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 冉,包玲玲
(1.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7;2.内蒙古农业大学 财务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这客观地要求民族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部署和要求,立足民族地区的实际,转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集聚发展新动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特征,同时,又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析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发展特征。
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成果惠及民族地区各族人民,这是有目共睹的。以内蒙古为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在农村较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早于全国3年取消牧业税,早于全国1年取消农业税。
民族地区坚持以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培育发展主体,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内蒙古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32.7∶45.4∶21.9演进到2018年的10.1∶39.4∶50.5。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37.2%和56.1%。
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及党和政府不断给予民族地区的优先发展政策。民族地区独特的气候及地理环境对于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民族地区种植经济作物也是有优势的,种植面积较大,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民族地区发展存在差距,①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有差距;②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也不均衡,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就是同一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7年第四季度分省区市累计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民族地区2017年地区产值最高的是广西,达到20 396亿元,最低的青海只有2 642亿元,相差近8倍多。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以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地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地区拥有农、牧、林业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绿色发展理应成为其发展的主旋律,因此,要着重解决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关键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之间的矛盾。
民族地区发展要跟上国家发展的节拍,在发展方式上,遵循发展规律,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持续发展。民族地区要主动融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大的发展布局中,要在借力发展、用好用足政策红利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生态环境条件已成为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和约束因素,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蕴涵着新动能。从长远来看,一个地区发展战略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其生态优先的思想。因为发展生产力不是空谈,而是与外部自然环境系统密不可分。所以,只有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领下,寻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协调的发展。
在发展动力和路径选择方面,要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探索发展新路径。民族地区必须跳出原来的惯性思维,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条件、传统文化特色和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寻求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新动能。
民族地区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解决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为着力点,积聚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所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必然会积聚生态经济新动能,形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地方发展活力的发展新格局。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既可以满足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推动作用。例如:内蒙古科右中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产业融合是优势互补、补短板、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当前,民族地区的三次产业融合程度还是不尽如人意,甚至会出现“成本在内,利润在外”的不利格局。为此,必须加快推进三次产业的融合,通过产业链的链接和延伸,将更多的价值增量留在民族地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如:大力扶持当地特色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村(嘎查),高效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的城乡统筹产业园区建设等。
消费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而收入增长则是消费增长的先决条件,没有收入的增长,消费就将无从增长。民族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继续注重需求侧的增长,要通过促进人民群众的脱贫和增收,来释放群众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从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消费拉动力。
良好的区域政策软环境能够形成很强的“洼地效应”,对于资本的流入、产业的发展、创新的产生等诸多供给层面的行为,都具有非常强的正向激励作用。良好的区域政策软环境则会遵照“放水养鱼”“筑巢引凤”的思维来设置,会吸引越来越多资源和资本的流入,特别是人才的流入,如果这种态势能够一直持续下去,经济的迅速发展便可以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式,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在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也应依势而为,实施本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驱动力。①要强化科技创新能力;②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③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兼职兼薪,建立充分体现人才价值、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薪酬激励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这一转变,将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一般地处祖国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比较明显,其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也有其一定的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发展方式上,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持续发展。只有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领下,寻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在发展动力和路径选择方面,要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探索发展新路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民族地区还应主要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推进三次产业的融合、促进人民群众的脱贫和增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5个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聚自然资源、文化和制度等各方面的发展新动能。这既是基于民族地区发展实际而得出的发展对策和满足民族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条件,也是解决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