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体系是观念和制度的有机融合,是价值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强力共生,培育和践行观念制度体系有利于系统规范观念传播路径,夯实基础,强化治理效能,提高主流观念的传播范围和践行力度。有利于对制度设计和变革进行调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文化主流地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可以发挥制度体系的作用,有效培育和传播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系统规范传播路径。从纷繁复杂的文化土壤中精炼出主流意识观念,经过历史变革的洗礼和科学社会主义之光的普照,显现了独特政体万众一心的价值夙愿和努力方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系统完整,是党和国家根据时代文化需求、群众利益夙愿、阶级变革影响和整体共存资源量等因素抉择和推选出来的有机体。它具有层次性,受其内容丰富性的制约,在其传播和培育过程中,传递和接受效果未能达到满意值,宣传教育未能贴近群众,对主流观念表达过于书面,不接地气,传递方式不完善,使得其不被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制约着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容纳度。背离理论根源,脱离接受主体的实践路径削弱价值软影响。价值观制度体系在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对社会观念进行规范,筛选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时势变革要求的理想信念,主流观念在形成过程中经由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进行精炼和完善,构建价值秩序,使其呈现某种合理的结构和状态。与时俱进的调整和改进,强调必须彰显时代精神,反映社会主流价值地位。
制度是社会主流观念提炼的一种有效路径和方式。通过制度建设,对观念进行系统的整理,科学的提炼,依靠制度自身的运行功能,把附着于己身的价值力量从边缘到内里进行多种方式渗透,扩大渗透范围和指导力,使全体受众逐层感知和认同;制度是代表着一定国家、社会或组织内部人们的整体性要求。培育和践行价值观制度体系,对规定人们行动的手段和交往的边界发挥权威评估力度,提供了一定的行为规则和强制性方式。建设观念制度体系,实现政治和价值力量多角度共生,加强受众群体与附着观念间的联系,将依存关系进行内化,指导个人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使观念融入制度体系建设中,赋予其政治力量,可以实现观念理论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将其所拥有的内在精神和理论品质进行外部铸造,在相互共生中实现有机融合。因此,培育和践行价值观制度体系,系统规范观念传播路径,有效推进其实现效果。
夯实观念价值力量建设的现实基础。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消除利益阻碍,寻求价值共生,以群众需求为主流观念建设的客观基础。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是由自身利益取向决定的,不同观念主体因语言基础环境、成长轨迹、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导致个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存在着独特的利益追求。制定科学计划,明确实施目的,完善观念制度体系,使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通过传播正确观念,旨在消除价值分歧,实现社会各群体和阶层观念共识、价值共通。观念制度体系的建立,用于区分各群体利益差别点,努力消除错误观念,填充主流意识空白,协调显性和隐性矛盾,在群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利益共同点。主流观念要保持科学属性必须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大突破,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引领时势的新主张都要求主流观念不断进步。通过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体系建设,强制消除旧利益主体的阻碍,革除糟粕部分,降低顽固需求产生的滞后性影响,制度性分配社会利益,凝聚符合新时代的社会共识,利用制度属性规整社会价值传播过程,并将其予以内化,形成个人认同,整合整体价值取向,确保社会治理效果,在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创建共同信仰,夯实观念价值力量建设的现实基础。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治理效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体系建设,确保其基础和引领作用,可以将处在宣传层面的理论落到实处,使价值观念从纷繁复杂的“空中楼阁”转变为可以凝本固基的观念体系。核心价值观不再脱离现实交往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影响,不再是空泛的理论宣传口号和大谈特谈的纸上谈兵去倡导和号召。制度体系的建设为观念现实的转化提供了桥梁和支撑。治理效能得到有力且良好的呈现,其理论力量的高倍速转换得益于制度所提供的具体明确的执行操作规范。通过规范和评估交往活动、关系形成过程来加强融合,实现附着价值力量的转化,使社会成员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感知和掌握。2019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强调“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进认知认同、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将观念作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价值力量武装整个成长过程,明德自省,修德树人。
时代不同,是非界限会有所偏移,评估标准和道德取向会发生分歧,差异受众群体和个体之间也会受时代和生存环境影响,按照本身的价值需求、可视前景、承载能力和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制度建构进行评估和理性抉择。总结来说,价值力量指引政体决策构建的尺度和终极标准,具有导航和标尺功能。观念制度体系的建设有效防止决策变革脱离预计运行轨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将软性文化融入硬性制度设计中,用“软尺”恒定政体发展所需要的决策、机制和制度。国家设计构建的决策制度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要对比现阶段核心价值观念,一旦出现差异甚至是相背离都会引起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质疑,导致制度的否定和政体的崩塌。因此,必须深层次多角度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一步发展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评估和检验制度是否符合时代变革,是否具有操作可行性,是否科学合理。对不合理的现有制度进行摒弃和完善,为新制度的制定提供指引。核心价值观念遵循实际情况,要求制度设计和决策过程中要客观把握现实情况,不能脱离价值需求轨道,产生理论和制度背离。并且具有前瞻性,可以指导远大理想的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体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与政体制度决策前提一致,体现了人民性。实现观念和政策体系的融合,用合理科学的价值导向强调公民权利,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消除地区差异,提倡公平的处置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要素有序流动,对全体国民的利益“蛋糕”进行均衡分配。制度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管理,发挥工具功能,观念制度体系将市场经济逐渐暴露出来的观念短板进行罗列,针对性解决当代精神发展良莠不齐问题。理性主体要求自我利益最大化,逐利思想从根源上开始外扩,腐蚀社会公共价值立场。物质对精神的异化,贫富分化阶层开始显现,特权利益化等问题出现,导致受众个体利益与整体共识之间发生博弈,还出现为求个人利益而罔顾法制道德的行为。将观念融入制度建设中,调节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实现效率和公平。
重视道德准则在政体治理中的地位,将其与民主和法治相结合,发挥德治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隐性和软渗透作用,提高制度实现效果。完善和发展党内民主、加快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完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依法治国,保障受众者的权利和自由,彰显民众认同的政治主张,营造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个国家的文明建设需要文化制度的保障护航。新时代,助推文化大幅度发展的职责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不断完善基层受众者意识服务体系,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观念制度体系的反复磨合中达到政体决策设计的优化。引领和凝聚生态治理观念,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长期的奋斗,长久的坚守在建设过程中。漫漫征途需要源源不断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动力的支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把握主流意识阵地,利用观念力量培育建设人才,凝聚民心、团结向上,即“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旨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满足国民对文化的希冀和需求,建造独特的民族精神大厦,筑牢根基,实现物质强大和精神富足相统一,这是实现现代化必须遵循的规律和法则。
在新时代,世界各政体在国力逐鹿中愈加倚重软实力,如何博得精神建设和政治制度革新这一紧要命题,丰富存量资源,是当代中国赢得核心角逐优势甚至奠定长久胜利的制胜一招,是需要全体国民攻克的附加难题。凝聚民心,使国民从心坎里认同主流观念的支配地位,身体力行的传播和践行中国信念,并且发挥价值和政治力量共生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在世界舞台中央展现中国主流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体系建设,符合时势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要求,是在长期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反思和总结,从新层次探究社会发展规律,是思维和决策上的创新。将制度作用发挥到机制,重视文化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作用。通过文化制度传播和建设,潜移默化的作用于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以此壮大主导价值观的主流地位,成为时代和全民共识,担当起教育人民,规范社会,推动进步的重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铸造制度力量强健的体魄和筋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党和国家告诉我们要追求“强起来”的目标,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旨归,弘扬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观念要素,强化价值观内核作用。在追求“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发挥观念制度体系的灵魂支撑和硬性指导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提供发展战略设计和决策创新。[本文系2019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体系有关问题研究(L19BSZ068)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