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韦泽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1]。2021 年9 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举行的医院高质量发展院长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强调,维护公益性、坚守科学性、调动积极性、厚植人文性,“铸就了协和医院的精神和品质,也成为公立医院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努力的方向。”[2]认识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公立医院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价值取向是“行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或矛盾时所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进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3]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引领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为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1.有助于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我国公立医院拥有丰富的卫生资源,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020 年末,我国共有医院35 394 个,公立医院11 870 个,占33.54%,民营医院23 524 个,占66.46%。医院共有床位7 131 186 个,其中公立医院7 131 186 个,占71.4%,民营医院2 040 628 个,占28.6%。医院有各类人员811.2 万人,其中公立医院621.3 万人,占76.59%,民营医院189.9 万人,占23.41%;各类医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77.5 万人,其中公立医院529.2 万人,占78.11%,民营医院148.2 万人,占21.87%。[4]但我国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区域布局的均衡性有待加强。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构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
医疗关乎民生,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能够助力公立医院明确高质量发展方向、确立高质量发展原则、努力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这启示我们要努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医院,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使公立医院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
2.有助于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在我国各类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中,公立医院承担的医疗服务工作量较大,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譬如,2020 年,医院总诊疗33.2 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诊疗人次27.9 亿人次,占84.0%,民营医院5.3 亿人次,占16.0%。2020 年,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72.5%,其中公立医院77.2%。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8.5 日,其中公立医院为8.4 日。毋庸讳言,公立医院在临床专科的建设、医学技术的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了更好地向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公立医院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专业精神,不断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
医学科学研究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水平、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公立医院崇尚科学,尊重科学规律,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用性,推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和新策略等产出,能为公立医院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科技支撑。这启示我们:要不断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推进医学技术创新,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高标准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3.有助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我国医师队伍支撑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2020 年,我国公立医院入院人数14 835 万人,占80.8%,民营医院3 517 万人,占19.2%。公立医院医师工作负荷较大。2020 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5.9 人次和住院2.1 床日,其中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3 人次和住院2.2 床日,高于平均数。民营医院日均担负诊疗4.3 人次和住院2.1 床日。长期以来,我们牢牢立足基本国情,注重发挥制度优势,有效调动了广大医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守护者,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和活力是由人的价值取向指引的。”[5]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人是第一重要的。只有尊重医务人员,发挥其主人翁作用,才能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启示我们:公立医院要健全运营管理体系,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医务人员培养评价制度,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潜能,激励医务人员勇攀医学高峰。
4.有助于建设高质量发展新文化。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文化是重要支点。医院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体现。医务人员所从事的是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相关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工作,人既是医院的服务对象,又是医院的服务主体,医院文化建设应“以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注重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6]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医院先进文化,构建医务人员的精神家园,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促进公立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人文精神、医学知识和技能是医学发展的两个方面,医学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钟南山指出,医学人文精神是“调动患者治病积极性、解决其病痛的重要组成部分。”[7]是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促进剂,因而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医院文化建设中注重人文性,有利于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秉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医院文化的内涵,为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回答为了谁、依靠谁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公立医院的性质、建设主体、服务对象决定了要以服务国家和人民、尊重医学内在规律、维护医务人员的主体地位、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等为价值取向。
1.公益性。公益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益性“指群众可以而且能够获得公立医院供给的基本医疗服务。”[8]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这就要求医疗体系布局合理,群众一旦生病能够看得了;医疗资源配置合理,群众一旦生病能够看得到;医疗服务质量合格,群众一旦生病能够看得好;医疗服务负担合理,群众一旦生病能够看得起。狭义上的公益性指医疗服务价格合理,能够让群众看得起病。群众对公益性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群众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要求更高,不仅包含减轻疾病、经济负担,而且把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结构等都纳入公益性的范围。
公益性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我国始终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方向,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超过80%的居民一刻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百姓就医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9]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依托现有资源规划设置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带动全国医疗水平迈上新的大台阶。提升省域诊疗能力,减少跨省就医。发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推动优质医疗服务更好惠及大众。
2.科学性。科学性指医院的医疗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工作等要符合医学发展规律,符合医务人员成长成才规律。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医院是医学科学的重要载体,是医学科学实践和发挥社会作用的主要场所。公立医院是我们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最复杂的一个社会组织,凝聚了我们人类社会所有的组织形态。实现其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认清卫生国情,将科学性贯穿于医院的一切工作之中,科学规划和引领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医学是科学,医院是以救死扶伤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医院在运行、管理的各个层面都要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方面,要注重医疗卫生服务的科学性。在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医疗永远是核心工作,广大医务人员只有积极探寻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发现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的规律,不断探索更合适的技术,进而按照医学规律行医,不断改善治疗效果,推动医学发展进步,才能从病魔的手中挽救更多的患者,做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另一方面,要注重医院管理的科学性。医院有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技术和设备应有的作用。只有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医院的医疗技术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医院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才能使之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健康服务需求,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3.积极性。积极性指个体意愿与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相统一的动机。医院是由医务人员运用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满足人类医疗需求、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效能的关键。在医务人员的数量和层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安排和机制创设激活医务人员主观能动与潜在能力,以扩大、提高、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数量、质量、结构,”[10]这是扩大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公立医院在人员的数量、结构和规模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医师管理改革,推动建立完善医务工作者保障机制,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能够有效调动广大医师的积极性,显著激发医务人员的活力潜力。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岗位管理制度,充分释放优质医师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让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价值取向与老百姓的利益同向同行。
4.人文性。人文性指医院在建设与发展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将关心人、尊重人作为最根本出发点。医学是在积累、考察和总结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研究成果也应用于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医学即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的基本特征。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的医学,规定了医学是集目的与手段双重属性的科学,人文性是医学的最终目的。医院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生存、繁衍、健康,医院成为维系生命的重要支点。作为以防治疾病为主要任务,收容和治疗病人的服务场所,医院要以生命至上为核心价值理念,将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作为考量自身工作的重要标准。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面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多元需求,公立医院要以文化建设为支撑,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汇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伟力,充分发挥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等。“医院文化的人文性能保持医院历史文脉的连续性,让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11]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立足于“人”这个主体因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追求人和技术、设备相结合为中心环节,注重发挥人的潜能。既可以向社会展示白衣天使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增强社会对医务人员的仰慕、爱戴、理解、尊重和支持,又能够培养医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端正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实践活动中以价值目标、价值方向、价值选择、利益追求、评判标准等形式影响、制约着实践活动。公立医院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中坚力量,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1.坚持服务国家和人民,维护公益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公立医院在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挥政府、公益性和公立医院的主导作用,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公立医院应勇于担当自身肩负的使命,将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逐步转向提质增效。首先,引导公立医院回归功能定位。广大公立医院要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通过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其次,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促进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最后,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部门要从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方面,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医务工作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2.坚持尊重医学内在规律,坚守科学性。医学的科学属性,规定了医院应以求真为价值追求,研究人的生命本质,不断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的规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尊重科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等方面,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只有不断加深对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寻求维护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途径和方法,持续提高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公立医院要不断提高发展的“含金量”,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技术发展、能力水平发展。首先,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基础和临床研究要面向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医药卫生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适宜、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其次,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儿科、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加快补齐省级医院专业专科短板。最后,加强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鼓励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不断提高重大疫情的应对能力。
3.坚持医务人员主体地位,调动积极性。医院是医务人员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场所,广大医务人员是公立医院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医师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强到优,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推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仅是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手段,更是增进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和展示医务人员职业价值的过程。”[12]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首先,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公立医院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坚持分层分类评价,合理设置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进一步激发广大医务人员的活力和潜力。其次,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为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和激励功能,公立医院可自主设立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合理确定、动态调整薪酬水平,建立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最后,拓宽医务人员的发展空间。公立医院要努力将资源配置的重点从硬件建设转向人力资源发展,合理制定并落实人员编制标准,按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并认真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改善工作环境,激励人才脱颖而出。
4.坚持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厚植人文性。医学原本是为了解救疾病苦难之中的人,本质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捍卫与诉求。医学科学研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譬如,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探寻疟疾的新疗法,符合真理尺度,其目的是为了拯救成千上万疟疾患者的生命,符合价值尺度。作为救死扶伤、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场所,医院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价值就在于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健康保证”[13],其使命就是最大可能地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以文化为重要支点。首先,坚守维护人民健康的初心和使命。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公立医院要坚守纯粹医者信念,唱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主旋律,增进医患之间理解与信任。其次,凝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深入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讲好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守护健康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激发医务人员的内生动力。最后,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迫切需求,我们要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的长效机制,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尊医爱医、个个尊卫重卫的时代风气。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向往和追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公立医院进一步强化公益性、秉持科学性、发挥积极性、坚守人文性,实现转型升级,能够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