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下“两当号子”的文化主题及其开发

2021-12-31 21:48瑞,李
关键词:号子文旅融合

王 瑞,李 娟 霞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简称。2018年国家将文化部和旅游局功能整合设立文化和旅游部,就是从统筹文化和旅游资源出发,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一方面,文化产业需要旅游产业作为实体依托来支持并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旅游产业需要文化深度融入丰富内涵,提升其服务社会的品位。可见,推动二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传播文化、发展旅游的必然选择。

“两当号子”主要流行在两当县南北两端的深山地区,是两当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歌体裁,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当号子”也是棚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棚民文化在几百年的两当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人文历史价值,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与经济相互交织,相互依托,地域文化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文化价值的经济意义日趋鲜明。在今天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两当号子”的传承与发展,就要走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一、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的基本问题

(一)文旅融合发展的原则

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 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1]

这一原则的核心实际是要把握融合过程中的度,即适宜于融合则融合,不适宜融合就不能生搬硬套。融合路径——找准二者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则需要科学研究作为指导。“文化”大多作为一种隐性的存在形态,常不直接显现于事物表层,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的体验应该是深度的、潜移默化的、感悟体验式的,尤其是属于“遗产”性质的文化,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受众面比较狭窄,要使其对旅游者产生一种持久、醇厚的审美体验,就需要深入研究,找准文旅融合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呈现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局面,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二)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的认知维度

基于以上认识,文旅融合以发展理念的视角来审视,约有四个认知维度。第一是共性层面的二者之间的密不可分性。文化和旅游相分相合,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辅相成;第二是个性层面的二者之间的独立性。文化和旅游各有特点,所以在具体设计中,要先明确适宜融合的领域,避免画地为牢、貌合神离或者违背规律,相互替代,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形成“和”“合”并举的融合局面[2];第三是和合共生层面的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即“以文促旅”和“以旅彰文”。前者强调文化对旅游的促进,凸显了文化资源作为旅游发展核心资源的重要地位。后者侧重于旅游对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凸显了旅游在文化传播中作为重要载体和纽带作用;最后是和合共生层面的二者之间的共同目标。文化和旅游无论是以“灵魂载体”来作喻,或是用“诗和远方”来描述,还是从“资源市场”的角度来认识[3],都必须服务于二者融合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换言之,如果二者之间没有在和合共生层面形成目标认同,便谈不上目标协同,也便失去了融合价值。

总之,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所倡导的就是在明确二者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找到和合共生的切入点,使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并最终共同服务于同一目标,形成合力,产生1+1>2的效果。

二、文旅融合理念下“两当号子” 的文化主题及其开发路径

“两当号子”是在一种极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源生和发展起来的民间音乐,其主要流行在两当县南北两端的深山区,即南部的云屏、广金、站儿巷、泰山等地和北部的张家庄、太阳寺的部分地区。独特的两当地域文化——“棚民文化”孕育出了乡情浓郁、广为流传的“两当号子”。

(一)“棚民”文化主题及其开发路径

1.“棚民”文化主题

“棚民”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棚”子里的人。《说文》曰:棚,栈也。又曰:栈,棚也。竹木之车曰栈[4]。《辞海》将其定义为:“用来遮蔽风雨、日光或保温等的简陋设备,用竹木等搭成架子,上面覆盖席、布等。”[5]很多地方俗语中称为“棚子”。顾名思义,指人们生活中搭建的简陋的房子,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称为“棚民”,总之,无论是“棚”还是“棚民”,都预示着人们生活的艰辛。

当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棚民”一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广义上讲,凡背井离乡到某一新居地的迁徙者均可称为“棚民”。几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棚民文化”。狭义而言,特指由于清代战乱、自然灾害等而造成的“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清代流民。”[6]至于两当“棚民”,今生活在两当县南部的云屏乡、广金乡、站儿巷乡、泰山乡等地和北部的张家庄乡、太阳寺乡等部分地区。其具体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可见的资料较少,大致有“义军避难说”与“灾民逃荒说”两种,前者认为清末两湖、两广、贵州、四川等地的农民起义军失败后为避追杀相继进入两当,而后搭棚定居,是谓棚民[7];后者认为陕南发生了大饥荒,于是他们的祖上由宁强县逃荒到了两当,搭棚定居[8]。二者均来自于祖辈们的口耳相传,加之时代久远,没有确实记载。但可以推想,两当县的棚民来源较广,身份并不单一,涉及地区范围较大,从文化属性讲,具有较广泛的文化影响。无论如何,可以想象的是,“棚民”初来两当县,由于身份特殊,自然封闭隐晦,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融入当地生活,身份也逐渐改变,“棚民”在当地人的眼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善意的称谓,不过一个符号而已。在当地旅游得以发展的今天,以“棚民”这一文化上具有独特性的“符号”为切入点,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是有价值的。

2.“棚民”文化主题的开发路径

“棚民”文化主题融入旅游可采取物质的或体验式民宿生态旅游模式开发。首先依托两当云屏风景区原生态的自然风景优势,规划打造体验式民宿生态旅游产品,在宣传上突出“棚民”及其在当地的发展历史。从目前云屏景区的规划看,尽管有民宿服务,但产品没有特色,与“棚民”文化无涉,当然,产品的设计上首先要突出古朴原味,尽量减少或避免现代意味。其次要多元,体验应该是丰富的,绝不止住宿,包括生活方式、生产劳动、饮食起居、休闲娱乐等多重体验,这样才能凸显出特色。

(二)“号子”文化主题及其开发路径

文旅融合理念下“两当号子”的艺术本体魅力是文化主题开发的核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研究、传承、开发和融入旅游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原生态的保护与时代性开发的矛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切忌急功近利,政府提供支持,传承人和研究者组成研究主题,科学施策,助力当地旅游产业,服务于乡村振兴。

1.“两当号子”及其艺术特色

一般认为“两当号子”根据词之有无,可以分为无词之花号子和有词之排号子。“花号子”又称为“花腔号子”“曲牌号子”,当地人也叫它“唢呐号子”。“花号子”无词,准确地讲是无实词,虚词如“呀、咦、哎、呦、嗬、啊、哦”等经常被使用,以配合声腔共鸣,增加号子的感染力,其特点是曲调古拙,音律婉转,音区较高,回旋高亢,跌宕疏阔。以《万年华》《哇哇号子》《鸡公号子》《大唢呐号子》等为其典型代表。“排号子”有词,主要有“七字四句式”和“七字六句式”。前者多为独唱,后者多为对唱。较之“花号子”,“排号子”曲调较低,开合起伏较小,委婉有余而跌宕不足,有《拉箱号子》和《山歌套号子》两类,值得一提的是真正与劳动有关的只有《拉箱号子》,而其它号子都应不属于劳动号子。

“两当号子”虽名曰“号子”,但就艺术表现力而言,远比“号子”内涵丰富而且感染力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两当号子”名曰“号子”却与劳动之间关系并不密切。一般而言,号子和劳动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因为劳动的需要才产生了号子。号子在劳动中发挥着舒缓乏气、调整节奏、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当“杭育杭育”的节拍喊起时,仿佛凉风送爽,劳动者顿时生出无穷的力气。而“两当号子”除了“拉箱号子”以外却并不是为劳作而歌。

其二,“两当号子”名曰“号子”却具有宛转悠扬的旋律特点和调式风格。典型号子的节奏是短促铿锵的,需要提神聚力,需要整齐划一。然而“两当号子”中大量的“花号子”“排号子”却都是宛转悠扬的曲调特性,其舒缓的曲调,悠扬的唱腔,虽然很美,却已跳出了号子的窠臼。

其三,“两当号子”名曰号子却唱出了山歌和小调的特点。这一点在“排号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使得“号子”之名似乎已经不能恰当表述这些歌谣的分类与特点了,在某种程度上毋宁认为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歌艺术更为恰当。

其四,“以词融曲”和“以曲融词”的多声腔融合。“以词融曲”指在一部分“两当号子”中,曲调是“棚民”独有的,但唱词中夹杂了两当方言,比如《包谷苗苗像把刀》中的唱词,“包‘外’谷苗苗”“半中‘哎’腰”,“包谷”“半中腰”等显然是两当本地方言中常用的词汇。“以曲融词”指在一些两当山歌中,唱词是“棚民”独有的,但曲调具有了两当民歌的特点,甚至是套用两当民歌中已有的成熟曲调,如两当山歌中唱词有:“三个斑鸠到一堆,两个打捶一个飞。有人问你飞啥子?光棍不吃眼前亏。”其中“啥子”是两当方言,指 “什么意思”。再如唱词有:“马桑树儿顺沟爬,姐儿爱的端公家。团团转的小圆囤,吃不完的糌粑粑”,其中“小圆囤”是指用荆条编制的圆筐,“糌粑粑”是指用玉米蒸成的一种甜发糕,具有“湖广广腔”特色。

2.“号子”文化主题的开发路径

“两当号子”文化主题的开发应彰显“号子”的文化艺术魅力,将其活态融入当地旅游。在对“两当号子”分类整理、专业研究的基础上,保存其艺术“原生态”与“纯粹性”的同时,进行适合时代的主题开发,融入当地旅游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当号子”更好传承的必然要求。

在融入路径上,以“活态”传承为主要方式是必然选择,即在“两当号子”生成发展的环境中传承保护,这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要求,也是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决定的。乐为心声,音乐艺术具有强大的“即时”感染力,无论有词无词,“两当号子”都唱出了歌者的心声,触动了听者的心弦。尤其是无词的“花号子”,正因为无词,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这种感染力既来自古老独特的曲调和唱腔,也来自其蕴涵其中的民族情感的抒发。正所谓“大音希声”,伴随着悠扬高亢的声腔,历史之门一下被打开,生活场景立即涌现,人与物同一的体悟油然而生。

在具体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除了提供游客简单的观赏表演的低端产品之外,开发有关“两当号子”学习与表演体验的高端旅游产品是目前应该重点突破的选项,然后再开发一些外围的相关产品,共同营造“活态”传承的环境氛围。

三、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下 “两当号子”的历史使命

(一) 坚守文化之根,走“守正创新”之路

文化遗产的传承首先要守住文化之根,保存遗产特质的纯粹性是第一要务。农村是“两当号子”这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两当号子”是“棚民”的歌谣,是村民传唱的经典,它的根在农村,它的魂在农村,它的未来还在农村,扎根农村是根本。当然亦不可过于保守,守正创新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两当号子”发展的必由之路。历史上的“棚民”先辈,也是积极融入当地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得以在生产生活中丰富完善。今天我们还要坚持这一发展之路,既要保护其原有本色,还要反映时代特征,为当下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发展服务。

因此,继续沿着“两当号子”融合发展的传统,走“以词融曲”和“以曲融词”的路子,尤其要开创“以词融曲”的新局面。这一点两当本土和热爱“两当号子”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涌现出了创新之作,如王彬作词,赵文臻作曲的原创歌曲《吼一声号子走两当》;再如周海仁作词,王瑞作曲,李敏编导的原创音乐情景剧《两当情歌》等等,有的作品已经成为新的经典,为“两当号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助力脱贫攻坚,积极为乡村振兴服务

文旅融合发展就是要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云屏风光是两当旅游的一张自然景观名片,这些年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两当号子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就在云屏乡一带,并包括其周边一些区域。因此,首先要突破云屏地域的限定,以“两当号子”为特色,打造大云屏旅游理念。这个“大”,不仅反映地域之大,还要体现内容之大,把“两当号子”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同云屏风光巧妙和谐地融合起来,打造成为景区“文化名片”,使其共同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首先,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找到“两当号子”与大云屏旅游之间的融合点。比如歌唱内容和自然风光之间的关联,号子传承人和村落发展之间的关联,情感抒发和风土人情的关联,词曲审美和旅游心理的关联,创作创新与发展导向的关联等。总之,这项工作是探索“两当号子”传承与大云屏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有效引领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其次,要发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作用,把“两当号子”的传承与发展同大云屏旅游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用“两当号子”搭台唱戏,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增强大云屏旅游的文化内涵,使旅游观光不仅只局限于秀丽山河的惊羡,还可在“号子”深沉悠扬的腔调中体验其历史的厚重和淡淡的乡愁,达到“以文促旅”的效果。只有使游客因旅游获得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两当号子”才会彰显其文化魅力并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传承保护,达到“以旅彰文”的目的,共同为乡村振兴服务。

四、结语

“两当号子”是“棚民”文化和两当风土民俗融合的产物,在今天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开发与“棚民”文化有关的旅游产品,让“两当号子”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融入当地旅游事业,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在产品研究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活态”传承保护的理念,在发挥其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旅融合之路。

猜你喜欢
号子文旅融合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