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潭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贾春瑞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结合了许多前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指引着民族兴旺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在此背景之下,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对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要求,且新课程中也增添了许多文化元素。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指导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拓展性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设计思路,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不断渗透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不断树立文化自信,更好地学习语文。
如今,随着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水平稳步发展,在发展和壮大国家政治经济的过程中,国家也愈发重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传承中华千百年来祖先们劳动智慧的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千百年来,经过先辈们代代传承,依旧经久不衰,这其中最重要的传承载体便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这一重要的物质载体是传承文化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语文这一学科正是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拓展中华优秀文化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必要性,这也是这门学科的重要文化传承使命,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首先,是国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文化得以延续发扬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教育中的许多内容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底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的课程教育对于弘扬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语文这门课程又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语文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语文新课改中的核心内涵,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借助语文课程的语言文字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豪感。由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阶段,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到其中能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教学因素,并进行一定的拓展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从语文课本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以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这也是真正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需要。
在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对于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广度,培养学生的“三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以往常规以及应试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以及学习技巧方面的讲解,而对于文章背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甚少进行挖掘以及拓展讲解,这样容易导致整个教学内容相对死板单调,教学的模式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而逐渐萎缩,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情感这一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发展。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去拓展一些优秀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既能够丰富语文整体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增加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对于健全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等也有重要的作用。
在新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增添了许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体现了国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认同感以及凝聚力等的重视,由此落实育人的根本教学目标。同时,在语文的实践课程教学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感和认同度,同时也具有显著的育人作用,能够不断健全学生的良好品德以及一些优秀的精神,对于未来现代化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于提升语文这门课程整体的教学水平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效果。
如今,国家推行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增添了许多文化相关板块和内容。许多小学开始重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的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依旧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这一核心教育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在许多学校,传统的教育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学校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方面还存在着显著的问题。许多小学对于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这方面的教育重视度不高,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以教授学生课本知识以及基本的三维目标为主。学校本身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知识这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从而容易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于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以完成学校所下发的教学任务为目标,很少主动地去拓展和挖掘课本中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从而导致教学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现状不佳,拓展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流于形式。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较为薄弱,这也是影响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新时代的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本职所在。教书在于教师教授学生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方法,而育人则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德行兼备的人。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育人教育中的一部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容易忽视这一部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拓展教学认识较为薄弱。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现阶段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不太明显,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长远影响,从而导致其对于拓展传统优秀文化方面的认识较为片面,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的教学较为不足,从而影响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天性爱玩,对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往往更感兴趣,而其认知水平以及自我控制、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尤为关键。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创新型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对于语文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不高。许多教师在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拓展教学时,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摘录或背诵,或布置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写作任务,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容易适得其反。教师让学生通过摘抄或背诵等形式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又没有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导致学生对于这方面的认识较为薄弱,思维得不到充分开拓。
在小学语文课程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学的关键,也直接影响着拓展性教学的有效性。大部分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源于教材,教材中确实包含着一些蕴含传统文化因素的板块以及阅读文章,但教育教学资源有限,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扩展性的教学。而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较为薄弱,较少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制作丰富的教案,严重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中增添了多个板块,包括古诗词、传统节日文化、经典主题相关的文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拓展性课程。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文化拓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及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拓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首先,必须遵循整合性原则。语文课程的教学与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互相分离的两个板块,只有将两种元素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开展语文课程拓展性教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将语文学科中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主题板块与语文教学知识相整合,在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前提之下,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广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技巧,培养学生语文课程的基本素养,从而不断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其次,要重视实践活动教学。对于小学生进行生硬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输出,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实践活动教学往往更有效,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将知识内化于心。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开展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此外,也可以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增加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度,更好地开展语文拓展活动。最后,要遵循阶段性分层教学原则。不同学段小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根据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开展拓展性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设计思路,既要以语文教学内容为基础,同时也要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时,重点围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以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这两条基本的主线思路来进行统筹设计,合理进行古诗词板块、传统节日文化板块、经典主题相关的文化板块的教学设计,开展多种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得拓展课程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本身,教学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来说,拓展性课程教学要以凸显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本质为首要前提,并通过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凸显语文这门课程的核心内涵,由此才能更好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拓展性教学。“情境+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具有重要帮助。在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拓展性小学语文课程中,增添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且具有不同的主题,教师可以挑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板块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有关传统文化节日这一主题板块时,围绕端午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情境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举办端午晚会;(2)选出晚会的主讲人,并撰写主持稿;(3)联系生活,开展小组讨论,撰写主持稿;(4)选出小组中最优秀的主持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主持人主持晚会的视频,给予学生一定的灵感,更高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此外,探究式教学也非常重要,这是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到不断提升的关键。例如,教师在教授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适当地进行问题导入:“这首古诗讲的是重阳节,同学们能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古诗与节日有关吗?”由此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情境+探究”式的教学,不仅保留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由来及习俗。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其他学段的学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相对薄弱,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拓展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合理地筛选小学生可接受、容易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进行分层拓展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差异,精准地开展教学。比如,对于小学1—3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相关传统文化的元素,渗透《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文化作品;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则可以拓展具有深度内涵的经典文化。此外,教师在开展拓展课程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规律,来教授学生基本的学习技巧和方式。由于小学生难以直接理解具有深层思想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语文课程拓展性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拓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语文课程教学需要教师通过整合课内及课外,拓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夯实语文课程教学,实现学生对文化方面更深层次的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需要挖掘、搜集并整合多种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资源,扩充语文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教授《元日》《清明》等古诗时,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做好充足的预习准备,如收集与新年、清明等节日相关的资料(包括节日的由来、习俗等),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通过这种形式,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教会学生多种灵活的学习技巧,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为其注入时代的元素和活力。因此,需要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也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元素相结合,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化的文化元素,拓展学生文化知识的深度。例如,教师在教授《赵州桥》时,可以结合现代桥与古代桥,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进行区别和联系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清晰地了解古代以及现代造桥的过程与用途。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我国还有哪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升学生认知的广度。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文化的重要教学目标。如今,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育人的重中之重。在传承文化的教育背景之下,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主动肩负起育人的使命,深挖语文新教材,对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围绕传承文化和育人的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形式,不断增强语文课程拓展性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质量、教学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堂,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