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淦之
(中共邵阳市委党校,湖南 邵阳 422000)
当今,大多数领导者把现实组织、人事管理以及知识更新视为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对传统思想和理论不屑一顾,视古代管理思想为陈旧和过时的东西。但现在出现的“风险与危机挑战”“人际关系冲突”“权威缺乏”“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是历代治国理政的难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源于中国社会环境和政治框架,以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为核心,融佛、道两家处世哲学、生活艺术于一体。学习古人的政治领导见解、领导态度以及处理领导活动中矛盾的方法,可以增强领导干部的聪明才智,从而在领导实践中排忧解难、克敌制胜。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宁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1]P137低调谨言慎行是官场适者生存的领导智慧,也是一种修养。作为领导干部或下属,在各种场合,都应谨言慎行,切莫恃才傲物,功高震主。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功臣周勃的后代,周勃去世后,周亚夫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由于周亚夫驻军细柳,治军严明,刚直不阿,因此深得汉文帝赏识,但周亚夫却掉进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陷阱之中。汉景帝即位后,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的同姓诸王发动了一场史称“七国之乱”的大叛乱。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在三个月内大破叛军。周亚夫虽立军功却得罪了汉景帝的弟弟梁王,进而得罪了窦太后,使得汉景帝对周亚夫心怀不满。周亚夫随后又因直言景帝废立太子和以宰相身份阻止景帝封侯,使得景帝很没有面子,汉景帝一怒之下解除了周亚夫的职务,并随时找机会奚落周亚夫。
一次,景帝召周亚夫入宫,说要赐食,但上来的却是一整块没切开的肉,且没有准备筷子。周亚夫很生气,便向侍从索要筷子。景帝嘲笑他说:“是我不让他们准备筷子的,你有什么不满吗?”针对景帝近乎无赖的行为,周亚夫虽生气,但也连忙磕头认罪。景帝准他起来后,周亚夫气呼呼地走开了。汉景帝随后说:“看他气呼呼的样子,我怎么能驾驭得了呢!”回家赋闲的周亚夫让他的儿子买了五百副仿制盔甲做陪葬品,被诬告蓄意谋反。汉景帝趁机把周亚夫交给了大理寺。大理寺审讯周亚夫为什么要谋反,周亚夫辩解说盔甲是用来陪葬不是用来谋反的。大理寺的官员却说:“即使你在地上不造反,到了地下你也想谋反!”周亚夫至此才明白: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居安思危,谨言慎行,触犯了皇威才遭杀身之祸。后来周亚夫在狱中绝食而亡。
启示:在现实官场中,领导干部通常会有不安全感。身为下属,常显露才华难免招惹他人的嫉妒和怨恨。那些急于获得成功和上级赏识的人,通常也会抢占上司的风头,对一些爱面子的上司这样做容易使其心存芥蒂。领导干部要牢记:“多言,德之贼也,多事,生之仇也”,学会谨言慎行,自磨自励。
“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1]P144施惠,分大小两种:小送是物质上的馈赠,如功名利禄之流;大送则是精神上的馈赠,如舍己救人、替人补过等。实践证明,待人宽厚,能够容忍过错的人更容易受到尊敬。
北宋真宗时期,一名官员上书大肆谈论宫中之事,使得真宗非常生气,将他抄家,后来又得知朝中有不少大臣和这名臣子有书信来往,其中包含有占卜吉凶的卦辞。由于中国古代皇帝多忌讳“巫蛊之祸”,所以宋真宗龙颜大怒,下旨审问这名臣子。丞相王旦负责调查此事,王旦拿着自己调查到的占卜卦辞等证据觐见皇帝,发现宋真宗的怒气已经消解,心意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坚决,遂到中书省把所有调查资料付之一炬。后来,真宗重提此事,王旦回禀说证据都已烧掉,真宗只好作罢。王旦此举,就是施惠于他人,利人利己的厚道做法。证据一烧,既免除了犯错大臣的祸害,又打消了君主的疑虑,保全了犯错的官员。这种厚道的智慧之举,值得称颂。
启示:“当官处事,常思由己及人”。身为领导干部,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论是对下属或犯错的人,都要将心比心,由己及人。考虑问题时应该谨慎周密,善于观察形势,多为他人打算,处理问题应冷静客观,不可因为个人一时臆断带给他人不良后果。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得到别人尊重打下基础。
俗话说:人言可畏。又说:无风不起浪。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方便、政府信息不公开透明、公民素质低下等原因,使得自然灾害、鬼神之说以及政治事件等成为公开性的谣言、迷信,轻则造成社会恐慌,重则转为公共危机,不利于统治。因此,“决嫌疑,明是非”对破除自然迷信、政治谣言极为重要。
唐敬宗年间,亳州一带相传产圣水,有病的人喝了立刻痊愈。消息传来传去,传得神乎其神。此时李德裕主政江西,他听说这件事后命人也去取圣水,圣水取回后装在大锅中。李德裕令把装有圣水的大锅放在市场中,放进五斤猪肉,对百姓们说:“如果是圣水,则猪肉应不起任何变化。”然而没过多久,猪肉就被煮熟了,圣水的谣言彻底破除。从此洛阳到江西一带的百姓人心安定,再无谣言传播。
启示: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公共危机,也必定会出现迷信和谣言。由于公众的危机意识比较薄弱,应对公共危机能力较差,就给了迷信和谣言生存空间。迷信和谣言会突破公众心理和科学防线,在短时间内迅速、连续扩散,扩大公共危机程度。如果领导干部不愿向上级报告或向社会公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会误导上级决策,不利于社会大众的有效配合与支持。因此,领导干部在迷信和谣言面前,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从而让公众最大限度地了解迷信和谣言的真相,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理解与配合,可以让政府行为透明化,增强公信力,不回避矛盾,提升公众明辨是非能力。
“规矩者,方圜之正也。”[2]P18著名政治家管仲认为以法治国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基本方略。他将法律比作规矩,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然而,再高明的统治者也只能是制定法律,绝不能废弃法律来治理国家。因为法律是固定的准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故虽有明智高行,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圜也。”
唐朝京兆尹薛元赏到宰相李石的私宅拜访。薛元赏在门口下马时发现有人正与李石争吵。薛元赏在了解情况后,知道与宰相争吵的是一名将军。薛元赏拜见李石说:“相公您身为朝廷大臣,接受天子的委托任命,岂能容许一名将军对您这样无礼呢?当今朝廷纲纪败坏,还希望能够借相公之手加以整顿,相公又怎能作出这种败坏纲纪的事情呢?”薛元赏说完迅速将那位将军拿下。权宦仇士良听说这事后命宦官前去传令:“中尉请您屈驾光临。”薛元赏一句话没说,就杀了那名将军。仇士良知道后非常生气,薛元赏却脱下官服,一身白衣去见仇士良。仇士良问薛元赏为何杀死那名将军?薛元赏对仇士良说明了那位将军的无礼之状,并说道:“宰相是国家大臣,中尉您也是朝廷大臣,那人既然可以对宰相无礼,也可对其他人无礼,对国家无礼,中尉应当谨守维护,纲纪一旦败坏,想要重建就难了。”仇士良听了这番话后认为言之有理,命左右备酒款待,不再追究。法律的威严无论何时都不能受污受损,薛元赏面对唐朝后期宦官势力极度膨胀,玩弄皇权于股掌之中,纪纲废弛的乱象,能够仗义直言,不惧权威,刚直不阿,甚为可贵。
启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3]P16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始终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程序意识,把法治精神贯彻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扫黑除恶、防范社会重大突发性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各方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荡荡帝尧,置敢谏鼓,下情上通,焉有壅者”。[2]P353在君主专制下,国家能否治理好,关键在于君主能否纳谏。纳谏表明了极度专制的皇权也有自我反省的理性精神和公开检讨的宽广气度。下情能上达,臣下或小民敢谏,君上肯虚纳,是解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行危机的重要途径。
汉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被官府下诏逮捕,押送到长安受肉刑。淳于意在被逮捕时对五个女儿骂道:“后悔自己生孩子的时候没生个男孩,女儿遇到事情的时候根本指望不上。”小女缇萦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就跟随父亲一起到了长安。缇萦到了长安后,上书汉文帝表示肉刑带给人们难以愈合的痛苦,自己愿替父顶罪,并希望皇帝能够予以父亲一次宽宥的机会。汉文帝接到缇萦的书信后,深有感触,下旨给御史大夫冯敬命其废除肉刑。汉文帝即位后,面对“以法为教”的治国策略所导致的国家统治机器与民众高度对立的紧张状态,本着“毋烦民”的仁德理念,利用少女缇萦上书的机遇,对积弊甚深的汉朝司法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废除惨无人道的肉刑。这种举措相当程度上扭转了紧张的社会关系,缓解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启示:“上下同情”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措施,正所谓:“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情则乱。”领导干部必须掌握和运用情报,通过建立健全领导者、执行者信息沟通网络来搜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单位、同行发展状况的情报,为领导者科学决策和科学行动创造前提条件。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4]P90聪明人总能在危急关头想出办法,不动声色地把危机消解于无形,转危为安。
楚汉相争时,项羽手下陈平偷偷从楚军中溜出来,准备投靠刘邦。陈平顺着田间小路,急匆匆地向黄河岸边赶去。陈平来到河岸边发现有一艘渡船,船上有四五个面露凶相的粗蛮大汉。陈平已察觉到如果上了这条船,会有些不妙,但是他也怕楚军的追兵转眼即到,只好上了船。船只慢慢驶离岸边,陈平却听到大汉们窃窃私语。那几名船夫是把陈平当成大官,随时准备谋财害命。此时的陈平只身一人,手中只有一把剑,如何是他们的对手,于是心生一计,立即走出船舱,以船舱内部过热为由,一边说一边脱衣服并伸手帮他们摇船。陈平这一举动,使得几名大汉非常意外,他们见陈平身上并没什么金银财宝可图,就打消了谋害他的念头。陈平的脱衣计谋,巧妙消除了一场不必要的灾祸,让人心生敬意。
启示:陈平“以便应急”的机敏急智应该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养。在风险和矛盾无处不在的今天,有的风险矛盾可以排除、回避、缓解和转移,有的则不可。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首先应具备防患于未然的防范重大风险能力,能够大致预测到危机;其次,能够及时找到或消灭危机的风险源头,将风险消灭于萌芽之中;最后,要善于改变风险危机发生的环境,减缓风险的危害。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5]P63墨子把为君和为官之道的目的归结于谋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并提出实现为天下兴利除弊目标的根本途径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的这种使命感和“非命尚力”的主张把国家的兴亡及政治是否清明,归根于统治者的治理及勤政状态,充分肯定人的主观意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积极作用。
汉桓帝年间,长沙、零陵一带发生了卜阳、潘鸿造反事件。汉桓帝拜度尚为荆州刺史,掌握荆州军出征破敌。度尚率军势如破竹,全军上下都缴获了贼兵的珠宝。度尚本想继续追击,却发现士兵们毫无斗志,料定是珠宝惹的祸。于是,度尚召集全军将士说:“卜阳、潘鸿等贼兵在军事上非常狡猾,现在我们兵力太弱,不能轻易进攻。等待各个部队全部会师以后再合力围剿。”度尚还命士兵出营打猎,趁士兵出猎之际,趁机派亲信在士兵营房之中放火,把他们的珠宝焚毁殆尽。士兵们眼见到手的珠宝成为过眼云烟,非常气恼。度尚劝慰士兵们说:“本将已经查明,卜阳、潘鸿等贼寇私藏财宝不计其数,只要我们官兵上下一心,合力擒下贼人,所获得财物一定要比现在焚毁的还多十倍不止。因此,现在损失的,请不要放在心上。”士兵们听后,立刻振奋精神。度尚命令士兵们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老巢,终于讨平群寇。
启示:度尚通过“善意的谎言”鼓舞士气一举荡平贼寇的故事告诫我们,一方面,领导者必须把奋发进取的主观能动性、不坐等命运支配当作精神常态。渴望有所作为,为民众服务,喜欢变革,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另一方面,领导者还应懂得激励自己团队斗志的重要性,鼓励团队成员在困难面前行动起来,完成难以完成的任务,享受战胜困难的“甜美果实”。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1]P32由于官场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官位越高越有危险;为官才华越盛,越要防止江郎才尽的境况;个人品德不能太过清高,否则难与人相处,从而遭到小人攻讦。
中唐时期宰相李泌素以善于调节皇室父子、君臣矛盾闻名内外,却非常迷信道教,经常主动离开朝廷政治中心,进山修道。唐玄宗时期,李泌因为作诗讥笑宰相杨国忠、权臣安禄山等遭到嫉恨,被皇帝下诏旨送往蕲春郡安置。此后李泌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期,一旦被权臣进谗言,绝不贪恋官位,“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像李泌这样胸怀大志又有施政才能的士大夫在由盛转衰的大唐政局中是难有作为的。李泌用进山修道的方式一方面向皇帝表明自己没有政治异心;另一方面表明自己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正所谓“道合则服从,不合则去”。
启示:“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4]P63一个聪明的人,做事情能够认清形势,在危机萌芽之初,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使他人不易察觉自己的意图。这是保全自我,进退自如的不变法则。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虽然不必再像李泌那样担心“兔死狗烹”的悲剧命运,但若想成为成功者,就一定要练就并保持足够的韧性和弹性,在没有危机的时候,最大限度地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旦发现不利于自身就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