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龙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随着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学生在寻找工作的时候难点重重,特别是近两年的疫情更是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就业难的问题也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后疫情时代对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既给充实和提升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机遇,也给模块化教学的探索带来了挑战。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实现保稳定、促增长的经济增长的目标,保障普通高校学生顺利就业,就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探索就业指导课的模块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重视,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1]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指导就业教育,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注意挖掘就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善于用模块化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在后疫情时代能够正确对待就业,并引导学生立足国情,合理树立理想,促使他们正确处理好理想和现实、需要和可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朴素品质,教育学生要能够像映山红一样勇于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2]的教育成效。
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要求普通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现阶段在普通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状况,导致就业教育的效果事倍功半。在后疫情时代,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进行生硬地说教,或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使得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不够,导致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教师往往就内容而进行教授,因为缺乏思想与灵魂,课程设置往往过于单薄,不能系统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也不能反映疫情下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中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以职业选择、就业知识、技能培训等内容为主,教学中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状况,影响了就业教育的效果。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乏善可陈,创新性不足。就业指导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挖掘不够,存在重视就业政策导读、轻视就业理论指导;重视学分设计、轻视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重视知识讲解、轻视诚信教育;重视学习、轻视素质培养等问题。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在网络教学成为日常教学的常用手段的趋势下,仍然对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不够,很多学生不能正视就业,更不能把个人理想完全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普通高校努力探索在后疫情时代的高校就业指导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教学研究。
目前,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内容较为零散,缺乏模块化整合。要探究符合时代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教学体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协同育人途径,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注重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巧设教育环节,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去指导就业教育;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融入方式,增强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正确择业,端正态度,特别是现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给学生上这样的课,非常有现实意义。通过就业指导课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认清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科学定位个人发展方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掌握求职择业的技巧,提升职场竞争力与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虽然是通识课,但是在指导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有助于普通高校学生这一群体更好地成长成才。
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掌握求职的技巧,增强学生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就业指导课则发挥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课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学生就业指导的前提和保障。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各种思想问题,这些问题的呈现直接可以追溯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是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欠缺的表现。[3]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课并不存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指导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从现实的人的精神世界入手,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机制。[4]伴随着普通高校就业教育的发展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推动,就业指导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做贡献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而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劳动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要在就业指导课中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对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涵盖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众多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体系也是促进普通高校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的就业前准备环节,就可以设置对于建设国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信息的甄别及预防诈骗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还可以设置要量体裁衣而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准备个人简历的环节中适时设置要注重实事求是原则的诚信教育、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教育以及能够保持良好心态的抗挫折能力教育。而在适应工作岗位及个人职业成长的课程中则应该设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普通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职责,普通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自始至终都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而数量众多的普通高校学生是大学生的主体。“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而针对普通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就需要普通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择业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新颖的表现形式”。[6]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接受程度,根据普通高校确立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群体需求,善于捕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加强在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既符合国家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也符合普通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审慎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在移情与共鸣中选择、感悟,能够深刻感受到在就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真正实现情感体验、价值追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先立人、后成才,通过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就业教育的感染力,能够促使就业指导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鉴于就业指导课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过程中的特殊性,普通高校应该整合校内资源,搭建就业指导课的研究和教育平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创设涵盖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等各部门广泛联动的合作式教研教学合作模式。通过整合校内的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的研究、培养和评价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养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普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真正地建功新时代。后疫情时代,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7]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就业观念、价值取向、职业选择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在很多普通高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课被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业指导课的发展进程已经完全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就业指导课仅仅就就业教育、政策咨询而开展教育。事实上,就业教育的根源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缺乏人文教育的宽阔视野,缺乏支撑就业教育的理论策略层面的指导,就业指导课势必如无源之水。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观,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时代要求,也有助于改变就业指导课缺乏理论视野、知识维度的缺陷。因而有必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的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通过协同联动,能够打破狭隘的教育思维定式,拓展教育的宽度,将大学生培养成“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并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8]的勇担民族复兴大业的主力军。针对后疫情时代的特殊环境,承担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育媒介,“传统的线下和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均需与时俱进”。[9]同时,教研室要经常组织承担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开展课程研训活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探索多种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10]实现就业教育效果的显著增强。深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就业指导课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精神需求,解决学生多样化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生对就业教育的可理解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就业指导课拓宽思考的视野,提供强劲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夯实和补充就业指导课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植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土壤,就业指导课中普遍存在的诸多类如学生对自身定位不足、诚信意识缺乏、抗挫折能力较差、安全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较弱、职业规划模糊等突出问题都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而得以解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1]科研问题来自教学实际,科研反过来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会向授课教师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会对探索就业指导课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授课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感悟,设计科研项目,带领课题组展开研究。通过科研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问题意识,锤炼他们的研究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的,科研取得的成果也会丰富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要符合受众的感知,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能够将大学生的个人兴趣与专业培养、能力提升结合起来。普通高校要探索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就业教育研究和教育指导机制,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就业指导课的理论与实践项目,实现普通高校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不仅是课堂思政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普通高校内有必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的协同科研机制,搭建联合研究的平台,将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疏导教育、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科研项目平台,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基地,孵化科研成果。要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之中,积极推进学科研究新的进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就业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通过协同科研机制的联动作用,能够有效地梳理就业指导课的学科发展脉络,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明确普通高校发展的定位,提升就业指导课的精品化、项目化和专业化,增强就业教育的实效性。
师资队伍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建立精明强干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团队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顺利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目前,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普遍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专职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授课教师的学历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很大一部分师资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和授课经验不足,不能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到就业指导课之中,无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无法针对学生在就业和实习中碰到的问题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任课教师普遍缺乏对社会需求变化的理论性诠释,缺乏对学生个性塑造的激发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指导。除此之外,副书记、专职辅导员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琐碎的学生工作,往往顾此失彼,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就业教育开展细致的教学、科研工作。就业指导中心承担就业指导课课程教学的任务,而教研室往往孤立于教学体系之外,普遍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也缺少对任课教师的整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使得就业指导课中出现专业知识教育同就业教育、理论知识同实践教育之间发生脱节。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就业指导课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但并不是说在就业指导课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要在就业指导课中生硬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而是要在润物细无声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就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为支撑点,整合普通高校的专业学科资源,成立由学校党委直接管理的专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合理设置就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增强就业指导课的思政育人的作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上好就业指导课的保障,就业指导课涉及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众多专业领域的学科,定期对学生开展培训、文化沙龙等研训活动,培养专业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业务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人文关怀是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中设置的内容之一。就业指导课的文化育人的目标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招聘的需求。就业指导课的文化育人与课程思政看似毫无关系,实则二者的落脚点相同,都是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2]就业指导课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课程,满足了学生在高等教育中所要面临的需求以及他们的期盼。文化育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学生在道德伦理、知识能力等方面价值观的塑造。应该将无形的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细化为有形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学生的培育的课程思政来体现出来。结合普通高校自身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育人的特色,提炼和升华为逐渐为师生所认同的校本教材,在知识的传授中实现文化的传递,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在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探索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开展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根据普通高校的发展历史、定位以及制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起覆盖面广、类型齐全的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不断挖掘教育体系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从学生的现实出发,进入学生的生活环境,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精神指导和内在灵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的协同指导,对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指导课的始终,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的协同育人的机制,对学生实现成人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校担负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生就业工作的总体工作之中,广大教师要肩负起教育的责任,以务实的工作和创新的举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