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2022-01-01 00:13:58蒋威陈海敏史扬宿家铭王金娥柳红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肾络蛋白尿肾病

蒋威,陈海敏,史扬,宿家铭,王金娥,柳红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肾病综合征是由一组具有类似临床表现、不同病因及病理改变的肾脏疾病临床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成人≥3.5 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水肿、伴或不伴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其中前2项是诊断必备条件)。其中“大量蛋白尿”不仅是肾病综合征必备诊断标准,亦是引起后三者的关键因素,故有观点认为用“肾病范围蛋白尿”描述更为准确[1]。临床上,尽快控制或消除蛋白尿是防治肾病综合征、延缓病情进展的关键性疗法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低蛋白血症、减轻水肿及降低血脂水平。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中医学“精微物质”范畴,藏于内而不宜泻于外,若失于封藏,随溲而下,则为蛋白尿。笔者结合临床实际,认为“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用于肾病综合征可有效指导大量蛋白尿的治疗,兹阐述如下。

1 塞流——塞浊截流,固摄精微

塞流者,乃治标之法,旨在通过塞浊截流以减少或消除肾病综合征尿蛋白的大量流失。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的大量或持续丢失,是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及胶体渗透压下降的主要因素,亦是引起其他证候群的关键,故临证当用塞流之法,以减少精微物质丢失,所谓“精脱于下者,宜固其肾……当固不固,则沧海亦竭”(《景岳全书》)。常用药有山萸肉、山药、芡实、金樱子等固精之品,使散者收之。山萸肉、山药相伍取自六味地黄丸,山萸肉酸温而涩,温补肝肾、涩精固气,“滑则气脱,涩以收之。山萸肉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酸涩以收滑也”(《本经逢原》);山药除味甘淡性平外,亦兼涩味,可平补肺、脾、肾三脏,并有收敛脾肾精气之功,补中有涩唯此二味最佳。芡实、金樱子味甘而涩,涩以收之,甘以缓之,二者相须为用乃“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有益肾固精之功。其中芡实生于水中,花开向日,其性亲水而藏阳,根于土而能分清浊;芡实可健脾益肾以培本,涩精除湿以治标,其涩中有利不留邪,补中有通不留滞,对脾肾亏虚、舌苔白腻者,有涩精固肾、益肾除湿之妙,其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补阴有过于芡实,而芡实收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本草求真》)。另外,覆盆子、桑螵蛸等固精之品亦属塞流之列,临证可酌情选用。

2 澄源——澄本清源,补虚泻实

澄源者,乃治本之法,意在通过澄本清源以针对蛋白尿所涉病机进行治疗。肾病综合征之蛋白尿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见肺、脾、肾三脏虚损,以肾、脾最为关键,标实多责风、湿、瘀三邪。

2.1 调理三脏,元真通畅

2.1.1 益肾固精关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具有封藏先后天之精的作用,肾气充沛,则封藏有权,肾关可固,精微得以内守。若肾气不足,则肾失封藏,精关失固,精微下流即为蛋白尿,临证当补益肾气,常予人参、桑寄生、菟丝子等补益肾气,酌加黄芪。黄芪为补气要药,可通过培补后天脾土以充养先天肾气,“能补五脏诸虚”“益元气”(《本草纲目》)。又肾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肾主藏精亦与肾阴、肾阳二者密切相关。若肾阴不足,阴不维阳,相火妄动,内扰精关,迫精下泄,治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使水充则火自灭,阴足则相火得返其宅,阴阳平衡则精关得固,常选用生地黄、玄参、黄柏、知母等滋阴降火,澄本清源;如肾阳不足,精关固涩无力,亦可致精微下泄,常予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助肾阳,封藏行令则精微下泄自减。

2.1.2 健脾护中气

脾胃居中焦,为升降之枢纽,主升清降浊,“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脾胃论》)。若脾气亏虚,则清气不升,清浊相混,精微下陷,形成蛋白尿,所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灵枢·口问》),治当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升阳,以应“陷者升之”之理。又脾能统摄精血津液,若脾气亏虚,统摄无权,则精微不能濡养周身而下漏。对于此类脾虚失摄之蛋白尿,黄芪为常用之药。黄芪色黄味甘性温,得土之色,入于脾,为补脾之佳品,益气之良药,可健脾以增统摄之力,且肾病综合征多兼水肿,故临证常重用生品,以发挥其利水消肿之功(以45~90 g为宜),可酌加白术、山药等,则健脾益气之力弥彰。另外,健脾不仅可恢复其统摄功能,亦有助肾的封藏作用[2],所谓“脾土能制水,所以封藏肾气也”(《医经精义》)。研究表明,黄芪可以保护肾小球基底膜的机械和电荷屏障,有减少尿蛋白排泄的作用[3-4]。

2.1.3 补肺布精微

肺居最高位,覆盖诸脏,为华盖,主宣发肃降,“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肺气通调,可将脾传输的水谷精微如雾露之溉布散全身。肺气不足,则其宣发肃降功能失调,精微不得布散全身以归其正道,致精微下注,径走膀胱,形成蛋白尿,治当补益肺气,可用补肺汤加减,以使肺气得充,精微得以布散。

2.2 祛除三邪,人即安和

2.2.1 搜风剔邪安内外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体表,肺合皮毛,肾经上连于肺,若肺肾不足,风邪乘肾之虚而伏于肾络,或肝肾不足,内风萌动,复感风邪,内外相召,同气相求,邪风鸱张,其性开泄,致肾关开阖失司,封藏失职,致尿蛋白漏泄。故国医大师颜德馨提出,水无风则平静而澈,遇风则风起浊泛,慢性肾炎蛋白尿缠绵不解,祸根往往为风邪作祟;且风邪可导致蛋白尿的产生[5]。“邪既入络,易入难出,势不能脱然无累”(《张聿青医案》),邪风伏于肾络,潜伏难出,反复内扰肾关,使病情顽固,衍变成难治型反复发作性蛋白尿。常予风药治之,选用全蝎、僵蚕、威灵仙、穿山龙等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其中僵蚕“活络通经,驱风开痹”(《玉楸药解》),擅入络中,可搜剔肾络伏风;全蝎祛风止痉、通络止痛。二者相伍,可搜风剔邪、通经达络,既祛内风又可祛外风。威灵仙辛能行气,性善走而不守,“行十二经络”(《滇南本草》),“主诸风,宣通五脏……久积癥瘕,痃癖气块”(《证类本草》),可见其具有祛风之力,且祛湿、软坚,可使阻滞于肾络之胶结邪气层层祛除,但其横行直往,走而不守,易耗散真气,败人气血,故临证配合补益法,用量多为10~15 g。穿山龙性刚纯厚,力专功捷,具有祛风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之功,其祛风除湿活血之功可蠲除肾络风湿,又能剔除络中恶血,则肾络通畅能行;其亦可入肺,清肺化痰,以宣水之上源,助肾代谢水液,且大剂量使用无伤正之弊[6-7],用量多为30~60 g。

2.2.2 清热利湿畅三焦

湿在体内,有寒化和热化之势,肾病综合征蛋白尿患者湿邪多以热化为主。究其因:①湿邪内生或感受外湿,其稽留于内,久蕴易化热,致湿热相合;②脏器虚损,邪易内侵,且尿中精微物质最易助长细菌滋生,致泌尿系感染,而泌尿系感染多表现为湿热或湿毒;③临床常用激素类“纯阳”之品[8],易使湿邪化热;④蛋白尿表现为尿液浑浊,而“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佐证蛋白尿患者多以湿热为主。湿性黏腻,滞留难除,是蛋白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故有学者认为,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9]。

湿性弥散,周流三焦,湿热熏蒸,可影响三焦气化,致脾不散精或升清,肺失宣降,精微不布,肾失封藏,精微下趋而成蛋白尿,此时宜宣上、畅中、渗下,常用三仁汤加减畅通三焦、清热利湿。上焦湿甚者,酌加芳香化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等;中焦湿甚者,加辛温燥湿之品,如陈皮、麸炒白术等;下焦湿甚者,可加用淡渗利湿之品,如茯苓、猪苓、车前子等。另外,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热下注,下扰肾所,迫精下泄,亦为蛋白尿形成之因。治当利小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脾胃论》)。将湿邪从小便导出,给邪以出路。湿热下注者,当清热利湿,可予车前子、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车前子“利水而不耗气”(《本草新编》),实为攻中有补之品,“能补五脏,明目”(《药性论》),“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名医别录》),《摄生众妙方》所载五子衍宗丸即用其降泻湿浊、补益肾精。白花蛇舌草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祛热,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功。

2.2.3 活血化瘀通肾络

瘀血既是各脏腑内在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亦是形成或加重蛋白尿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肾病综合征常处于高凝状态,易引发血栓形成[10],这正是中医“瘀血”的内涵。肾病综合征常见水肿,而“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亦未尝不病血也”(《血证论》),故病水者亦可致瘀血形成。瘀血内生,肾络瘀阻,精微不能畅通运行而外溢致蛋白尿。络以通为畅,肾络瘀阻,当活血化瘀以通肾络,则精微不外漏,蛋白尿自消。此时,益母草、泽兰为首选之药,益母草可“消水行血,去瘀生新”(《本草求真》),“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涂痈毒,破瘀血”(《本草纲目》),二者皆有活血化瘀之功,又兼利水消肿之效,可使血畅水行,相须为用对肾络瘀阻所致蛋白尿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最为适宜,临证常用量30~60 g。兼血虚者可加当归、鸡血藤等活血补血之品;若瘀血久滞不去,痼结难解,日久而成癥瘕,此时辛香草木之品难以奏效,惟借虫类蠕动之力和啖血之性,且具动跃攻冲之性,药性峻猛而善走窜,能入细微孔隙之处,直达病所,追拔沉混气血之邪,以攻剔痼结之癥瘕,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从而松透病根,正本清源,所谓“动物之攻尤甚于植物,以其动之性本能行,而又具攻性,则较之植物本不能行者,其攻更有力也”(《本草问答》),吴鞠通谓虫类药“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温病条辨》)。临证常选用水蛭、土鳖虫等。

3 复旧——复精还旧,固本培元

复旧者,乃善后之法,旨在通过复精还旧以填补流失之精微。《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有“精气夺则虚”,尿蛋白持续或大量丢失,精从小便而出,日久致肾精亏损,临证当用复旧之法,以复精还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于肾精亏损,临证当选用厚味滋腻沉重之品填补肾精,以应“治下焦如权”之理,熟地黄为其首选之药,其色黑如漆、味甘如饴、质重气沉、味厚性温,“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禀至阴之德,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景岳全书》),且性温而具水火之用,兼阴阳之性,为填补肾精第一要药,《本草新编》谓“补肾之药……舍熟地又用何药哉?况山茱萸、牛膝不可为君,而杜仲又性过于温,可补肾火之衰,而不可补肾水之乏,此熟地之必宜用也”。临证熟地黄宜大剂量使用,以直达病所,填补肾中空虚,充盈精源;量少则势微也,所谓“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景岳全书》)。《本草新编》云:“盖补阴之药与补阳之药,用之实有不同。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故临证用量至少45 g,甚者60~90 g,《冉雪峰医案》强调“凡大病须用大药,药果得当,力愈大而功愈伟”。另外,黄精、紫河车、枸杞子等补益肾精之品亦可酌用,以增填精之力。

4 “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当合用

临证既当遵前贤之旨——初塞流、中澄源、末复旧,但亦不必拘泥,当根据蛋白尿的缓急轻重和不同阶段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在大量蛋白尿期,急则治其标,塞流为当务之急,然病有虚实之分,若见蛋白尿,即纯用固塞之品,盲目止涩,而不审病源,虚者则塞而不止,止辄复发,实者甚则有闭门留寇之患,故临证当细察精详,溯本穷源,明辨症情之虚实而治之。源本得以澄清,则流自能遏止,但又不可放过治标之机而只图治本,防止缓不济急,贻误病情。故此期治宜塞流、澄源二法为主,塞流中寓以澄源,澄源以塞流为目的,旨在审证求因,澄本清源,固摄精微,塞浊截流,标本兼顾。

非大量蛋白尿期病情相对较缓,当以治本为先,以澄源、复旧二法为主。在蛋白尿消失之前,宜澄源兼顾复旧,且佐以塞流之品,因补益肾精之时酌加固涩之品,有利于精复;若蛋白尿消失,病情向愈,多现本虚之证,当以复旧为要,寓以澄源,塞流之品则去之。对纯虚无邪者宜补益为先,视其肺、脾、肾三脏气血、阴阳之偏盛偏衰,纠其偏颇,寓澄源于复旧之中。若尚有余邪未尽者,还须继以澄源,或祛风剔邪而复之,或清热利湿而复之,或化瘀消癥而复之,或祛风透邪、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多举共施而复之,总以正气恢复、阴阳平衡、蛋白尿止而不发为目的。

5 结语

由于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临床必备诊断标准之一,且大量蛋白尿为引起低蛋白血症、水肿及高脂血症的主要因素,故相较于其他肾脏疾病,“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其中,澄源之法最为关键,当贯穿始终,以澄其源、治其本;塞流虽为治标,但对虚证蛋白尿亦有澄源、复旧之用;澄源虽为求本,然对尿蛋白大量或持久流失又有塞流之能,况求本亦可复旧;复旧为固本,且扶正培元,对虚性蛋白尿可奏澄源、塞流之效。三法各有所宜,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临证当视其缓急,灵活用之。

猜你喜欢
肾络蛋白尿肾病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曹式丽教授应用辛通畅络法论治慢性肾脏病概述*
天津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2-02 14:11:57
刘光珍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经验
付滨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及验案举隅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7:58
中医怎样治肾病?
脂蛋白肾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保健医苑(2020年1期)2020-07-27 01:58:20
基于肾络理论浅析慢性肾脏病的辨证施治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肾络瘀阻的相关性分析
医药前沿(2019年7期)2019-04-25 01: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