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佳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保险专业是为金融保险行业培养和输送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类专业。保险专业现开设课程涵盖保险基础理论知识、产寿险专业方向深化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核心课程独立、专业拓展课程互选”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现代金融基础》、《证券投资实务》、等7门。保险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财产保险实务》、《人身保险实务》、《社会保险》、《保险中介》、《保险法规》6门等。将其他相关专业开设的《投资基金》、《信托》、《租赁》、《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等6门课程设计成拓展课程包,供保险专业学生自主选择。
与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保险是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领域,例如从事销售工作需要掌握客户心理学、营销技能和财务规划能力;从事核保工作需要掌握保险医学或机动车等相关知识;从事理赔工作需要懂得保险法;从事大客户营销时最好懂得行为金融学和投资组合理论及技术分析,能够清晰解读公司的投连险或万能险产品。在保险业务实际开展过程,很多环节都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诚信规范意识、法务知识以及相关条例的掌握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遵循的是职业教育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根据教学标准的要求,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相应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在选修课设置方面,往往考虑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师的授课能力。正因为如此,在金融混业加剧,保险混业经营趋势明显的背景下,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匹配险企对人才的要求,创新错位。毕业生进入金融保险企业更多是要依靠入职后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也导致了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更多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愿意学习且学习能力更强的“本科生”或“名校学生”。
2.1.1 学历与技能——整体素养的提升
“1+X证书”制度的确立和推广得力于国务院2019年2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这个实施方案中明确鼓励职业院校学生积极获取多类职业技能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1+X证书”中的“1”是学生毕业后的学历证书,“X”是指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代表学生职业能力的多样性。从不同维度看,学历证书的“1”呈现的是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衡量的是学生最基础的职业素养;“X”个性化评价的是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职业活动和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条件,综合衡量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从制度内涵看,可以弥补及调整课程教学和市场实际的错位。
2.1.2 学历与竞赛——点的突破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阐述了“教学和发展的关系”。他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学科竞赛是一种不错的做法,也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手段之一,因为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形成可以通过学科竞赛的赛前大量强制性训练达到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成熟。
2.2.1 保险“四力”立体式课程群的构成
为了消弭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专业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市场发展实际。保险专业的“四力”立体式课程群就是围绕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养,划分为保险职场基础力、保险职场实践力、保险职场风控力和保险职场适应力,不同能力有相应课成对应。例如,保险职场实践力对应的课程《健康管理》、《车险定损与理赔》、《保险医学》、《保险英语》和《保险综合技能》。
“四力”对应的课程基本覆盖了保险专业校内5个学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专业教师守好三尺讲台,把握课堂40分钟,将课程内容通过一个个课堂传递给学生。
2.2.2 “四力”立体式课程群立体式递进方式
“四力”立体式课程群按照“夯实基础:立足第一课堂——发现可能;丰富第二课堂——塑造能力”的实践育人逻辑逐步递进展开。保险职场基础力的形成与训练除了第一课堂中的专业学习外,还有赖于第二课堂中提供给学生的各类专业考证和基础学科竞赛,同样职场基础力的完善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专业知识和学历提升。保险职场实践力的形成与训练除了第一课堂中的专业学习外,还有赖于第二课堂中提供给学生的各项社团活动、各项工学交替的活动,有赖于兼职教师提供的实践机会。保险职场风控力的形成与训练离不开第一课堂中的专业学习,同样职场风控力的养成也是保险学生诚信力的展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懂法律、守底线的金融人;另外职场风控力的形成有赖于第二课堂中提供各类与市场调研相关的竞赛和财经类专业考证。
基础力、实践力和风控力最终指向的目标就是保险职场的适应力,这也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塑造学生适应不断变化就业市场和岗位需求的能力和素养。
2.2.3 保险“四力”立体式课程群的基础
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希望学生毕业后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专业培养培养诚信守法、规范职业、严谨专业、富有情怀保险人仅仅依靠第一课堂远远不够,还需要开发形式多样的第二、第三课堂,这三者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互相促进完善的。
在校就读的保险专业学生认为市场竞争需要和就业竞争压力大是大学生考证的主要原因。尤其疫情常态化使得就业压力和竞争增加,大学生通过考增加自身职场含金量的倾向更为明显。对于考证,受访者大多认为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集中在备考上,时间紧张和考证内容难度大是最主要困难。
对于学校组织的专业赛事,近70%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报名参与,受访者们对专业赛事的热情和重视是因为他们认同参加专业学科赛事会对就业有较大帮助,同时在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接受调研的毕业生取得了至少一本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其中12.84%的受访者甚至取得了3本及以上技能证书。和在校生不同,相对于考试内容难度来说,毕业生更多地认为考证氛围不浓是他们在校考证时面临的更大困难,在考证方面最希望获得的帮助是学校能开设相关课程,组织模拟测试和老师的针对性指导也是他们非常希望获得的帮助。
行业专家认为“1+X”证书和相关学科竞赛以及职业赛事对毕业生就业更为有用。专家认为,可以通过加强辅导、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学习,提升实操技能及适度增加考证奖励等方法来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并可以通过加强培训、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开展研讨交流及组织校企联谊,请一线从业专家做实战经验支持等方式提高学生参加专业学科赛事的水平。
“四力立体式课程群”凝聚学生发展“四力”,最终形成“培养诚信守法、规范职业、严谨专业、富有情怀保险人”的闭环。
(1)学生的专业素质力可以通过学科类及素质类竞赛、职业考证及继续升学得到强化和提升,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拓展知识半径,夯实素质基础,才能匹配瞬息万变金融市场的职业需要,这与“四力”课程群中的课程基础力对应。
以1+X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职业技能要求。其中初级证书主要面向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企业、机构,从事较低保额件理赔作业、理赔查勘、客户服务等工作;中级证书主要面向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企业、机构,从事较高保额件理赔作业,实施高额件、疑难件理赔查勘及理赔质量管理等工作;高级证书主要面向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企业、机构,从事高额件、疑难/重大案件理赔、重大疑难案件查勘指导及理赔质量管理等工作,除此之外,负责人身保险理赔工作的流程制定、风险控制及客户服务等管理性工作。由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初级和中级考证内容为主,将考证要求和考证内容分解进入不同课程。通过专业开设的课程与“1+X”证书(初级/中级)知识内容的对比,我们发现专业开设的大部分课程能够覆盖考证内容,但是课程开设的先后与考证时间会有误差,比如保险医学的开设在第五学期,而专业组织考证时间在大二学年,这就会导致关于医学方面知识的漏洞。为此专业再次对接“1+X”人身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中的专业知识模块,计划增设考证辅导课聘请行业资深讲师讲授(18课时,每周3节,考前开设),对课程内容中没有涉及到的部分进行讲解和训练(比如理赔证据实务),希望通过考前的针对性培养和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赔职业意识和专业能力,为中长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的社会实践力与课程实践力的对应效果最明显,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倡导的职场技能大赛、挑战杯、市场调研得到强化,这也是培养规范职业、严谨专业保险人的有效途径。
完全针对高职保险专业学生参与的职业大赛或学科竞赛几乎没有,即使有大赛的级别也不高,为了实现以赛促教,培养优秀学子的育人目标,我们利用学院承办黄炎培大学生投资理财大赛的契机,增设保险赛项和理财规划赛项。为学生参赛提供了更多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保险赛项的考核的内容也与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考证内容有覆盖,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赛项的考核突出两大维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其中知识的掌握以单选题形式呈现,内容包含保险学科基础知识以及最新出台颁布或更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学生时时关注金融保险市场的发展;能力的运用采用案例操作方式,分为人身险的业务操作和财产险的业务操作。
高职教育要不断适应金融保险行业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对于人才需求的同步升级,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不断探索、深化学校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培养,将“1+X”证书制度和学科竞赛(职业大赛)融入高职保险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缩小学校所教所学与市场实践所需所用之间的差距。
注释
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