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朝健,杨建春,李素华
(1 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贵阳550001)(2 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3 贵阳市南明区农业农村局)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我国水果产业正进入“稳定面积、调节结构、增加效益、树立品牌”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转型过渡期,水果产业发展理念、阶段、布局、市场竞争力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1]。在新的挑战和机遇下,果业三产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水果产业本身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水果产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的水果产业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2-3]。
贵州省地处我国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气候条件特征明显,是西南地区果树资源核心区[4]。因昼夜温差大,水土气污染和农业投入品少,自然隔离条件好,生产的绿色有机果品兼具生态特色质优的优势。在新时期下,贵州省优质果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在未来水果市场的竞争力也逐渐突显[5-6]。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水果产业发展,把水果产业作为全省农业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底,全省园林水果果园面积达65.67 万hm2(不含刺梨),产量521.27 万t,产值300.38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27%、17.94%和26.98%。特别是精品水果类,如百香果产量跃进全国前3;蓝莓、李的种植规模全国第1;猕猴桃栽培面积稳居全国前3。产业带动临时用工约1.57 亿个,折算200 d 以上用工岗位81.56 万个,开发新增就业岗位1.51 万个,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贵州省作为我国首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省,水果三产融合发展是全省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此,笔者拟从贵州省水果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业及水果电商等发展现状,分析全省水果三产融合条件以及现存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贵州省水果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1.1.1 种植规模逐年递增,传统品种稳中有增
当前,作为贵州省山地优势特色产业,水果产业已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低效玉米、增加农民收入、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2019 年,全省果园栽培面积持续增长,由2012 年的19.60 万hm2增加至2019 年的68.45 万hm2。其中柑橘和苹果栽培面积增加相对明显,其次是葡萄,梨园栽培面积增加相对较低。贵州省增加的果园面积,除了部分来源于传统种植水果苹果、柑橘、梨、葡萄外,更主要的是近年来蓝莓、李、猕猴桃、百香果、火龙果等果树的种植。
从2012—2019 年贵州省水果产量变化可以看出(表1),产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园林水果,因为其增加趋势和增加量几乎吻合,瓜果类水果产量基本保持稳定,略有增加。
表1 2012—2019 年贵州省水果产量
由贵州省宏观经济数据库(http://hgk.guizhou.gov.cn/index.vhtml#)和贵州统计局(http://stjj.guizhou.gov.cn/)数据可知,瓜果类水果以西瓜为主,园林水果类则以柑橘、梨、葡萄、苹果、猕猴桃为主。从年均增长率来看,园林水果的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水果和瓜果类水果的增长率。园林水果中又以香蕉、猕猴桃产量年均增长率最大(但香蕉总产量相对较低,尚不构成本省的优势水果品种),苹果、葡萄次之,而柿、红枣、梨等传统水果增长速率较慢(表1)。
1.1.2 政府规划主导“一县一品”精品水果异军突起,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积极发展山区环境和水果资源优势,推广精品水果产业,目前已规划形成黔东南蓝莓产业多功能融合发展区,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百香果、火龙果等南亚热带水果产业带,北盘江、乌江流域李水果产业带,黔中、黔西北猕猴桃产业集群等[7],并且涌现了威宁苹果、镇宁蜂糖李、玉屏黄桃、纳雍玛瑙、红樱桃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特色产品。目前,仅镇宁县蜂糖李、四月李等李的种植面积已达0.73 万hm2,总产量预计3.5 万t,总产值预计6.34 亿元[7]。
截至2020 年底,六盘水市建成优质猕猴桃产业基地1.34 万hm2,覆盖农户4.05 万户14.86 万人,产值达7 亿元,实现就业六七百万人次,实现务工总收入2 亿多元,猕猴桃产业已成为当地助农增收的富民产业[3]。2019 年安排省级财政资金5 000 余万元用于百香果“千亩村”建设,目前,全省百香果规模种植县已由2018 年的8 个增加至25 个,其中面积666.7 hm2以上的有7 个,333.3 hm2以上的有6 个[5]。罗甸县火龙果种植规模已达0.228 万hm2,占贵州省的38%,是贵州省单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现有火龙果种植企业15 家、产业协会1 家、深加工企业3 家、种植合作社26 个、种植大户120 余户。水果产业作为由政府领衔推进的12 个重点产业之一,实现了长足发展,部分水果品种的种植规模,包括蓝莓、李栽培面积居全国第1,猕猴桃栽培面积居全国第3[8]。
数据显示,受省内调减玉米等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水果种植规模增幅大,且分布位置较集中。新增种植面积位于前3 位的水果种类为李、苹果和桃,占新增总规模的71.2%,其次为猕猴桃、蓝莓等。其中,新增李3.53 万hm2,占新增总面积的48.1%;新增苹果近1 万hm2,占比13.4%;新增桃0.71 万hm2,占比9.7%。以区域来分,新增果园面积最大的市州是毕节,新增3.13 万hm2,其次是贵阳、铜仁和六盘水,分别新增1.79 万、0.70 万、0.59万hm2[9]。截至2019 年,贵州省水果生产企业有706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3 家,农村水果合作社2 410 家,其中规模化合作社46 家[10]。建立了39个水果部级标准园和102 个以水果为主导产业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连续推出《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水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 年)》和《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2021 年水果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目标,聚焦“万亩片”“千亩村”,不断推动水果产业发展和壮大,拟把贵州省建设成我国南方重要的精品水果产区。
据贵州省统计局和省农业农村厅数据可知[11],贵州省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中(2 000 万口径),占比较优势的加工业包括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3 大类,2018 年1—11 月这3 类加工业总产值占比达70.26%,其他加工业产值占比相对较少。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2018 年增长不明显,增速呈现减缓趋势。从加工企业数量来看,全省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 488 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64 家,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企业497 家[11]。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包括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制糖业、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以及其他。2018 年1—11 月贵州省规模以上(2 000万口径)农产品加工业中,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的产值仅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的1.53%,产值增加值占比为0.70%,同期增加值增速为13.3%。并且另有数据显示[11],2018 年1—7 月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增长为0.1%(其中,蔬菜、菌业、水果和坚果加工增长19%)。
综上可知,贵州省农产品加工业中,水果加工业规模较小,产值占比较低,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水果生产发展规模和水平来说,水果加工业亟待提升。目前,贵州省水果加工企业少,且多属于小而分散的粗放型小企业,生产环节衔接不灵,技术处于中低水平为主,与市场需求相关的果脯、水果饮料和果酒等加工研发尤其不足,而且目前尚无专业的包装加工企业[12-13]。尽管如此,贵州省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省农业农村厅出台《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黔农发〔2020〕62 号),同年组织各市(州)农业农村局对需监测的916 家省级龙头企业开展运行监测,保留合格企业,指导高成长企业和深加工企业申报农业现代化基金等,并引导相关企业入驻现代农业园区。其中,省级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资金使用和分配中,重点向农产品加工倾斜,主要通过对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采取银行贷款贴息的方式,着力培育蔬菜、精品水果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精深加工。
1.3.1 全省水果供应链总体水平落后
贵州省优越的山区气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优质果品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地处山区,区域内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果业发展,提高了果园管理和水果生产上的成本,包括灌溉问题、采收运输等。近年来,贵州省交通运输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20 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0.67 万km,比上年末增长9.6%。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 607 km,增长8.6%。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农村地区交通条件较差,尤其是果园分布区域物流运输相对困难,物流成本高。而且当前贵州省主打特色果品,由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利润低,现已严重制约了水果产业的发展。以火龙果园区为例,现有火龙果园20%建在坡度25°以上的陡坡,果园建设成本高,即使现有果园,其周边道路、乡村水利等设施也相对滞后。数据显示,火龙果园区周边6 个县共计有冷库29 个,贮藏能力低,仅3 820 t,与产量贮藏需求明显不配套[12]。
1.3.2 水果电商发展起步晚,大数据背景起点高
贵州省高度重视农村电商发展,不断推动与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等合作,开创贵州省农村大数据电商时代。贵州省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较国内其他区域起步晚,但在贵州大数据背景条件下,电子商务发展起点较高。2015 年至今,贵州省相继出台贵州大数据和电子商务建设行动计划,例如“互联网+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电子商务专项行动计划、《贵州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等。贵州大数据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水果产业,借鉴“互联网+”的模式,实现电子商务与水果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打造农村电商大数据平台下发展的完整果业大数据体系。同时,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入驻贵州省的方式,目前包括阿里巴巴、淘宝网、富士康、第四代产业、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大型电商企业均已入住贵州省[13],引导“互联网+”模式开发本地特色产品。目前“云上贵州”和“7 朵云”等电子商务平台已陆续上线,为贵州省水果电商发展创造了优越环境和发展空间。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很多农村和果园地处大山深处,受经济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网络设施不够完善,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即使网络建设区,也多因为山区设施差、信号差、应用水平低等因素限制了“互联网+”的渗入,再加上物流服务跟不上,均严重限制了水果电商的发展。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文化和历史资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将美丽乡村与农业产业、旅游景区等有机结合起来,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贵州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出持续较快的增长态势,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农民就业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上半年,贵州省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达6 170家,营业收入45.1 亿元,接待游客3 900 万人次,整个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县)110 家、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 家、中国美丽田园15 家、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3 家、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1 条,40 家省级农业园区被列入旅游景区。
贵州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较好,为水果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打好了基础。目前,省级现代山地高效水果产业园地试点区,在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着力拓展农业新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推动实现“农中有旅、以旅助农、农旅融合、强农兴旅”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2019 年贵州省14 个村镇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其中以水果为主题和主导产业的村镇有4 个,包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普安镇(水晶葡萄)、贵阳市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猕猴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蓝莓)、毕节市威宁县猴场镇格寨村(苹果)。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政府主导力度大。因此贵州省水果发展具有政府主导为主、重视经营主体培育、重视“一县一业”特色精品水果培育等特点。在水果规模种植规划方面,自上而下规划品种和面积;在主体经营方面,主要有政府培育和引入龙头企业,容易形成资金、技术、规划管理的高层次决策和支持。因此,目前尤其在水果规模生产、产业集群方面已取得突出成效,虽然全省水果加工业发展落后,物流和冷链供应链设备不足,但是重点发展的省级现代园区示范点,一、二、三产业均取得较好发展,融合效果显著。总结全省水果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3 种:“三变”改革模式、景点发展模式和金融创新项目模式。这些综合发展的水果现代园区,多以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为统领,以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水果产业体系为基础,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必然引领未来贵州全省水果产业发展。
水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高山深壑,土地破碎,地势复杂多变,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但是该区域典型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季节分明的小气候特征却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当地政府提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变环境劣势为产业发展优势,倾力打造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主导产业为水城红心猕猴桃,规划区域面积443.29 km2。经过近5 年的发展,目前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尤其为猕猴桃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案例。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区先后获得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第七批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贵州省猕猴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称号。发源于园区的农村“三变”改革荣登2017年中国“三农”创新榜首位,且“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写入了2017 年中央1 号文件。
园区共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6 800 余hm2,建成的“中国醉美百里猕猴桃谷”绵延84 km,是贵州省最大的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引进和培育贵州润永恒公司、六盘水市猕猴桃产业集团、水城县宏兴公司、水城县泽能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98 家,其中公司36 家,合作社20 家,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32 家,覆盖猕猴桃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技术服务等各环节。现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1 家。2016 年成功开发了猕猴桃果酒、果汁、果酱、果干等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全国优质猕猴桃的集中供给区之一。现有完善的生态食品加工园、5 万t 气调库冷库、新西兰进口猕猴桃分选线、特色农产品仓储交易物流园、冷链电商物流园、猕猴桃交易市场等,成功打造“水城猕猴桃”地标品牌。水城红心猕猴桃入选“2015 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获得了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黔宏”“凉都红心”获贵州省著名商标,凉都“弥你红”系列红心猕猴桃果酒通过美国FDA 认证。
水城县在抓好主导产业建设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二、三产业发展,积极争取金融扶持,制定优惠政策,深入推进了三产融合发展。园区加工、餐饮服务、农村电商、仓储运输和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水城县宏兴公司与外地加工企业合作试生产的猕猴桃果汁、果干等深加工产品品质良好、风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果业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方面,现已建成米箩现代农业观光园、布依文化广场、巴郎庄园、半方塘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等农旅融合设施,成功举办布依“六月六”等系列文化活动,相继接待来自非洲国家及新西兰、印度、埃及、泰国等国内外考察团及游客30 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 亿元。在半方塘旅游度假区,有以猕猴桃产业观光园、猕猴桃采摘体验区、半方塘布依风情小镇、农业生态体验馆、百亩休闲垂钓池、水上乐园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景区,成为休闲度假和农耕体验的绝佳胜地。通过猕猴桃三产融合发展,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资产入股、技术入股、扶贫资金量化股份给贫困户入股等方式,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开始出现一批农业企业股东、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农民增收、企业发展的产业利益共同体。
罗甸之美在于山水,位于北纬25°线上的罗甸县位于贵州省正南端,因气候宜人,素有“天然温室”和“贵州小三亚”之称。这里的山地和气候条件最适合火龙果、百香果生长,出产的百香果外观鲜艳,单果重60 g 以上,糖度18%以上;火龙果因果形饱满,外观鲜红,花青素、矿物质含量高而成为行业品牌。罗甸火龙果先后获得“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火龙果之乡”“国家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多项殊荣。
罗甸县将火龙果定为“一县一业”产业,2019年种植规模已达2 280 hm2,占贵州省的38%,是贵州省单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现有火龙果种植企业15 家、产业协会1 家、深加工企业3 家、种植合作社26 个、种植大户120 余户。已开发有火龙果酵素、果酒、果粉、干片、多糖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罗甸百香果发展历程虽然不长,但以其独特的品质逐渐成为同伴中的精品,目前,百香果已列入县级主导产业,至2019 年全县百香果种植面积940 余hm2,20 hm2以上连片种植区域达10 个,产业覆盖153 个村集体合作社(其中贫困村88 个),利益联结贫困户2 167 户8 251 人。
同时,罗甸县还有柑橘4 000 余hm2,李2 100余hm2,杨梅1 060 余hm2,桃200 hm2,哈密瓜、樱桃、枇杷、小米蕉、芒果、葡萄、梨等其他水果4 540 余hm2。罗甸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红水河水上飘浮栈道、大小井风景名胜区、三叠纪大贵州滩、打黛河天坑群等。罗甸县积极发展三产融合的农旅一体,逐步推动实施“沫阳万亩四季果园农旅项目”“环湖康果公园农旅项目”“边阳四季葡萄庄园农旅项目”“罗甸百里果寨农旅项目”“凤亭万亩百香果观光园项目”“罗甸步步果康养体验园项目”“罗甸万亩亚热带水果采摘园项目”“罗甸60 里桃花谷项目”等。随着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旅一体三产融合的推进,罗甸县经过5 年的时间共引入250 多家县外企业落地进驻。近年来,政府提出要将罗甸县打造为精品水果全产业发展示范县的目标,力争通过2 年的努力实现精品水果全产业发展提速增效。
修文县创建全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县以来,政府高度重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工作思路,把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基础、金融投入为支撑的项目运作模式,实现了项目建设的投资、融资、建设、管理“四位一体”。通过金融创新模式累计争取到资金1 900 万元,整合各类项目5 000 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0 000 余万元,建成了一批从种植基地、贮藏运输到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以及休闲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项目。
探索建立了修文县“三合五变”扶贫新模式和金融服务模式。以县农投公司为平台,以450 万元用于银行贴息和担保的项目资金成立“团结贷基金”,担保贷款4 368 万元,为农户解决投入不足、技术薄弱、销路难等问题。目前,建成标准化果园7 个,覆盖面积1 300 余hm2,全部实现同质化管理,促进了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每667 m2产量从800~1 000 kg 提高到1 500~2 000 kg,脱贫增收效果十分明显。此外,还通过折股量化,资金打捆使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的同时,降低了资金使用风险,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折股量化即将项目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打捆投入县农投公司参与猕猴桃产业园建设分红,与公司签订入股协议,第1 年按入股资金的5%返偿农户,以后按每年10%递增,惠及贫困户1 447 户。
修文县还在果园区域建设了猕猴桃保鲜库、分拣包装线和精深加工基地,培育壮大了“三金圣果”“瑞源酒庄”等猕猴桃加工企业,开发出了猕猴桃饮料、果干、果酒、果醋、脆片等系列加工产品等,目前3 个加工基地年加工鲜果1.6 万t。
围绕猕猴桃生态公园建设,2019 年成功举办了贵阳市首届猕猴桃节,带动建立了谷堡折溪避暑公园等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农业产业园。现已带动谷堡猕猴桃产业园区建成“农家乐”25 家,在猕猴桃成熟时节,每天到基地采摘和体验的游客达2 000 人。
贵州省水果的快速发展模式与其他省份不同,以政府主导为主,产业集群优势明显。虽然目前省内水果加工业和冷链供应链设施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成功的水果现代园区建设,基本是在国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背景下强力发展实施,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且在全省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未来贵州省水果三产融合发展,首先要在现有示范园区的示范作用下,继续打造高标准规模化水果种植基地。第二,加强和培育果品加工业中小企业发展,完善技术支持,做大做强果品、饮料、果酒等深加工企业,强化创新,丰富果品加工种类。同时不断加强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冷链仓库等基础设施配套,尤其加强完善偏远山区的果园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第三,加大对果业从业人员、水果电商、农旅工作人员以及广大果农的农技业务培训,实现生产、加工、旅游和服务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第四,要培育和做大做强品牌企业,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规划水果行业标准,包括产品分级、包装、物流等环节,提高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五,通过水果全产业链规划和建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深挖水果和当地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康养、创业农业和农业体验等产业,尤其要发挥贵州省特有的三地果业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开展采摘、垂钓、美食、景点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