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文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广东·东莞 523419;澳门城市大学 澳门·氹仔 999078)
党中央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按照此指导意见,“课程思政”到“思政课程”的课程设计及体系建设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主旋律。让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在专业课教学中“见缝插针”,使教书和育人能够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效率。但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接受,是“课程思政”的挑战之一。大学专业课具有专业性强,学习内容丰富,课堂紧凑,理论知识较多的特点,许多教师都认为将思政教育切入专业课时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节奏,因此经常“草草了事”“点到为止”,使学生并不能在专业课上真正进行思政方面的思考。本文将以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为例,探索进行教学探索和教学设计。
高校在商学院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涵盖内容比较丰富,涉及了组织从人力资源规划到招聘员工、培训员工乃至辞退或解聘员工的全部过程。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但几乎没有涉及不同政体下的人才及管理理论差异。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目前高校在教授本课程存在以下状况:
(1)注重传统管理理论的传授,尤其是西方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管理理论,缺乏政治导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导入。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理论及人力资源研究早于我国,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和体系化的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较多借鉴了西方相关管理和人力资源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及知识较少涉及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导向和特点,根据思政课程的设计需要弥补这个缺憾。
(2)注重工作实操技巧传输,忽略教导对人才的德行判断极其德育培养。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运用,不能缺失“人”这个核心要素。而在人的所有能力和素质中,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理应加强对人才的辨识和培养内容。
(3)注重课堂的灌输教育,将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略对学生的启发型教育,缺乏对学生主动需求的挖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由于理论架构比较多,教师选择直接课堂详细阐述比较多。正因为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受教者往往被动接受教育,受启发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比较差。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结果,是注重知识灌输,缺乏能力的培养和主动人格的塑造。单纯的让学生被动接受,远没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总结来的效果显著。
(4)注重课堂教育,缺乏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中的代入感学习。作为一门终将理论进入实践的课程学习,学生仅仅只学习到课堂知识远远不够。只有通过学习理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主动地去理解知识,进而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思政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弥补这部分的缺失。
将思政教育与教学结合探索,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核心内容——“5P”模式:“识人(Perception)、选人(Pick)、用人(Placement)、育人(Professional)、留人(Preservation)”来探索和思考如何融入思政教育中的德育理念。
清代学者魏源曰:“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识人”代表的是组织为合适的岗位筛选合适的对象时的观察过程,这个过程需要HR多年经验的累积。从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对于如何“识人”,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刚上大学的他们,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融合思政价值导向,开始他们的“识人”之路。课程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以志识人。人的高低,首先由内在精神追求决定的。志存高远决定了人的眼界和胸怀。只有那些把国家民族的利益当作自己最高追求的人,才不会将个人私利和名利地位等放在首位。这将成为高尚的可信赖的人。
(2)以德识人。德行指一个人的品德操行。德行的内容比较丰富,可以从待人和待己的态度,从得与失的取舍等方面可以考察。德性高低,往往高于人的才能的选择。
(3)以行识人。个人行为其实比他的言论更能显示内在品质和选择。做什么的观察,比听他说什么更加重要。这里我们教育学生如何从被观察者的行动给人价值判断。
(4)以史识人。一个人过往的历史,往往显示了该人的一贯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思政中较为注重的档案和过往鉴定部分,可以帮助“识人”过程进行判断。
从员工的角度来说,“识人”不仅仅包括在面试的时候通过观察,为组织筛选合适的应聘者,也包括在工作中与其他同事建立信任以及建立友谊。要做到这些,都离不开员工自身“识人”的能力。
在社会新闻里,我们常听到大学生识人不清,被无良老板骗取免费劳动力的故事。这些都是大学生因为缺乏“识人”能力导致的结果。在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时,除了传授人力资源理论知识,我们也应该加入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诈骗套路的敏感度,从各方面识破骗子常见的诈骗手法,帮助大学生打开视野,逐渐积累社会经验,获得“识人”慧眼。
通常来说,将合适的人招聘到合适的岗位,便可以称之为组织中的“选人”。在以往课堂上,当在学生进行“招聘与录用”章节的学习时,会学习如何利用当前常用的“选人”测评工具,进行候选人的筛选。但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材中,经常会忽略了招聘人才时除了看重学历、技能,也应该看重应聘者的品德、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
(1)强调政治思想正确,选择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如果政治不正确,做出的事越大危害也就更大,所以选人第一要务是选择思想政治正确的人。
(2)强调在组织选拔人才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与修养。苏辙在《盛南仲知衡州》里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行为品德不端正却要求别人品德端正的人。因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去要求未来的应聘者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3)强调德与才的匹配度。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讨论过德与才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根据德与才将人分为四个种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的观点是,在这四类人中,最当提高警惕的是才能胜过德行的“小人”。哪怕博学多才再重要,若没有优秀的道德品格作为支撑,就可能会出现有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危害反而越大的现象。因此,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时,教师应当结合思政教育,充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充分理解。
怎么用人、怎么用好人、怎么将优秀的人才的个人效能为组织所用,这是一个企业老板的痛点和难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用”之所在。
(1)在正确的岗位用正确的人。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同时还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这些话语振聋发聩。负责人和领导人的使用尤其重要。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俗话也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就是“关键少数”的“关键”所在。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习总书记强调“用错一个人特别是用错关键岗位的领导人,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关键岗位的领导人对于本地、本单位的政治生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关键岗位领导人的能力和岗位不相适应,长处和工作不相匹配,对事业造成的损失也是可想而知的。如何避免这种错误?简单两个字——“公正”。
(2)以人文关怀用人。在“996”加班机制盛行的当下,我们要谨记,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员工,不苛待,也不能无底线压榨员工的私人时间。在组织中应该遵守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用人”不代表压榨企业员工的劳动力,而是应该对员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挖掘。在组织中,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通常有不一样的职业发展需求,组织应该根据员工不同的特点,来安排合适的工作,“因材施教”的帮助员工设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在用人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二字原则:“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以公平公正的眼光,将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育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核心。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育人”是对组织人力的培养,是对员工的终身发展负责,是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积蓄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
(1)要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通常来说,虽然组织性质和发展阶段各有差异,但大部分组织往往将“育人”的重点放在对员工的技能和行业知识的提升,鲜少关注到对员工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和提升,也很少注意培训员工的职业精神,这一点在私营企业尤甚。之所以私营企业会忽略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因为这些思想道德培训方面难以进行量化和培养,二是因为培养思想道德在对组织绩效的贡献没有对知识、技能的培养来得快。
(2)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事实上,当员工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精神不足时,组织的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影响。职业道德依靠企业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
(3)要加强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缺乏职业道德的员工其实从内心并不认可所处组织的企业文化,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员工没有受到企业的企业文化培训,内心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组织应当在育人环节加入适当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到培训的相关章节时,教师也可以引入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实际案例,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逐渐加深同学们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三观。
任何组织都会出现人才的流动。适当的人员流动也能帮助企业及时获得“新鲜血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只要流动的人员数量和频率在正常范围内,这对企业来说并非一件坏事。企业员工选择离职的常见原因包括:出现了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企业的待遇下降、不安全或不舒适的工作环境、恶劣或不健康的同事关系等。然而人才流失如果过于频繁,特别涉及到组织内关键人才的流失,会对组织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从企业的角度还是希望能够“留人”。
(1)以情留人。对于留住重要人才,往往“打感情牌”会获得比较好的效果。“以情留人”,就是培养员工忠诚度和使命感。忠诚度和使命感要和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企业的利益密切挂钩。
(2)事业留人。就是为每位员工提供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打造透明健全的晋升通道,设计因人而异的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道路。这在思政教育中就是要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3)环境留人。企业要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企业文化,在员工关系的处理上,要及时调和矛盾,上级领导要多关心员工,保障沟通渠道的畅通,比如提供领导信箱、定期为员工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定期举办工会活动等,让员工们的负面情绪和压力能够得到释放,员工的意见能够得到采纳。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上,可以收集人才流失率较低的企业管理案例,并通过分析案例,启发同学思考思政教育工作在体现人文关怀、打造企业文化中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人为本”是思政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共同之处,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身上,提前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在课前做好规划,真正地将“课程思政”落实在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探索中,也应该不断摸索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最终目的是更好的融合“课程思政”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提高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道德水准,维护社会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