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海实现“双碳”目标先行先试的战略导向与着力点

2021-12-31 21:42孙发平王礼宁
青海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双碳青海能源

◇孙发平 王礼宁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以下简称“双碳”)。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彰显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对青海实现双碳目标寄予了极大期望,提出了明确要求。2021年7月,青海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创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要求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标志着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青海将合理统筹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两个维度,紧抓历史性机遇,妥善应对挑战,以科学高效的战略导向指导实践,在优势领域加快先行先试,努力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海经验”和“青海样本”。

一、研究缘由

自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双碳目标以来,我国政府、学术界、企业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机遇挑战、指导思想和实现路径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认为,双碳目标的制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2],将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3],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范式的全面改变[4],倒逼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会给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带来机遇[5]。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新冠疫情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创造了绿色复苏的机遇,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6]。与此同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国不仅面临着碳减排压力大、时间紧、代价高、技术储备不足、发展不平衡、摆脱“碳锁定”成本高、碳定价机制不成熟、利益调整复杂等挑战,收入分配如何重新整合、南北方的差距如何减小、公平和效率如何平衡等问题也必须谨慎考虑并解决[7]。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工作原则[8],在顶层设计上确定了战略导向和总体思路。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需要从排放端、固碳端、政策推动几个方面进行统筹考虑[9],从地方和行业两手发力,确保落实碳达峰国家自主贡献[10],包括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能源转型的平衡,统筹好能源系统与能源体制的“双转型”[11];国家要明确提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约束性目标,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消减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加速全社会电能替代[12];重启自愿减排市场,丰富完善市场体系,挖掘碳的金融属性,推进碳排放权市场的建设[13];鼓励企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扩大CCS、氢能等突破性技术的商业化应用[14];丰富绿色金融投融资渠道和产品创新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标准[15];尤为重要的是,加快思想观念创新是实现以上所有内容的隐形路径[16]。

对于青海如何在双碳目标中先行先试,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文献。个别专家的研究主要论述了青海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优势和难点。也有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排放总量低、能源结构低碳化成效显著、应对气候变化试点示范格局基本形成是青海实现双碳目标的优势,企业创新驱动能力较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产业转型升级和清洁能源突破性发展是面临的硬骨头难题[17],因此,需要加强系统性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立法保障和科研助力,以参与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支撑,抓好“减碳、转碳、固碳”三个重要关键环节,坚持市场导向,完善政策机制,坚持民生福祉,实现多方共赢[18-19]。总体来看,当前针对青海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的研究明显不足,对青海践行双碳目标无法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库服务。为此,本文基于研究现状的梳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青海的定位,通过认真深入的实地调研,对照青海省情,从世界、全国视角分析青海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明确战略导向,突出先行先试的着力点,提升该项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针对性,以期为青海实现双碳目标先行先试提供决策参考。

二、青海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场系统性变革,将为青海推进现代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基于现实发展情况,青海实现双碳目标也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重大历史性机遇

双碳目标引发的一系列系统性变革,将深刻改变中国的生产方式,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拥抱这一变革,青海将在经济发展、生态环保、能源保障、产业优化等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1.双碳目标带动巨量投资,将全面增强青海经济发展动力。双碳目标作为关系未来发展优势、可持续安全和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战略,对经济、社会、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据有关机构测算,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国家主导及其带动的投资有望超过130万亿人民币[20],这一超越2020年全国GDP总量的专项投资,体量之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未曾有过的。青海作为排放总量低、绿色转型发展效率高、双碳目标实现基础好的省份,必然在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工业流程重塑、建筑交通减碳、温室气体控制、碳中和技术产业化等领域争取到更早、更多的项目和投资,获取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

2.双碳目标强调生态保护,将持续提升青海生态屏障地位。碳中和的基本原理是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碳排放通过节能减排逐步降低至极限,剩余部分通过自然或人工吸收完全抵消。其中,自然吸收体现了森林、草地、湿地、冰川、冻土等生态系统拥有的自然碳捕捉、碳封存能力。要提升自然吸收能力,对生态环保修复的要求必然提高。从青海来看,全省拥有全国15.19%居首位的湿地面积,10.73%的草原面积,1.41%的森林面积,拥有超过全省面积35%的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2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占到了全国的10.8%[22]。特别是近年来在海南州塔拉滩建设的光伏基地,不仅提升了荒漠储水能力,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草场的恢复还促进了牧民的增收,“塔拉滩模式”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新方案。因此,双碳目标的推进,将进一步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促进“一优两高”战略实施,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不仅有利于巩固碳汇盈余优势,加快推动本省和全国的双碳目标实现,还将进一步增加青海的生态价值,增强社会-生态协同效应,使青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得到持续提升。

3.双碳目标要求能源自给,将更加凸显青海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保障作用。在中美大国博弈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逐渐抬头的背景下,我国能源系统必须提升自给程度,双碳目标将加速“清洁能源发电-特高压传输-新能源汽车”的硅能源循环体系构建和完善,最大限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资源富集省份,青海已经具备了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理想能源结构。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0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结果,青海以21.2%的超出量,在30个省(区、市)电力消纳总量责任完成情况排名中名列前茅[23]。随着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持续深入,海西、海南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将迅速扩大,冷湖茫崖风电走廊将加紧建设,黄河上游千万千瓦级水电基地将加快打造,大规模储能支撑技术也有望突破,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将极大提升,加之盐湖资源高效利用推动锂电产业发展,青海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保障作用必将更加凸显。

4.双碳目标推动动能转换,将有力铸牢青海高质量发展基础。双碳目标的提出,完全契合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旧动能顺畅接续转换、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窗口期,将引领我国及时实施低碳转型,抑制发展双高产业冲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依托碳汇丰富、电价下降潜力大等优势,双碳目标将有利于青海承接国家重大发展项目,引进、转移发达地区因碳排放限制发展的各类产业,提升本省工业化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就业机会,铸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最终推动青海实现跨越式发展。

5.双碳目标呼唤技术革命,将加快建设青海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双碳目标将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其实现亟需颠覆性的科技。因此,国家将实施大量绿色发展新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青海近年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成效显著。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9%、30.8%、9.3%①数据来源于《青海统计年鉴2020年》。,但体量小、占比低、引领性弱也是现实之困。双碳目标的设立有利于青海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进步,拉动绿色金融投资,加快建设以生态、循环、数字和平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6.双碳目标提升民生福祉,将扎实推进青海共同富裕进程。双碳目标的出发点是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落脚点是要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不断提升民生福祉。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有关专家提出,我国碳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市场,预期交易规模将超万亿[24]。因此,交易机制健全、行业覆盖齐全的碳交易市场将有利于“两山论”价值转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青海的生态价值充分转化为经济价值,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农牧民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青海共同富裕进程。

(二)主要挑战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全面脱钩需要工业化进程全面完成、科技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等条件。显然,青海实现双碳目标还存在较多短板,尤其在降低能耗总量与强度、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金融赋能、建立数据体系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1.能耗指标需求依然较大。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了“四地一体系”①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华社:《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2021年3月7日。的发展蓝图,为青海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同时,由于产业发展尚不充分,产业格局尚在调整,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需要一定的能耗指标推动蓝图实现。如在建立“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过程中,因全省盐湖资源以氯化物型为主,所以氯的平衡是实现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需建设与之相匹配的能源化工项目实现氯的平衡。按照稳定钾、扩大锂、突破镁的思路构建盐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配套建设了金属镁一体化、氯碱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经测算,仅“十四五”期间支撑建设盐湖产业基地项目就需40余项,新增能耗约2500万吨标煤。由此可见,发展的需求将增加全省的能耗总量,推高碳达峰峰值,提升减排中和的压力。

2.能耗强度居高不下。2021年8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上半年,青海省单位GDP能耗同比增长5.8%,全社会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15.4%,在能耗强度预警方面,同宁夏、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苏等省(区)被一同列为一级预警,节能形势异常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能耗双控约束矛盾越发突出。受工业总体偏“重”,资源依赖性较强,以及应在去年建设的项目受疫情影响拖到了今年集中上马导致能耗冲高等叠加因素影响,降低能耗强度,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青海实现碳达峰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科技支撑能力尚需提升。当前,青海已经构建了一系列符合省情、有规模的产业链,同时产业链也呈现出“断短窄散”等现象。一方面是限于区位偏远、人才匮乏等原因,另一方面则受制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如清洁能源电力就地消纳及外送的储能时长技术不足,有色金属冶炼效率提升技术匮乏,氯碱产业关键性技术突破存在障碍,低温电池储能严重下降导致新能源汽车推广不利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海减排增效。

4.绿色金融赋能亟待加强。近年来,青海绿色金融体系在支撑国家公园示范省创建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青海生态保护“国之大者”②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新华社:《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9日。的责任履行。同时,供需两侧不旺也令金融的赋能效应发挥不力,主要体现在:绿色产业中企业发展水平较低,获取金融资本的意愿不强、需求降低;科创资本既欠缺汇集渠道,又缺乏市场化运营;省内以间接融资为主,缺少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证券期货、金融科技及服务机构等业态,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不到位。

5.基础数据体系有待建立。真实、明确的数据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尚未建立双碳的数据支撑体系,研究数据多来自国外。青海的生态价值方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多家省内外科研机构已经作出了详细的测算,但全省各州地市、各行业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能耗情况等基础数据的统计,以及分产业碳源、碳汇的核算标准建立等工作仍需加紧开展。

三、青海实现双碳目标先行先试的战略导向

青海实现双碳目标先行先试,需要在全国一盘棋的思维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居民等主体加强认识、统一思想、共同协作,明确其指导思想和战略导向,才能科学推进,取得实效。本文认为,“系统筹划、科学定峰、先立后破、形成模式、推动发展”应作为青海双碳目标先行先试的总体战略导向加以科学推进和实施。

(一)系统筹划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碳达峰只是过程中的节点,碳中和才是最终的目标。青海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必须做到“发展、降碳、提前”三者的均衡,为此,应避免三种倾向:一是避免只重发展的倾向,不能在2030年前大干快上一些高碳项目,先发展经济再考虑降碳;二是避免只重降碳的倾向,不能以行政命令层层施压降碳,在绿色低碳迭代技术、产业未出现时就盲目禁止能耗行业的发展;三是避免只重提前的倾向,不能让经济发展为碳达峰让路,运动式“减碳”,一味求快地达到设定峰值。青海推动双碳目标实现,需要按照国家要求、基于省情实际,从长远发展角度对生态保护、低碳发展、产业构建、就业稳定、民生保障等多重因素进行系统筹划、预期管理,协调好碳达峰、碳中和的节奏进度,制定全省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出台双碳地方法律法规,实施“青海实现双碳目标工作方案”“青海双碳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等政策措施。

(二)科学定峰

当前,青海已完成全面小康的建设任务,但主要经济指标与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人均GDP只有全国的70%左右①数据基于《青海统计年鉴2021年》与《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测算得出。。2030年前,青海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部分高载能行业承担了一定的就业吸纳任务,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双碳目标实施阶段,依托清洁能源发展迅速等先发优势,可先不考虑依靠碳汇增收,以本省碳源碳汇相等为导向,科学定峰,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补链延链强链的产业,加快提升第三产业占比,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就业底盘。

(三)先立后破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施减碳,直至碳中和,不仅需要多项技术革新的推动,更需要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撑、法律保障等多方面综合推进。因此,应按照“先立后破”原则,确保在“零碳”科技应用推广有效、新能源系统运行稳定、电力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碳排放权交易完善等低碳基础设施“先行建立”的前提下,才能让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的现有技术、政策、体制被迭代,非零碳经济社会体系“而后破除”,同步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逐步降低碳强度。

(四)形成模式

“低碳、经济、安全”矛盾三角形说明了双碳目标实现阶段三者共同协调发展存在着较大难度。高碳高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被历史抛弃,低碳发展势必要投入更多资本并带来一定的未知安全隐患,低碳、可靠的发展模式又必然会在短时期内降低经济性。因此,青海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碳目标实现模式”,最终实现既保障生态和能源安全,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完成“零碳”社会建设的目的,有效破解“低碳、经济、安全”矛盾三角形。

(五)推动发展

未来,由于双碳约束愈加增强,国内产业区域布局和省际分工将产生重大变化。青海应发挥自有优势,积极创新、深化改革,不仅为国家以“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消费电能主导”的“双主导”带动“能源发展与碳脱钩、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双脱钩”贡献力量,推动全国“3060”目标的实现,更要按照“四地一体系”宏伟蓝图主动谋求发展机会,在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稳定保障等方面获得跨越式发展,让“绿色”真正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不断提升青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青海实现双碳目标先行先试的着力点

从省情实际出发,妥善发挥清洁能源发展迅速,生态经济布局良好,经济体量小、易调整等优势,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先行先试。

(一)先行方面

所谓先行,就是青海依托自身优势,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或主要方面能够超前一步,走在全国前列,甚至独占鳌头,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青海贡献。从青海能源产业来看,推动能源供给消费零碳化,是目前全省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最有优势的领域。因此,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开展绿电交易、打造零碳产业园、合理引进绿色产业等方面青海有条件有能力可以率先发力,积极先行。同时,通过先行发展,还可以创造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模式”。

1.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积极先行,建成全国新能源开发效能高地。青海光伏、风力、土地等资源富集,风光水热互补优势明显,新能源不仅是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的核心领域,更是未来青海对全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最大贡献的王牌产业。截至2020年底,青海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了60.7%,是全国最高的省份,省域电网已经实现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格局。但仍存在着灵活电源的最大调节能力与新能源波动不匹配,电网输电能力与新能源发展不匹配,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电压不稳定等问题,极大制约了新能源的就地消纳、外送,并对电网安全形成了一定风险。因此,青海应先行一步,与国家电网总公司积极协调,加强电网和电源方面的统筹建设,提升青豫直流输送功率和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加快交流电网建设,加强电压支撑能力、调峰支撑能力建设,提高电网调度运行水平,提高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水平,扩大实施增量配网建设范围,积极推进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全面提升青海新能源开发水平,建成全国新能源开发效能高地。

2.在绿电交易方面先行实践,形成绿电环境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青海示范。在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国家对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和强度(万元产值能耗)的“双控”力度将更加严格。在这一大背景下,“双控”指标直接决定了青海以工业为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额,进而间接影响青海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国家下达青海的能耗“双控”指标中,要求能耗增量控制在480万吨标准煤以内,较“十三五”降低了一半以上。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指出“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情况,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年度和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出国家统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布局和有效消纳同步发展的整体思路,同时也突出绿电在生产时无污染、无能耗、可再生的环境友好属性,鼓励绿电以较高于传统电力市场的价格进行交易,将绿电的环境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就是说,在完成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完成电力消纳量,同时加快启动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将使青海超额完成的绿电消纳量不记作能耗,有效增加国家下达480万吨标准煤指标之外的能耗双控指标。由此可见,绿电交易的实施和交易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能耗指标的增长和空间。因此,青海应先行一步,积极开展绿电中长期交易的研究及推进工作,组织相关企业参与证电合一的绿电交易,获取发展亟需的能耗指标,争取落地更多项目,加快清洁能源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打造全国绿电环境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青海示范。

3.在打造零碳产业园方面先行突破,形成绿电与产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全国典范。“零碳产业园模式”是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倒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和引导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效抓手。青海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打造零碳产业园。青海省零碳产业发展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坚持零碳目标引领,强化顶层设计,高标准打造零碳产业园区。基于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良好,青海应先行一步,把河湟新区和海南州绿色产业园区作为全省零碳产业园进行重点打造。河湟新区是“十四五”期间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要求,在全省重点打造的新区,谋划并发展的“先进制造、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四大支柱产业本身具有低碳零碳特征,同时新区地理位置离海南州较近,获取绿电的电网结构支撑性高,可按照“产业促进绿电消纳”方式推动零碳产业园建设。海南州绿色产业园区是以发展新能源发电为主,绿电资源极为丰富,园区内没有污染型的工业加工制造企业,且园区正在打造并逐步形成了新能源产业链,可按照“绿电引领产业构建”的原则推动零碳产业园建设。在打造两个零碳产业园的过程中,青海还可争取获得国家更多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率先建成全国零碳产业示范园。

4.在引进绿色产业方面主动先行,构建双碳目标高质量完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模式。近年来,青海新能源生产爆发式增长,但因有限的向外输送能力和较少的本地负荷,新能源消纳问题日显突出,形势严峻。截至2021年8月底,青豫直流平均输送电力功率不足最大设计功率的40%。国家发改委对青海第二条绿电外送通道尚在规划论证之中,即使通过审批进行建设,投入运营至少也需5年左右。因此,在绿电外送增量不确定的情况下,提升本地用电负荷,既能促进短期内部分绿电消纳,同时还有助于青海构建具有本省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预见,因双碳目标引发全国性产业结构大调整,省外产业主动向青海转移的情况将持续出现。青海应依照国家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立足本省发展实际,依托碳汇丰富、绿电价格下降潜力大等优势,先行一步,主动承接国家重大发展项目,科学引进、转移发达地区的绿色产业。重点围绕盐湖化工、大数据、锂电、钠电、光伏、储能、光电材料等行业,加快打造一批设置科学、配套合理、优势明显的绿色产业链,提升本省工业化水平,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就业机会,形成既能高效完成双碳目标又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模式。

(二)先试方面

所谓先试,就是青海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大胆试验,为全国蹚出一条可行之路。从全省清洁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现状来看,改革优化新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双碳数据体系、全面发展储能产业、大力推动畜牧业减排对全国双碳目标推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是青海积极试点、敢于开拓、不断突破的要点。通过创新先试,力争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海创新”的有益经验。

1.大胆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引领全国新能源改革发展新潮流。新能源发展是一个囊括了政府部门、电网企业、设备制造商、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各类消费者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各主体之间都“无法取代”,也都没有“一肩挑”能力。当前,新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于发展现实,青海应先试一步,不仅要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全国领先,还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应积极与国家部委协商,统筹规划,探索改革优化新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规划引领有序实施。在《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上游制造业与下游发电端项目的协调有序发展,确保建设进度比国家要求和省内需求适度超前。二是创新开发利用模式。加强本地与外送电网建设的统筹谋划,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优先由电网企业承建,也允许发电企业以电价补偿获取融资或PPP模式进行投资建设。探索推进光伏建设项目与草业畜牧业相结合、与固沙治沙相结合、与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开发建设模式。三是推动签订省际绿电外送协议。对接中东部省份,推动签订政府间协议,通过跨区现货、短期实时交易、调峰辅助服务等手段提高电网调节能力和绿电外送效能。

2.探索建立双碳数据体系,铸牢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生态资产和碳储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建立完善双碳数据平台,不仅是摸清碳源碳汇家底进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的基础工作,更是将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必备条件。为此,青海应先试一步,积极探索,尽快建立青藏高原双碳数据体系。一是结合已开展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依托省内外科研机构及平台资源,集聚、开发、完善青藏高原观测架构,制定统一标准,依托遥感、无人机等设备,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相关技术,打造实时观测、抓取、响应的数据观测体系。二是依托国家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打通省内各职能部门、科研机构数据壁垒,整合已有数据资源,建设青藏高原双碳基础数据库。三是按照数据的重要程度及机密等级,将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级,分别向公众、科研人员、决策机构等不同群体公开,集合国际科技资源开展双碳研究,搭建青藏高原双碳数据监测、采集、研究、应用的世界级平台。通过探索建立双碳数据体系,提高青海在全国双碳目标推进中的话语权,铸牢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基础。

3.全面发展储能产业,创建绿电全时全域覆盖第一省。2021年9月以来,“拉闸限电”被广泛关注,东北地区居民用电受到冲击引发全民热议,究其原因,既有“双控”指标考核严格化、能源和产业结构不匹配等因素,还有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电价非市场化等综合作用,不仅为全国电力系统的科学运行敲响了警钟,也对新能源占比较高的省域电网稳定输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7月,青海省政府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提出,2030年,青海煤电清零,风光装机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以上,占全国风光装机总容量的近10%,将有力带动青海经济的发展。但缺乏稳定支撑电源,储能产业发展缓慢,必然严重制约未来全省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因此,在落实国家关于网源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等方针的基础上,青海应先试一步,大力推动储能产业全方位发展,以提升省域电力系统稳定性,为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条件。一是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二是大力推动光热项目建设;三是加快锂离子储能专用电池制造集群,探索和培育钠离子电池产业体系;四是实施绿色氢能开发技术及应用。通过储能产业的全面发展,在国家电网一盘棋范围内提升青海供电的稳定性,才能全面改写“白天低价外送绿电,夜晚高价回购火电”的尴尬局面,在全国创建绿电全时全域覆盖第一省,以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为高比例新能源省域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做出青海表率。

4.大力推动畜牧业减排,树立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标杆。有关研究表明,部分非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室效应远大于二氧化碳,其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温效应分别是二氧化碳的25倍和298倍。201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指出,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主要来自畜牧业,占比高达40.5%和65.4%。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自然环境和深厚优良传统,世界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牦牛资源和国内最优良的藏羊资源均源自青海。随着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省畜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发展和推动高品质生活贡献了力量。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更多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因此,在推进双碳目标的进程中,青海应先试一步,在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前提下,加快推动畜牧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一是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整合国家和省内部门台网资源,建设畜牧业碳排放数据监测体系,构建系统性、常态化畜牧业碳排放数据库。二是开展畜牧业减排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建设常态化监测体系,编制畜牧业排放清单,研究并提出积极的应对技术措施。三是实施大型畜牧养殖场减排固碳综合示范工程和种养结合农业减排科技示范项目,开展畜牧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捕集、封存科技创新试点建设。通过以上措施,青海力争在全国树立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标杆,为全国畜牧业减排增效贡献青海力量。

五、青海实现双碳目标先行先试的对策建议

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磅文件,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役已经全面打响。青海应严格遵循国家政策导向,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推动本省双碳目标先行先试,为全国双碳目标实现贡献青海力量。

(一)大力呼吁优化完善可再生能源能耗核算机制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了2025年至2035年不同阶段能耗双控制度的改革目标,其中,到2035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有力支撑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目标实现。当前的政策环境,双控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基本做到了保障与刺激并重,有望打消市场对于能耗指标成为新能源发展的瓶颈。但绿电生产仍然换算为标准煤计算能耗的基本核算方法不变,短期内对青海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将产生严重制约。建议加快优化完善可再生能源能耗核算机制,在能耗双控考核时,将“十四五”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不再计入能耗总量,并对支撑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晶硅、光伏组件等生产企业,给予差别化的能耗、碳排放考核方式。

(二)全面实施节能减排行动

在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监测监管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引领节能减排,推动工艺流程改革创新,切实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一是推进工业低碳化流程重塑。全面推进传统行业节能技术升级改造,普及高温高压干熄焦、无球化粉末、新型结构铝电解槽、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推动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二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煤改电、煤改气行动,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提高能效,推进能源梯级利用等高效用能方式,支持工业园区余热余能利用。三是实施建筑交通领域降碳减排。加快老旧节能改造,推广生物质炉,建设养殖沼气工程,减少散煤使用。打造青藏高原地区城市及农村建筑低碳工程应用示范。实施集中式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物联网+区块链的车网互动智慧能源工程示范,试点道路交通电动化。

(三)布局建设更大规模清洁能源基地

青海清洁能源资源品类齐全,开发潜力巨大,多能互补优势明显,理论上,仅光伏发电量即可供应1.59个2020年的中国电力消费。截至2020年底,青海在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多个领域位列全国第一,包括集中式光伏装机超过1500万千瓦、光热装机21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0%、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60%、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超过25%等。依托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和发展迅速的优势,青海要谨遵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殷切嘱托,争取在清洁能源集约化发展、打造多源协同高效储能体系、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推动绿电交易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并稳固领先定位,打造亿万吨标煤级别的一次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四)设立实施双碳重大科技专项

双碳目标将推动我国能源体系和工业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亟需颠覆性的科技。国家将实施大量绿色发展新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青海应紧抓机遇,借助国家力量大力推动双碳科技创新进步并应用。建议相关职能机构加紧研判国家在双碳领域重点实施的科技战略,结合本省现有产业和应用场景,积极向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申请重大科技公关和示范项目。加大对与双碳目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开展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科技研发。加快制定出台“科技支撑引领青海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青海省双碳实现路径与示范区建设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专项,按照学科与行业分类,设置相关子课题,以“揭榜挂帅制”“帅才科学家负责制”形式,征集省内科研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建议重点关注能源结构调整、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电化学储能技术、绿氢+氢冶炼、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集成微电网独立运行系统、零温室气体排放废弃物处理、近零碳交通运输体系、融入碳汇市场、绿电交易等领域。

(五)探索建立碳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行政干预,也需要市场机制,更需要微观市场基础。建议青海先行探索建立碳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对自然人和企业分别设计不同的资产负债表,结合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将生态贡献、碳排放、其他污染物排放、经济增长效应等方面内容放入账户中,清晰地界定每个主体的减排责任,设置奖励机制,从微观基础提升减排效果。

(六)营造“全民双碳”的发展氛围

加强舆论宣传与引导,倡导落实全民循环低碳生活消费理念。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讲授双碳目标课程,增强政府实施双碳目标的动力与效能。加快各单位网络办公系统建设,推行无纸化办公。大力推进低碳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协同发展,倡导绿色出行,持续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猜你喜欢
双碳青海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取缔23个非法广播电台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