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分析

2021-12-31 21:22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念经济发展

王 佳

(中共新余市委党校,江西 新余 338000)

新发展理念聚焦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举措,是我们党在当前的背景之下,从实践角度出发,在国情之上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新的理念融合了发展观的内容,不仅带有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更融合了新国情、新背景下的思考,是我们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和挑战下的创造性发展,是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从大国逐渐转变为强国的最有效路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创造性应用、变通性应用,使之与国情实践更加匹配的理论创新。

一、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在,在具体实践中则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既包括了在发展中以实现、发展、维护人民利益为中心,又包括了发展中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和发展成果完全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根本立场。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根本立场

主体性是一切研究的起点和出发点,离开了主体而谈其他都属于空谈。此处的主体,很显然是指人民群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人民群众是实践、历史的创造主体”。[1]结合我们党百年来的执政方针,党带领人民群众进入小康社会,并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这些无不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的,这是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发展中大国迈向发展中强国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过程中,对于扶贫工作有过非常重要的指示,他对革命老区的贫困问题尤为关注,非常重视精准扶贫理念的应用,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生动诠释,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2020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人民的需要出发,进行城镇化建设,也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人民主体地位。

(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能力是根本力量

马克思对于人的价值十分关注,所以纵观其理论,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根本的目标。马克思在批判西方资产阶级“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观点。[1]新发展理念之中,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创新发展”。目前,通过人民群众的努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新的理念解决了在发展中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全面小康,“全面”包含了政治、经济、人类与自然等各个方面,是协调全面、持续平衡的发展。马克思表示“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人可以基于规律对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然后影响世界”。[1]得益于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红利,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经济领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过去依靠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的方式不适应于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因此我们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发力,改变要素驱动力,向注重创新驱动转型,这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的根本路径。

(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根本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我国发展和改革的一切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时代之问,也体现了“共享”的发展理念。建国初期,我国采取了重城轻乡的政策,使中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化矛盾突出,农村在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城乡公共产品分配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改革开放政策颁布之初,先富带动后富这种发展方式本身就带有非均衡性,这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制定的政策;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也是我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重要法宝。

二、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唯物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提出:认识的本源是实践,但是认识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高于实践,但是实践能够对认识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是唯一的验证标准。同时,我们在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2]新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建国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观点。

(一)新发展理念坚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动力论、发展阶段论、发展战略论、发展目标论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例如,基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改变,我国在发展政策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的调整。但是无论怎样,党的领导是不可动摇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要坚持党的领导。此外,社会主义发展,需要重视经济发展,要避免贫富差距过大,消灭社会中存在的剥削机制,所以在发展理念中,应该体现人民群众共享的理念;而发展阶段论和发展战略论要求我们把握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情,因时势变化而不断丰富国家发展战略,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而发展目标论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公平正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都体现在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之中。

(二)新发展理念坚持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

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新发展观念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影响着经济战略布局。在现阶段,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以及国际发展之间仍需保持平衡协调关系,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全局性考量。因此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非常肯定地阐述了“绿水青山”的宝贵性,他认为这些资源就是当地民众的“金山银山”,这种观点是从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力关系的角度进行的客观评价,能够对经济发展中经济和环境的平衡,资本和空间的平衡进行协调。当前,我国各省份都在发展大城市群、都市群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使得城市在经济发展中赋予了更大的能量,这是国内发展空间格局的协调。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道路,“一带一路”建设令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中配置,使世界区域经济格局发生转变,逐渐实现国际利益的协调,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协调。

三、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法观点

马克思指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同时要抓住次要矛盾,既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分清矛盾的次要方面。正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既要抓经济建设,又要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发展速度,又要发展质量,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现实条件不同,则目标任务以及发展重点也会有所侧重。

(一)坚持创新发展作为第一驱动力

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强调创新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渐融入了国际大市场,但是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软肋,一是由于一直以来动荡的国际形势以及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国外形势的不确定性,同时国外市场份额的缩减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潜力开始下降。近年来,国际循环模式日趋复杂,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面临很多压力,不适应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国内市场,首先就要培育国内大市场,实现一体化,通过市场叠加,实现创新,基于技术及机制的创新发展,为国民生产更多的物美价廉的国外产品替代品。二是中国的核心技术依附于美国,出现“卡脖子”现象,创新遇到了瓶颈,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因此仍要靠开放条件下的独立自主的创新,解决当前技术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封锁。[4]目前,国内经济格局的变化已经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状态,但是发展后劲不够理想,需要科技创新这一驱动的加持。三是受能源革命冲击,我国需掌握新的技术代替传统能源,提升我国竞争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前,我们面临着智能革命和能源革命,美国对页岩气的开采冲击了全球能源价格。当前,经济增长需要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脱钩,实现发展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和生产力的大幅提高。所以,创新发展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中国的发展要求,这是创新发展在国际新形势下的新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是经济的全面发展,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理论带来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驱动力,这是由我国现实发展的国情决定的。

(二)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平衡力

协调发展是立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之上的理性抉择,是在深入考量了区域、创新、生态等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后提出的。在开放政策落地之初,为了迅速刺激经济发展,选择了非均衡发展模式,希望以部分带动全部这样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弯道超车,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要求覆盖面惠及全国各个地区,包括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统筹海洋与陆地以及绿色生态等各个方面。而在新发展阶段,受现实条件约束,我国存在着区域不协调的现状。中国南北差距、东西差距不断扩大,针对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国土的使用和布局做了新的规划,针对西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发展做了具体的设计,形成了国内更为合理的经济布局,同时依然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全国形成具有拉动发展内需和较大潜力的城市群,例如在长江经济带地区构建长江中游地区鄂、湘、皖、赣为主的城市群;在长三角形成以上海、浙江、福建等为主的城市群;在珠三角形成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新型都市群,此外还与香港、澳门等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北方形成了雄安新区、“京津冀”一体化等现代化城市群。通过构建城市群,使当前中国的区域空间呈现纵横合理布局,目的也在于通过城市群形成区域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观点

新发展理念是深刻总结过去发展成果及经验教训、立足“十三五”时期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解决当下发展难题以及着眼“十四五”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关长远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追求目标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由于国家发展的各阶段资源条件、发展目标和任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经济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目前,国内经济、资源、环境的变化是非常突出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形成了城市发展的人口红利,但这种人口红利不是长期的红利,我国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造成了对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而从资源要素来看,随着资源消耗越来越大,我国资源约束趋紧,使得资源和要素驱动型经济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同时,在工业化早期,重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限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我国需转变发展方式,从追求规模的扩张到依靠创新的驱动力,从片面追求经济速度增长,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包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向往,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等等。因此,在新时期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控制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走生态经济的道路。

(二)发展路线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的新发展格局

当下的国际格局,有了从未有过的改变,我国也进入了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我们需要结合新的背景、条件,对发展理念及思路做调整。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证明,新发展理念是科学的、正确的,能适应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质量层面的新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尽快构建基于国内循环基础之上的新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模式,这也是十九届五中全会之上形成的全新的发展思路。当前,我们应当充分释放国内的消费潜力,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各项体制机制,打通供给、消费、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使之适应国内、国际大循环发展的需要。

结语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同时,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猜你喜欢
理念经济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