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哲 刘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榜样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实质也是一部榜样文化史。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党的榜样文化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凝聚了强大精神动力。梳理我们党百年来榜样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从实践历程中总结榜样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把握榜样文化的传承发展规律,可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伟大历程。考察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是要回顾榜样文化的演进历程,另一方面是要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榜样文化的特征。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我们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时期党的榜样文化建设体现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时代特征,紧紧围绕投身革命、支援前线、追求解放等主题蓬勃开展。
党创立初期和北伐战争时期榜样文化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党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围绕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团组织、发动工农群众、参加国民革命等任务展开,初步树立了以榜样示范推动革命斗争的意识和策略。一是通过纪念活动的形式树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榜样形象,即通过对马克思、列宁的纪念活动,增进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与认同,逐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二是树立领导工农运动的先进典范。在领导、发动和组织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展现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涌现出一批工农典范,如:“工人运动先驱和工运理论家”邓中夏、大声喊出“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林祥谦、“农运大王”彭湃,等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榜样文化的推进阶段。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进入艰苦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毛泽东、朱德领导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建立为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树立榜样。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实践,为创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的道路提供实践基础,也为各地区红军游击战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示范和鼓舞作用。二是树立长冈乡、才溪乡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这两个根据地在政权建设、经济与文化建设以及领导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扩红支前等方面成就突出,“各项工作名列前茅,成为中央苏区著名的模范区”。三是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先锋。如:鲁迅、蒋光慈、郭沫若、老舍、巴金、茅盾,等等。左翼文化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文化战略的发端和第一个成功样本”,而且还锤炼出一支文艺战线的模范队伍。
抗日战争时期榜样文化的稳步发展阶段。一是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应起到模范作用。毛泽东在关于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处于何种地位的论述中鲜明指出,共产党员应在“英勇作战、执行命令、遵守纪律、政治工作和团结统一”诸多方面起到模范作用,阐释了共产党员应该怎样认识和团结自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二是在抗日民族战争中涌现出诸多爱国将领、英雄人物。如:“模范军人”左权、民族女英雄赵一曼、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为人民服务的平凡战士张思德、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等等。三是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劳模运动中,涌现出一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同时努力支援前线的劳动模范。如:吴满有、赵占魁、甄荣典、刘建章等。
解放战争时期榜样文化成熟运用阶段。党继承和吸收了抗战时期的优良传统,结合新的实践,使榜样文化建设更加生动、具体、丰富。一是连队政治工作的“三把钥匙”——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立功运动是由基层官兵创造的、自下而上的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的一种更通俗的群众性的榜样文化传承方式。团结互助运动是以榜样典型为基础,树立官兵平等互助的民主作风与群众路线。其中,最突出的典型是“王克勤运动”。新式整军运动是针对解放军队伍中出现思想不纯、组织不纯和作风不纯的状况在诉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运用榜样推动全局的生动实践。二是选树瓦解敌军的典型案例。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开展高树勋运动,“仿效高树勋榜样,站到人民方面来”。国民党军队的起义、投诚,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时期党的榜样文化建设体现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时代特征,紧紧围绕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等主题蓬勃开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榜样文化的承前启后阶段。这一时期,经济上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政治上国际国内阶级斗争严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条战线的榜样模范不断涌现。一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榜样。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涌现出许多舍生忘死的英雄模范,“在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二是恢复国民经济工作过程中涌现出的榜样人物。如:工业领域马万水、马恒昌、孟泰、郝建秀等劳动模范;农业领域耿长锁、李顺达等农民模范;商业领域荣毅仁等模范人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榜样文化的蓬勃发展阶段。一是动员全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榜样引领达到一个巅峰状态。1956年,在毛泽东提出“搞一个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倡议下,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一大批彰显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榜样典型应运而生,工业战线“铁人精神”、农业战线“大寨精神”、科技领域邓稼先、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党员公仆焦裕禄、环卫工人时传祥、舍身救火而牺牲的女工向秀丽、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二是大批讴歌舍生忘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红岩》《林海雪原》《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学作品风靡全国,《英雄儿女》《雷锋》等影片激励人心,《草原英雄小姐妹》《江姐》等剧目推陈出新。这些文艺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反响,起到了榜样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三是以物质形态为载体的榜样文化建设开始受到重视。这一阶段,韶山毛主席故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上海中山故居、中山陵、鲁迅墓、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也拔地而起。这些革命纪念建筑物成为弘扬榜样文化的重要阵地和渠道。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环境的变化,开放多元的榜样文化日益形成。这一时期党的榜样文化建设体现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时代特征,紧紧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勇攀科学高峰、建设精神文明等主题蓬勃展开。
改革开放初期榜样文化趋向多元发展时期。一是涌现出诸多回应现实、彰显人性的道德榜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八十年代雷锋”和“当代保尔”美誉的张海迪、“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 “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等等。二是敢于创新的改革先锋。改革先锋的涌现不仅帮助人们摆脱长期的思想僵化,更助推改革发展的进程。如:农村改革中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涌现的步鑫生、鲁冠球等企业家典型。三是知识分子榜样。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工作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批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现代化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成为国人推崇的榜样,如:“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毕生献身光学事业的蒋筑英、“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当代毕升”王选,等等。四是以物质文化形态为表现的榜样文化建设逐步进入正轨。对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址的开发和开放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榜样文化的健康发展阶段。为克服市场经济自身缺陷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市场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党的榜样文化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榜样类型趋于多样化,涉及劳动模范、道德楷模、人民公仆等。如杨利伟、任长霞、孟二冬、沈浩、杨善洲等,都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涌现的榜样典型。二是榜样选树方式日趋经常化规范化。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全面而立体地发挥榜样的价值功能,在仪式化运作中实现榜样符号社会化。三是榜样物质形态文化建设全面化推进。1997年7月,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以此影响和带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此次公布的100个示范基地中,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内容的有19个,反映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我国人民反抗侵略、英勇斗争内容的有9个,反映现代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容的有75个。随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榜样人物革命纪念地、遗址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兴起,不仅丰富榜样文化的内容,更日趋成为榜样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榜样彰显的崇高精神和价值信念。他指出“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产生英雄的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这些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榜样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榜样文化的问题。一是以国之名隆重表彰功勋模范人物。2019年9月,授予于敏、袁隆平等8人“共和国勋章”,授予于漪、张超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2020年8月,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有助于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并不断传播。二是榜样文化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党中央批准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勋章荣誉表彰条例》《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办法》《“七一勋章”授予办法》《“八一勋章”授予办法》,建立起党、国家、军队功勋簿;另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相继实施,国务院还对《烈士褒奖条例》进行第二次修订(2019年)。这些法规的出台为榜样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与治理保障。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隆重表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和人民事业一辈子孜孜以求、默默奉献,贡献突出、品德高尚的功勋模范党员,激励全党坚守初心使命、忠诚干净担当,党中央决定,授予马毛姐等29位同志“七一勋章”,并在京举行了隆重的颁授仪式。习近平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新时代进一步传承发展榜样文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榜样文化始终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伴随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而发展,为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基本原则。人民是榜样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榜样文化的构成要素。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论是革命斗争还是社会建设,党的榜样文化建设围绕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主线,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选树和弘扬榜样旨在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旨在“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因此,无论从标准构建还是实践操作上,选树和弘扬的榜样都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映照于人民。“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先进的人走在前头,他们创造的较高劳动生产率、先进工作方法,他们在这种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精神境界、道德风貌,无疑具有极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简言之,通过一个个榜样典范的选树、学习和弘扬,从而使党倡导的价值理念深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将崇高的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争先效仿的日常观念和具体行动。
(二)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历经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党的中心任务,榜样文化建设凸显出以“舍生忘死、投身革命”为主题的革命英雄主义价值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榜样文化建设展示出以“政治动员、投身建设”为主题的集体主义价值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榜样文化建设也逐步转向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的特征。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先锋、工农典范、战斗英雄,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条战线涌现的建设典范,亦或是改革开放后的人性榜样、改革先锋,再或是新时代涌现出的大国工匠、道德楷模,都顺应了历史时代的变迁和中心工作的变化,榜样文化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极大地发挥了引领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以塑造党的良好形象为功能旨向。党的榜样文化是集人、物、行为、精神于一体,具有集中、强烈的表现力量,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权威树立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革命党到成为掌握新中国政权的执政党,一以贯之注重选树和弘扬榜样典范,借助榜样的力量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形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形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当提及毛泽东,人们心中自然浮现远见卓识、信仰坚定的形象;当提及黄继光,人们心中自然浮现舍生取义、勇敢无畏的形象;当提及雷锋,人们心中自然浮现爱憎分明、公而忘私的形象……这一个个具体的党员形象汇聚为党的整体形象。党的形象不是抽象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靠每一个榜样人物,尤其是人民公仆的具体行动来塑造的。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任长霞、廖俊波……这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展现了人民公仆的精神特质,维护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与党之间架起一座更为牢固的桥梁,更加密切了党群关系。
“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百年榜样文化建设积累的丰富而宝贵经验,为新时代我们党继续推进榜样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一)继承弘扬榜样文化优良传统。继承弘扬榜样文化的优良传统,实质上不止是历史性的梳理与总结,更需要在新时代新阶段对榜样文化大力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第一,对榜样人物进行历史性梳理与理论性总结。榜样人物是榜样文化的承载者、实践者、演绎者和阐述者,他们的光荣事迹一脉相承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和价值理念。通过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树什么样的榜样,如何通过榜样来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起到在新时代继承弘扬榜样文化优良传统,以榜样的形象感染人民群众、以榜样的精神激励人民群众、以榜样的力量凝聚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榜样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文化建设的根本制度明确提出,由此对榜样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榜样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活、生动的阐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来把握榜样文化建设过程中所涌现的丰富特色和先进典范,有助于系统而完整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本质内涵的一致性和精神传承的一贯性,能够有效防范和避免对榜样人物进行刻板式、教条式解读,有效揭露和批驳对革命榜样求全责备、恶意诋毁或鼓吹“英雄虚无论”“英雄过时论”的历史虚无主义荒谬论调。
(二)积极创新榜样文化传播机制。榜样“传播”,应该既有“传”,也要“播”,既要广泛宣传,更要注重培育;既要注重把已有的榜样传扬出去,更要注重在传扬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塑造榜样本身。从当前榜样文化传播机制来看,偏重以“传”为主,“播”的实效与评价尚需进一步审视与勘察。新时代历史条件下,创新榜样文化传播机制,须从内容生产、话语风格、传播方式等几方面着手,予以推动榜样文化的更好传播,增强传播的实效性。第一,创新榜样文化的内容生产。“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这对于榜样文化的内容生产也同样适用。注重与时代同行,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榜样形象是榜样文化内容生产的重点。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下,挖掘类型多样的榜样形象,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第二,转变榜样文化的话语风格。在创新内容生产的基础上,坚持灌输话语与沟通话语双重并进,将榜样文化内容通过理论宣讲、现身说法等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要注重使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沟通话语在感性中打开榜样文化的传播渠道。第三,融合榜样文化的传播媒体。传播媒体是影响榜样文化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实现媒体间优势互补,将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公信力与新媒体的现代性和便捷性相结合,打造多维度的集理想信念、党性修养、道德伦理、英雄典范等为一体的学习、交流平台,拓展榜样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三)建立完善榜样文化制度体系。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榜样文化建设要走制度化的路子,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榜样文化制度体系。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就是通过宣传、实践榜样文化,从而实现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吸收社会精英、动员人民群众的社会功效,从而使榜样文化上升为公民文化的过程。第二,完善科学合理的榜样选树机制。榜样的魅力来自于它的真实性、形象性、生动性。选树榜样的初衷是通过一个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典型形象来达到规范道德、引领价值的作用,因此,榜样选树必须坚持真实性,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选树培育。第三,发挥典型报道引导舆论机制。榜样人物报道作为典型报道的传播方式之一,正是通过对榜样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时代价值的挖掘、凝练与弘扬,用榜样的内在精神阐释主流价值,以此提升舆论引导的有效渠道。第四,健全权益保障机制。榜样人物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社会实践,他们不仅是精神价值的符号标识,更是血肉身躯的现实存在。通过权益保障制度的构建来切实维护榜样人物的基本诉求,以法律手段来保护公序良俗、推动社会进步,使真善美得到利益补偿。权益保障机制虽不能直接促使榜样文化的社会化,但可以保护榜样人物的合法权益,惩治各种非道德行为,间接为弘扬榜样文化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