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玉
(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237)
诗歌的内在灵魂——意象,承载着诗人的内在情感、思想与文化内涵。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传递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简洁性、优美性等特点,更应该注重诗词的内在灵魂即意象的翻译。如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诗词的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意象图式理论可以很好地将各个意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呈现出来,为翻译研究,尤其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诗词英译研究提供很大帮助。本文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分别从容器图式和路径图式这两个典型的意象图式,对比分析李白两首代表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及其两个英译本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从而读者可以更好地领悟诗中之意象美。
意象图式理论最先应用于语言学,后来又应用于其他领域。Langacker将意象图式理论引入诗歌研究和文学批评[1]。通过对诗歌意象图式的比较,译者可以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在18世纪,Kant Immanuel描述了图式的哲学意义,指出图式是感觉和概念之间的桥梁和途径[2]。Mandler强调了意象图式与认知的关系,意象图式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在语言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象图式理论被引入中国,并应用于文学鉴赏和翻译,为理解诗歌和文学作品作出了巨大贡献。周笃宝教授建议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激活结构图式、语言图式和文化图式[4]。只有激活这些图式,我们才能理解源语和译入语的真正意义,从而使译文受到译入语读者的欢迎。沈佳佳、张琦、何春燕选择了《天净沙·秋思》不同的英译本,通过意象图式是语域的一种,静态与动态本质以及意象图式的转变这三方面来解读分析《天净沙·秋思》及其英译文的意象美,为中国古诗的翻译和欣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5]。
中国古代诗词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意象,这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难点。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译者可以在译入语读者的心理中建立汉语文化图式,这有利于读者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促进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6]。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建构于人们与客观的外部世界所进行的互动性体验之中,与古诗词所含有的丰富意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意象”作为心理学术语时,多指一种心理表征;而“图式”则是人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可以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是相对固定的、已建立的模型[7]。
“意象图式”一词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8]。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作者指出意象图式主要是基于感受、感知和交互体验而形成的,并且是概念和语言之前的抽象结构。在人们获得基于经验的意象图式之后,他们可以用它来体验我们的世界。经过与外界的多次接触,形象被抽象地理解、概念化和图形化的过程逐渐完成,然后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图式(架构),用于存储和帮助模式化的理解。之后,学者们对意象图式的研究有所拓展,李福印指出:“意象图式作为人类共同的认知特点,对它的深入研究应该逐渐形成跨学科的研究态势。”[9]80
虽然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人们一直处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并始终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对于这些活动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借由意象图式进行分析。
Lakoff把意象图式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以及其他图式(前后、上下、线性等)[10]。人们就是根据这些意象图式建构了概念和概念结构。李福印认为,意象图式可以用简图表示,它是语域的一种,有正负特征(即在表达隐喻意义时呈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意义),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性质[9]82。下面将主要介绍一下本文运用的两个典型的意象图式:容器图式和路径图式。
1.容器图式
容器图式的基本要素包括边界、里和外。对于容器而言,物体不是在容器内,就是在容器外。此外,该“物体”不仅指某个具体的东西,还可以指抽象的事物。生活中具有容器特征的事物有很多,如杯子、书包、房屋、卡车等。
2.路径图式
基本要素有起点、路径、终点以及方向。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由起点出发,经由某段路径而到达最后的终点,起点到终点也包含着方向的指向。现实生活中的具有路径图式特征的事物或者活动有很多,如跑步、游泳、运行中的火车等。路径图式不仅指具体的事物和活动,还包括抽象的事物和活动。例如: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制订相应的计划,实施计划,直至达到最终目标。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于宗教、风俗、历史、文化等原因,有许多意象具有不同的含义,有些意象在另一种语言中甚至没有相对应的。正是这种差异使得诗歌的翻译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意象图式在译入语中的再现也是衡量译文是否容易理解的合适标准。
本文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从容器图式和路径图式,分别探讨一首中文诗歌及其英译本中意象的对比与翻译,以帮助目标读者全面了解意象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在翻译从源语到译入语的容器图式过程中,需要对实体与容器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有助于读者根据诗歌及其译文建立一个完整的容器图式。一首诗中不同的意象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容器图式,向读者清晰地展示了容器外界与内部之间的关系。
例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许渊冲译文:
SeeingMengHaoranOffatYellowCraneTower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 /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11]245
庞德(Ezra Pound)译文:
SeparationontheRiver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12]
这首诗是李白为告别朋友而写的。其中有一系列意象:“黄鹤楼”“三月”“扬州”“烟花”“孤帆”“碧空”和“长江”,这些意象让读者看到一幅送别朋友的画面。原诗中有三个容器图式。第一个是由“黄鹤楼”和“扬州”组成的容器,朋友离开的路线作为焦点。第二个是以诗人的视角为容器,“孤帆”为焦点。第三个是由“碧空”和“长江”组成的容器,以朋友“孤帆”为焦点。容器图式描绘了一幅诗人对朋友离去而感到悲伤的画面,所以对诗词中容器图式的翻译对原诗意义和诗人情感的传达具有重要意义。
许渊冲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将源语文化带给目标读者。意象“黄鹤楼”直译为“Yellow Crane Tower”,这样直译并没有对“黄鹤楼”做出解释,译入语读者可能很难理解;意象“扬州”意译为“River Town”。前两句作为一个容器图式,译者将意象“黄鹤楼”和“扬州”作为“容器”都作了直译处理,友人离去时的路径作为容器图式的焦点也翻译出。第二个容器图式是通过诗人看到的“碧空(boundless blue sky)”来展现的。水天相连,一只小船逐渐漂远,这让诗人为朋友的离去而伤感。意象“长江”意译为“endless River”,译者将“endless River”作为容器,“sail(帆)”作为容器的焦点。“endless River”与“sail”形成对比,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诗人朋友离别时的风景,领略“江海”的无边与“帆”的渺小。因此,容器图式来帮助译入语读者理解中文诗歌。
第二个庞德的译本对原诗进行了创造性翻译。他没有采用直译,而是采用完全直译的翻译方式,使中文诗词更容易被英语读者所理解。根据发音,“故人”翻译成“Ko-jin”,“黄鹤楼”翻译成“Ko-kaku-ro”,可以激发译入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他省译了时间“三月”和意象“扬州”,而是给读者一幅“烟花”茫茫的画面,并且用“blur”一词很好地连接了“烟花”和下一句中的意象“长江”,意象清晰,同时暗示了友人离去之情。庞德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译入语读者理解“故人”从“黄鹤楼”出发的意象,却不知道友人离去的路线,这缺失了中文诗歌中的容器图式。“孤帆”的译文“lone sail”处理得比较好,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因友人的离去而孤寂的心情。“Far sky(碧空)”和“long Kiang(长江)”作为“容器”,友人的“孤帆”在江上渐行渐远,直到消失水天相连之处。第二个和第三个容器图式是由这些自然意象图式产生。由于译入语读者脑海中有类似的容器图式,因此他们可以理解诗人当时悲伤的情绪。
总之,以上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相差较大,就基于容器图式而言,许渊冲译本翻译得更好、更完整。由于庞德是西方翻译家,在处理原诗译文过程中还有些地方有欠缺,但依然再现了原诗整体的离愁别绪。
路径图式在描写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向读者展示原诗词中所包含的路径图式,因为路径图式不仅是意象的路径,还是诗人情感的路径。再现由意象构成的路径图式是很重要的,因为路径图式隐含着诗人的真实意义和目的。
例2.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许渊冲译文:
LeavingWhiteEmperorTownatDawn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 / I’ve sailed at a thousand li through canyons in a day. / With monkeys’ sad adieus the riverbanks are loud, / My skiff has left ten thousand mountains far away.[11]191
翁显良译文:
Homeward
Goodbye to the city high in the rosy clouds of dawn. /Homeward, on the gorges, out today! /Let the apes wail. Go on. /Out shoots my boat. The serried mountains are all behind.[13]
这首诗是李白因政治原因被朝廷贬到偏远地区后,在返乡的日子里所写的。他到达白帝城后得到消息,朝廷已经赦免了他,因此他怀着高兴的心情返乡了。如“彩云”“江陵”“猿声”“轻舟”和“万重山”,可以看出诗人的快乐心情,所有这些意象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背景轻松愉快的路径图式。小船在小路上疾驰,诗人的心情也在轻快地向着故乡移动。
原诗的题目暗示了一种路径图式,以“白帝城”为起点,以“家”为终点。许渊冲采用直译法将自然意象“白帝城”翻译为“White Emperor Town”,将“发”翻译成“Leaving”,这只显示了路径图式的起点,但没有提到“家”这个结束点。翁显良将“早发白帝城”只译为一个词“homeward”,给出了路径图式的终点“家”,这是诗中隐含的寓意。虽然译者省略了原诗中的“起点”,但根据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可以得知路径图式的“起点”。因此,根据意象图式理论,“homeward”是一个较好的译本。
前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是一种路径图式。“白帝”是起点,终点是“江陵”。诗人黎明从白帝城出发,一天之内就到达了江陵。“彩云”在第一篇中翻译为“cloud”,但在第二篇中翻译为“rosy clouds”,描写出了云的颜色,向读者说明此刻是清晨黎明。在许渊冲的翻译中,他强调了“白帝城”,但没有提到目的地的名字。读者知道诗人离开了白帝城,却不知道他旅程的终点在哪里。翁显良用意译的方法将“白帝”译为“the city”;第二句,他用“homeward”代替了“江陵”这一意象,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目的地。
诗的最后两行描绘了一幅画面:山在向远方移动。猿猴在哭泣,河水在流动,小船在随波逐流。以这张照片为背景,读者可以看到这幅画中的路径图式:小船在河中快速地漂浮着,诗人的心情也在高涨,他希望可以快点到家。许渊冲译文中“left ten thousand mountains far away”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快乐心情,而表现小船的速度飞快。“Far away”表现出从“白帝”到“江陵”的距离,因此,此句中路径图式完整,显示这两个地方之间的长途。翁显良的译文中,“shoots”让读者体会到了船的速度。“Mountains are all behind”,译者想要表现出船的速度可以在一天内走完“万重山”,“behind”一词体现出路径图式的方向性。船的划行速度很快体现出诗人回家强烈的欲望。
综上所述,根据意象图式理论,翁显良译本在处理路径图式翻译时较许渊冲译本更好一些。
本文从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通过对两首中文诗词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肯定了意象图式在唐诗英译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诗词的翻译开辟了新的视野,这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从认知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涉及到译者对原作品的思维解码和将其转换成目的语的思维编码过程。因此,在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准确理解作者的意象图式并在翻译时运用相似意象图式,从而激活读者相应认知结构,展现原文所要表达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