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中,曾丽雯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 广州 510320)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它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与形式,蕴含了丰富深刻的德育元素,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揭示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的功能表现和实现路径,有利于促进劳育目标与德育目标、劳育过程与德育过程、劳育效果与德育效果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以劳树德、综合育人的作用。
1.以劳树德是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均具有综合育人功能。每一种教育形态对其他四种教育形态均有促进作用,而反过来,其他四种教育形态又能够支持它的发展。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是道德之源,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是道德素养的本源,也是精神素养的基础。”[1]“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2]
2.劳动教育的德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马克思认为,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他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3]“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们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4]这种全面发展的新人除了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能够克服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约束和分工限制外,其道德与精神也要高度发达,具有与共产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崇高思想品德。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激励社会成员自觉维护社会制度。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其社会成员形成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大公无私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态度,以崇高的精神境界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相适应。列宁指出:“必须使共产主义青年团把自己的训练、学习和教育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和小册子。只有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这种共产主义新人的当代表现形式,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入,推动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培养。
3.劳动思想和价值观培养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德育内容。劳动思想和价值观是劳动教育最核心的德育元素和内容,也是劳动教育本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从基本任务而言不外两大方面:一是劳动技能培养,二是思想品德教育,常常是两者兼而有之[6]。劳动思想和价值观主要指对待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观点、态度、情感和道德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劳动教育中我们是把思想目的摆在第一位的。”[7]“劳动素养还包含劳动活动在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劳动创造中的充实的智力内容、丰富的道德意义和明确的公民目的性。”[8]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指出,劳动教育要“养成他们有计划的、坚强的工作技能与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的自觉的社会主义态度”[9]。因此,《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思想和价值观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4.发挥劳模精神的榜样激励作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德育方式。先进人物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的决定性前提是使学生经常接受周围生活中一些好的方面的最强烈的正面影响。首先是接受那些忘我而出色的劳动榜样的影响。”[10]劳动教育应当重视发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榜样激励作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引领、教育大学生的重要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11]广泛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可使广大大学生以劳模、工匠为榜样,端正劳动态度,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自觉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达成劳动教育的德育目的。
5.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根本保障。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其性质由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反过来也为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制度服务。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劳动教育及其蕴含的德育功能也具有不同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2]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具有真正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才真正符合无产阶级解放和全面发展需要。
劳动教育能有效发挥德育功能的根本基础就在于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来源于劳动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劳动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又产生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劳动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因为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则是由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取决于经济基础。因此,劳动决定道德,劳动是道德形成的先决条件。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13]其次,道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受制于劳动生产力水平及其决定的经济制度。道德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反映和体现。“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实际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4]不论何种道德,其根本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其内容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反映,其方式不能脱离生产力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
基于劳动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也存在辩证关系。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德育是劳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互补性、融合性和协同性,相辅相成,能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在教育目的上,它们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性质上,它们的性质均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也都要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才培养需要。在教育内容上,它们都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教育方式上,它们都可以使用理论讲解、问题讨论、案例启发、情境体验、理想激励、实践锻炼、奖励惩罚、宣传教育等多样化手段。因此,从根本上说,劳动教育和德育是能够互相融合、互为支撑的,这是劳动教育思想具有大学生德育功能的根本基础。
1.劳动教育的政治性能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劳动教育的政治性是指具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巩固社会制度的功能。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的劳动教育必然要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政治特征和要求融入教育目标和内容中,要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特征,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准则开展劳动教育,将使大学生以劳动为枢纽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成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忠实拥护者、建设者和保卫者。
2.劳动教育的主体性能增强大学生的人民至上情怀。劳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能够使人类懂得自我本质、增强自我价值认同的功能。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劳动能创造人类并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15]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价值,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爱和深厚情怀。马克思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观点就是深刻把握人的劳动的主体性价值,突出教育目标和任务培养人的主体性的作用,使教育成为实现个体从受自然、社会奴役中获得解放的通道,进而成为真正的人[16]。劳动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在劳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辛酸苦乐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价值、对社会发展的崇高作用,领悟劳动人民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和贡献,理解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翁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对劳动人民的深厚阶级情感。大学生将会更好地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站位和立场,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识和处理问题,牢牢树立人民至上情怀,为劳动人民的幸福和解放奋斗终身。
3.劳动教育的价值性能增强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劳动教育的价值性是指具有塑造思想道德价值和理想信念的功能。劳动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内容和要求,倡导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勤奋劳动,为社会主义国家奋斗不息。这些价值标准和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是根本一致的。劳动教育可以助修人性美德,有助于学生明爱国为民之大德,守遵纪守法之“公德”,严于律己,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成立德树人使命具有重要作用[17]。劳动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能使大学生养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思想品格,有效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4.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能增强大学生实干作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是指具有增长才干和技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能。劳动教育揭示了劳动实践成就梦想、改变人生的真理,大力弘扬和倡导实干作风,注重劳动实践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将劳动过程与教育过程有机统一,使受教育者在劳动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贡献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名劳动者,无论从事的劳动技术含量如何,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造就闪光的人生。”“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18]可见,实干可以安身、立业和兴邦。在劳动过程中勤勉不息、扎实工作、真抓实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实干圆梦、不务虚功的优良作风。
1.顶层设计:将价值塑造功能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劳动教育树德价值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品德,增强为社会谋福利而劳动的义务感和荣誉感[19]。因此,将劳动思想、情感、道德的培育和养成贯穿于劳动教育全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发挥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根本要求。在规划和完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时,要制定价值塑造与能力培育并重的实施方案,明确劳动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主题主线、主要渠道、载体方式和职责分工。劳动教育蕴含的德育元素非常丰富,各高校应当根据区域特点、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情况科学确定主攻方向;同时,要将劳动思想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课程、实践、科研、服务、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中,形成全方位、全要素的思想教育体系。另外,要建立健全劳动思想和道德教育协同机制,除了将教务、学工等各部门力量集中起来外,还要根据德育的特殊要求,将党建、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等资源有机统筹,形成劳动思想和道德教育与日常的党建工作、思政工作、专业教育互融互促的有效机制,彰显整体优势。
2.理论讲授: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本身也是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清晰阐述其基本原理和准则,使大学生迅速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劳动思想、道德的主要理论。要健全劳动价值观的课程体系。首先,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劳动对个体、国家、民族、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和建设美好生活的历史过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政治认同和对人民群众的阶级情感和深厚情怀。其次,发挥劳动教育系列课程的作用,包括劳动概论、劳动经济、劳动文化、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劳动法学等系列课程和就业创业相关课程,在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劳动思想、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劳动情感的基本原理,深化对劳动价值和道德的理解和认同。再次,发挥各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作用,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挖掘课程内容的劳动道德意蕴。这些课程尤其要注重利用本学科的历史伟人名人、学科代表人物、行业精英、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的奋斗历程、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鼓励和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干精神。道德榜样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具有人格感召、启迪和教育作用,可以为人们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20]。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劳动道德楷模和榜样的激励、鞭策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奋斗精神,成长为各领域各行业的领军人物、中坚力量。
劳动思想道德观念的理论讲授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单纯使用灌输的方式。单向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学效果较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劳动思想道德理论的知识性、思想性、生动性、针对性特点,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讨论辩论、读书报告等多样化方式,提高学生思辨和领悟能力,强化学生对劳动思想和道德原则的理解和认同。
3.实践养成:体验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激励和引导、熏陶和辐射、教化和规范、提升和发展等方面[21]。实践活动能与理论讲授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效果。高校劳动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等。劳动实践活动主要通过体验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塑造大学生劳动思想和道德。它创设了特定的劳动场景,使作为劳动主体的大学生与劳动对象直接作用,借助心理感受、形象感染、群体感染等方式,产生道德情感,将劳动道德认知转化为信念、信仰和行为。
劳动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可分“定向—点拨—体验—反思—升华”五个步骤和环节。定向,就是要确定劳动价值观的主题、内容和标准要求;点拨,就是要在劳动实践过程开始前向学生清晰讲解相关的德育元素、原理、结合方式和要求,提醒学生注意体会和领悟;体验,就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感受、体会相关的德育内容;反思,就是在劳动过程结束后,根据相关的德育内容和要求,检视自己是否达到相关要求,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总结相关的德育内容是什么以及应当如何达成;升华,就是产生情感、坚定意志,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劳动过程中内化的道德信念和信仰,并自觉转化为具体行为。
4.文化浸润: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滋养学生心灵。形塑“尊重劳动、崇尚实干、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用劳动思想和道德信念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心灵,滋润成长。在精神文化上,要将劳动价值观全面融入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中,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培育同向同行;积极举办劳动模范、行业精英、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讲座和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利用“五一”劳动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倡导劳动思想和品德;利用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传播、宣扬优秀劳动文化。在制度文化上,要将劳动思想和道德教育作为各级党委、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形成党委领导、协同负责的制度;在入党、奖学金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评选等环节中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劳动道德观念。在行为文化上,要用劳动道德塑造学生正确行为,帮助学生自觉抵制各种奢靡浪费、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不良行为,树立以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和骄奢淫逸为耻的价值信念,养成刻苦学习、勤奋学习的优良学风。在物质文化上,要利用各种校园景观、楼宇建筑等设施,通过命名、设计、宣传、展览等方式,营造崇尚劳动实干精神的优美环境。
5.师德感染:树立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先进榜样。教师是大学生接触交流最频繁和密切的群体,是学生学习、模仿和效法的重要对象。具有优良师德师风的好老师,将对学生产生无形而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所以,高校要以劳动品德为重要内涵加强师德师风培育,让广大教师形成精心教书、潜心育人、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耳濡目染地学习到正确的劳动态度、品德和职业精神、意识。除此以外,还要积极聘请各类劳动模范、行业精英、工匠艺人等先进劳动人物担任劳动指导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结合自身经历,传扬不畏艰险、实干苦干巧干的奋斗精神和品质。
在端正自身劳动道德的同时,广大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掌握劳动思想和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劳动思想和道德教育是跨界跨域的教育,是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当前,不少教师在劳动思想和道德教育能力上存在欠缺。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优势,但是与专业、职业教育结合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未能有效地以劳动为载体和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他们对劳动教育的系统方法掌握不够,思想教育能力更是不足,以劳动为基础开展思想教育的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要将劳动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作为教师入职培训、岗位培训、教学研讨的重要内容,在各类教学项目中设置劳动思想和道德培养的专项项目,提高教师以劳树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