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四中学 王 欣
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并不复杂,但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在课堂中多是以碎片化状态接受知识点。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梳理零散的知识点,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记忆,进而促进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思维导图应用在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加强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本质上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工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将知识条理清晰地展示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梳理,帮助其更好地厘清学习思路,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图形和文字绘制思维导图,为学生清晰呈现知识结构,加强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使教学更加直观化,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在梳理繁杂的知识点时,借助思维导图有序呈现,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厘清思路。与此同时,生物教材中大部分知识都是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现,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将其中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图片或图形,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通过文字、图形、符号、色彩等方式,主次分明、形象生动地将知识结构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和补充。思维导图的构建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通过书写板书、创建PPT、电子课件等多种形式展现。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以下几点明显的优势。
思维导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知识结构,与枯燥的理论学习相比,这种辅助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核心知识点为中心,通过线条的连接和延伸将其他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在课前预习或课堂教学中,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由于思维导图有线条简洁、结构性较强的视觉特点,学生应用起来也非常方便,还能对知识点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促使其在学习中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教学中,学生多是在教师的讲解下接受和理解知识点,但课堂时间有限,加之教师需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没有办法针对性解决每一个学生的困惑,导致课后学生仍对部分知识点存在疑惑,解题时也是错漏百出。思维导图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明确学习重难点,弥补自身学习上的不足。例如,课堂中教师可以在黑板或多媒体视频中引出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掌握知识点,从而使整体知识结构更加直观和清晰。由此一来,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所展示的内容,能够明确学习中的重难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多是教师为主导进行绘制,无形中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对思维导图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明确绘制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而绘制出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的思维导图。其次,在借助软件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而这正是增强其教学能力的良好契机,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讲解教程、翻阅专业书籍等形式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新知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课堂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对掌握生物知识点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在教学中。思维导图的直观性、逻辑性较强,合理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整体加强对知识点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按照“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合作绘图—教师归纳”的顺序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明确教学主题的基础上,结合情境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科学、有序地呈现知识点。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结合思维导图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助力学生巩固知识点。
以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鸟卵的结构,明确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应重视思维导图的运用。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与鸡有关的儿歌,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见过鸡蛋,吃过鸡蛋,但是否认真观察过鸡蛋的结构?”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后续新知学习的兴趣。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以实验探究为切入点,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鸡卵的结构,教师则要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有效观察到所有的结构?如何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照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展开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或猜想,寻找正确的实验思路。最后由教师设计演示实验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鸡卵表面有很多气孔,与生物结构、功能相适应。同时,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步骤,并在演示实验结束后回忆实验要点,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行动手完成对鸡卵的观察。教师则要在一旁引导学生操作,并通过观察搜集学生的易错点,结合学生易错的地方展开针对性讲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针对性。实验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围绕鸡卵的结构绘制思维导图,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真正落实学以致用。教师还要在学生绘图结束后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总结,升华课堂主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2.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查缺补漏的有效途径,但这类型课堂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知识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为了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将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深化学生对知识逻辑和结构的印象,进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按照层层递进的形式展开,由主要知识点展开讲解再进行细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知识点,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梳理,确定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接着,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维,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无形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促进思维发散。复习课堂中为了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可以在明确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思维导图框架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设计难度适宜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一生”教学为例,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植株生长、开花和结果的相关内容。其中种子萌发的过程和条件是学生复习的重难点,教师应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展开高效复习。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明本课复习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绿色植物的一生’相关知识点,本课将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复习,在课堂结束后在各小组间评优,选择质量最佳的思维导图。”接着,教师要带领学生梳理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结合教材及所学情况,学生可以认识到本课共有五个章节,分别是种子的萌发、根的生长、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植物的开花与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被有效启发,对本课所学重要内容有一定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以明确知识间的关系和逻辑。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绘制“根的生长”部分知识的思维导图,在讨论中学生可以明确根的生长过程,并学习他人的长处以补充遗漏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后,教师结合复习内容设计单元检测习题,学生在课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通过批改后了解自身的复习情况及不足,方便课后自行完成二次复习。
1.课前预习,梳理知识点间的逻辑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应用在教师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在学生学习中,尤其是在课前预习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预习形式下,学生多是通过翻阅教材了解大致学习内容,但受到学习方法和能力的限制,缺乏进一步深入的了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展开预习,结合教材中的章目和小标题确定主要关键词,再顺藤摸瓜梳理知识点间的逻辑,以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思维导图在预习环节的运用,能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中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提高预习的效果。另外,学生还可以将预习中存在疑惑的部分标注在思维导图中,课堂听讲时加以解决和补充,如此一来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以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教学为例,学生需要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爱护途径等知识。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主题,呈放射状发散形态,构建“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两个节点,并结合预习时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在每一个节点继续补充和发散信息,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以衍生出多个具体措施,进而形成一幅结构清晰的思维导图,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课堂教学主题,并对其中的知识点有初步感性的印象,了解知识与知识间的大致结构,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保留绘制的思维导图,课堂教学中结合其思维导图推测预习的效果,进而调整课堂教学侧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2.课堂笔记,自主构建内容间逻辑
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课上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多是选择记笔记的形式记录知识点,并利用课后时间继续探究和学习。由此可见,记笔记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十分重要。部分学生由于能力不足,笔记多是将教师所讲内容按照顺序罗列出来,缺乏独立的思维和见解,使笔记的教育价值大大降低。思维导图应用在课堂中代替传统笔记形式,学生能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自行动脑思考和精简知识点,按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绘制,充分体现学习自主性,提高笔记内容的质量。同时,不同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也具有个性化特点,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列出大体框架,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完善。
以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为例,本节课中知识较为细碎且数量较多,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组成结构、位置及功能,还要了解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并初步掌握口腔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厘清思维结构,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与课堂笔记相结合。首先,教师在黑板上要以“食物的消化”为中心词,延伸出“消化系统”和“物质的变化”两个分支,并将“消化系统”进一步细化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个部分,“物质的变化”则细分为“糖类”“蛋白质”“脂肪”三个分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导图的大体结构,了解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消化系统的模拟图,并向学生讲解“误吃西瓜籽”的小故事,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描述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的过程,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了什么消化液?能否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引导学生利用模具和视频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在板书上写下“唾液腺——唾液;胃腺——胃液;肝脏——胆汁;胰腺——胰液;肠腺——肠液”等内容,学生可以将这些内容记录在思维导图的“消化腺”部分。随着教师对新知的讲解,学生可以逐步补充思维导图空缺部分,最终构建完善的思维导图。基于此,学生不仅可以直观认识到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还可以将思维导图作为课堂笔记保留下来,未来复习中拿出来研读,唤醒对旧知的记忆,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学习效率。
3.课后复习,建立知识网查缺补漏
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复习能够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课后复习分为每天复习和阶段复习,但无论在哪种复习形式中,思维导图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梳理学生逻辑思维有着积极意义。在课后复习中,学生需要先回忆课堂所学内容,对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再绘制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翻阅书籍,一一对应,查找遗漏的知识点,而被遗漏的部分就是学生掌握较差的部分,需要在复习中重点探析和学习。学生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图形将遗漏的知识点标记出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复习,使复习更具明确性,节约宝贵的复习时间。
思维导图要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绘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绘制思维导图时要选择足够的空间,以保证绘制的内容便于保存且内容工整、字迹简洁,避免出现内容杂乱、涂抹勾画等情况,影响观看效果。如学生可以选择在A4纸上绘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以便更加直观地呈现出图中的内容。第二,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明确主题,尽量以图形和精简后的文字表现出来,一个主题为一个大分支,不同的分支要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使内容更加鲜明、突出。第三,为了让思维导图内容更加有序,在绘制时可以根据自身习惯确定顺序,也可以用数字排序。第四,思维导图的层次感非常重要,在绘制时越是靠近中央的线条越是要粗一些,反之向外延伸的线条则要细一些,文字也应保持这一规律,从而使整张图看起来层次鲜明,给人层层递进之感。第五,绘制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分支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结合绘制人的想法灵活摆放,只要对空间合理利用且能够突出思路即可。此外,在画图的过程中,要着重思考哪条分支上的内容多一些、哪条分支上的内容少一些,进而合理安排内容的摆放情况,使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也能在后续使用中快速找到所需知识,提高使用价值。
总而言之,通过研究和讨论认识到,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对加强学生知识点理解、提高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多个环节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其对生物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