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

2021-12-31 20:57赵亚静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赵亚静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明确要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首次被写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1]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课程思政由上海大学等高校率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区域教育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制定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目标设计以及建设核心等作出明确部署与要求,为各高校进一步深入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指出了明确的工作方向。

一、课程思政的多维诠释

梳理课程思政的内涵、指向、本质等相关研究是高校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亦是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靶向遵循。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

学术界各有侧重,尚未达成一致,大多从分析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特点等方面加以阐释。大体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政融入全课程。众多学者认同课程思政是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高校所有开设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是“‘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共同构建全课程的育人格局”[4],以“‘思政课程’主渠道”为前提[5],“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6]于所有课程教学当中,“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7]。

二是新思政工作理念。就课程实施视阈而言,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也是“教书育人”的创新实践。课程思政之“课程”并非单指哪一门或者哪一类具体课程,是以“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为指向的一种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通过高校教师传授课程知识,引导学生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化:知识——内在德性——自己精神系统——素质或能力(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8]

三是有机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它的核心是将不同的学科不同专业类课程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建立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9],达致教书育人相统一、育人育才相统一[10],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健康成长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

一是密切联系且同中有异、互为补充。大多数学者强调二者方向和功能一致、内容和要求契合,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但二者在内容、特点和地位上各有侧重[11]。也有学者将二者的关系概括为“包含论”和“补充”的关系。[12]二是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理念的突破,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13]。三是两个体系(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此种观点将思政课程视为课程体系,而将课程思政视为教学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即为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14]四是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的关系。即课程思政属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属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相统一的。[15]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方法

学者们普遍认同多措并举合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实践施以融渗式、基因式渗透推动各门课程立体化育人。但切入点、着力点和具体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从总结工作模式入手,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突出价值引领的内涵架构,寓思政于隐性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应在内容、技术、关系、空间和时间等多维度上主动、科学、灵活地进行课程融合[16];从推进铸魂育人的供给侧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创新、增强文化认同、实现同频共振等方面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17]。另有学者强调从四个维度的一体化定位课程思政建设[18]。

虽然学界对课程思政的阐释见仁见智,观点各异,但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规定,是对教书与育人脱节、育人与育才疏离的匡正,是对教育育人本真的回归,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履。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困境

近年来学界及各高校对课程思政开展了相关理论研究,亦进行了深入实践探索,为后继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良好基础,尤其在教育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文件出台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指导并要求各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细。但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与课程思政育人初衷仍有一定距离,各专业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尚未真正实现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境。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没有得到真正重视

一些高校纷纷对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建设指标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专业建设指标以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等落实自身课程思政建设,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文件,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等等。但仍有部分高校领导对课程思政建设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永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缺乏有效激励约束、考核评价等制度,并没有形成各部门合力落实落细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存有脱节

现有研究呈以下特点:一是现有研究偏重实践总结的成果较多,深入研究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的学理性成果较少。二是学者们都能够关注现实问题,有关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思路方法的指导性研究较多,但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内嵌价值挖掘的较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独唱独舞、“贴标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三是宏观泛化研究较多,区分学校类型、培养目标、学生特点、课程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化研究,探索可推广可复制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较少,出现“课程”与“思政”相分离、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等等片面性重视。四是研究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的较多,美育、德育、思政元素自然而然融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中的研究较少。

(三)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德育人育才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缺乏

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思政实施主体存在误区,认为课程思政与己无关,是学校行政工作、学生工作、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部门和岗位人员的事情。部分教师误认为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中多讲思政课的内容,把专业课程上成思政课而产生厌烦,表现为为了“课程思政”而生硬添入思政内容。有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育德育才,没有意识到课程本身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没有意识到各门课程自身赋有育人功能,没有依据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对象等因素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遵循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育人规律,不能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耦合育人的科学理论指导教学,不能有意识将美育、德育诸要素涵容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之全过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尚未有系统化体系化的长效机制。一句话,课程思政本真之立德树人任务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之着力点

切实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育人育才真正实效,既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又要立足本校实际,综合分析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类型、教育教学规律、师资状况、学生特点等因素,运用适合的多种方法破解育人实践中的教书与育人分离、育人与育才脱节的问题。

(一)督促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细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教育评价机构要加强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督查高校课程思政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工作进展情况、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情况、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情况、课程思政实践成效情况等方面,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衡量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增强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履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相关领导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二)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合力

高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头并进齐抓共管,由教务部门牵头,带动其他各部门协同联动,各部门形成合力层层有序扎实推进落实院系课程思政建设。抓住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这一关键,教育培训引导教师们纠正种种对课程思政的错误认知,使各类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教师清楚课程思政并非增加教师们的负担,并非要增加活动增设课程,而是要挖掘出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及育人功能;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并非一时易举之事,是贯穿课程教学之始终的系统工程。采取通过教研立项、评先选优、师德培训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积极主动自觉思考教学改革创新,引导教师真怀理想、真爱职业、真心投入、真爱学生、真负职责、以真学识渴育真才,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

(三)夯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基础

高校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课程思政建设实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施以有效措施推动加强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系统理论指导课程思政实践。如清晰界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阐释美育、德育理论对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改革的内在支撑;从多学科、多领域深度挖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嵌价值;厘清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教育介体构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基本要素。进一步讨论教育者美的素养如何塑造,受教者的审美旨趣、意识、境界可以培养,教育环体之育人风格、风气、规范、实力如何营造等问题,各育人要素遵循何种规律如何运行于课程思政实践,以及教书育人、育人育才、怡情启真的课程思政功效如何践履、如何证成等等。以此夯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能够“同频”“合弦”“群舞”的理论基石。这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四)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长效机制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的有效路径实际上就是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之缘何有效、如何有效的问题。通过变革以往思政教育中专业学科思政元素维度缺失及思政教育外在于人的不理想状况,遵循“美的规律”增强教育主客体的自觉实践意识,构建以理念引领、文化铸魂、组织保障、制度支撑、课程载体、平台夯基的上下联动、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以美感、劳动等体验持续激发个体追求真善美一体的创造动能,将其内化升华为“情理交融”“德美相宜”“意象一体”“亦教亦乐”的课程思政建设生态,塑成具有广阔视野、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的时代新人。

总之,每门课程本身都蕴含着思政元素,每位教师都承担有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建设是长期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高校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点应在于:从外部督查敦促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高校内部加强组织管理、夯实基础、构建机制等,多措并举解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独唱独舞、“贴标签”的问题,回归学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真。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