书信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资源利用难度。近几年,高校师生对图书馆内图书资源个性化利用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基于此,对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创新进行适当研究,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在用户把握学科内容需求,并生成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主题需求,开展的全方位、局部协调发展的特色服务,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师生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当前,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库,对馆藏资源进行系统分析,为师生提供专业书刊检索、课题研究、兴趣阅读等一系列服务。但是由于高校投入资源不足、技术设备滞后,导致数据驱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普及范围较小,仅停留在传统阶段,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少[1]。同时在学科与学科间相关性凸显、专业区分度下降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精细化程度无法满足学生获取资源需要,也无法体现图书馆在“为学生提供直接服务”方面的作用。
信息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在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得到了基本落实。特别在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中,用户素质较高,对个性化信息服务更加重视。而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全面贯彻,也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思想引领。
在高新技术驱动下,数字化图书馆随着国际互联网普及而广泛建设。与此同时,信息抽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基本内容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及Web2.0的应用,也为个性化信息服务环境创建提供了充足技术支持。
新时期,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生产价值的主要体现。从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来看,向师生提供智能、人性化、便捷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服务主要内容。同时在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飞速递增的背景下,图书馆已经基本搭建了一套个性化信息分析、整理、集成框架,为用户个性化需求服务方案的运行和实践,提供了良好借鉴[2]。
针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实践现状,一方面,图书馆可以数据资源为驱动,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数字分析调查,对师生需求层次进行详细划分。同时在智能化技术应用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反馈效率及检索服务针对性,图书馆可以通过技术设备,自动检测、查询师生信息检索行为,估测师生信息检索需求[3]。据此以数字化形式,保存、整理学术信息、图书信息,构建更加清晰、富有条理的数据库。同时对网络查询信息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设置多元化查阅主题,如专业关键字检索、涵盖作者及文献名的高级检索、检索主题分类等。
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学科信息资源间相关性为入手点,伴随学科结构调整进程细分服务对象,创建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索引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基于信息查阅准确性、针对性原则,搭建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主体的服务平台,促使师生资源查找耗时最短、信息资源共享速度最快[4]。同时根据数据时代背景下用户专业需求调整精细化学科服务特征,结合时代变化下馆藏图书类型多样化态势,对书目进行专业划分。并通过社交平台,开拓学科答疑服务渠道,实现面对面专业化图书交流服务。在这个基础上,立足学科服务模式,添加人性化服务模块,定期为师生推送最新资源数据,促使师生对图书馆产生信赖感,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开展注入生命力。
服务内容延伸从本质上而言是为满足未被服务、服务不足的目标群体信息需求,而发起超越传统常规范围的内容行动。在服务拓展与革新情境中,延伸服务内容成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师生主体多样化需求特别是转校生、远程用户、管理者对个性化服务渴求,结合自身发展使命及社会发展要求,从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等方面入手,汇集文化素养、社会教育、信息素养等方面内容。
3.2.1 基于文化素养的服务内容延伸模式主要表现为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园社区开展文化阅读活动。借鉴国外高校“Common Book”或“Reading-in-common programs”项目经验,针对新入校生,图书馆可以要求馆员与教师、学生处、学生共同构建阅读服务委员会,就下一年度新生共同阅读书籍进行讨论,并对当前馆藏书籍是否与在校师生兴趣相符进行探究,同时定期组织阅读讨论会、图书作者会、戏剧改编、讲故事、多语言朗读、散文与摄影竞赛等活动,在将作者、图书、师生进行有机联系的同时,带领全校师生深层次思索阅读的价值,逐步将书籍阅读推向高潮。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增强图书馆服务活动实效性,可以面向整个社会,在获得参与者同意的情况下,录制服务现场音像资料,上传到图书馆网站供公众浏览,并开设社区讨论博客或微博热点话题,激发公众参与阅读社区构建的积极性,提高人文素养教育服务效果。
3.2.2 基于社会教育的服务内容延伸模式主要是立足高校服务社会使命,结合区域社区、社会发展需求,在向社会公众开放阅览服务的基础上,向残疾人、老年人、幼儿等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如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数据库获取、培训服务,为偏远地区居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等。同时以企业、政府事业单位为新的服务对象,与其建立合作关系,为其提供专利、技术研究、资料外借、文献传递、基本在线检索、商标检索、市场竞争情报调查等服务,为后续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3.2.3 基于信息素养的服务内容延伸模式主要是基于电子资源、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围绕教学活动,将信息能力看作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组成,综合利用局部融入型、跟踪进阶型嵌入式、全面融入型模式,延伸嵌入式教学覆盖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其中局部融入型主要是由图书馆内部人员根据师生需求,利用一个、几个课时进行课程所需信息素养知识、技能的系统讲解,促使学生对学科文献知识、图书馆学科资源服务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跟踪进阶型嵌入式主要是由图书馆内部人员跟踪某一专业学科学生学习课程,策划进阶式培训内容,由浅入深的开展信息素养培训;全面融入型主要是由图书馆内部人员与授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大纲制定、信息素养教学规划及成绩考核、网站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并为学习资源定制、学科发展、作业设计提供信息支持,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在课程教学中优势的充分发挥。
在服务需求划分、服务内容延伸的基础上,图书馆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开辟用户获取馆藏新渠道。
3.3.1 图书馆可以将人工智能与参考咨询服务整合,设置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即以聊天机器人的身份,为师生提供全天候参考咨询服务,弥补实时参考咨询服务时长受限问题。同时图书馆可以在原有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体系中增加一个面向手机用户的Web系统(手机图书馆服务器),允许师生经移动智能设备中软件(如微信小程序等)访问图书馆,进行个人借阅信息查询、馆藏资源咨询[5]。
3.3.2 图书馆可以在现有集成管理系统、数据发布平台上构建可视化OPAC系统,以类似书架的可视化图像组合形式,传递更加清晰、生动、便于识别的信息[6]。并通过基于聚类分析的“借阅关系图”“相关借阅”“相关主题”“近一个月热门借阅”“热门评价”等内容,引导师生了解相关信息。
3.3.3 图书馆可以通过PC桌面工具软件,将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入口嵌入到师生信息环境中,促使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直接通过划定相关词句检索图书馆馆藏数据资源,缩短师生、图书馆馆藏数据信息间距离。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就将Lib_of_sdut工具条嵌入到了师生信息环境中,师生仅需启动浏览器打开工具条栏目就可以进行图书馆馆藏书目、电子图书的查询,实现图书馆资源的“轻松点击”。
在信息服务范围飞速拓展的背景下,信息服务技术手段、工具平台也不断增多,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全面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本服务理念,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技术,延伸服务内容,升级服务手段,为细分读者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提高图书馆社会影响力,为图书馆平稳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