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马立国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蒙古国地处蒙古高原,与中国东、南、西三面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4700多公里。中蒙关系源远流长,虽然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有些曲折,但始终保持着睦邻友好关系。1949年10月16日中蒙建交,蒙古国也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2014年中蒙关系进一步向前推进,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1]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蒙古国积极响应,双方领导人频频会晤,在其建设过程中,中国与蒙古国在科教文化方面的联系愈加频繁,交流活动也日益广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蒙两国科教文化关系持续向好发展,但受历史文化背景、信息化水平和其他国际因素等多方面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基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的角度去分析,对中蒙两国科教文化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中蒙两国人民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做出新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2]西方国际合作理论中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以及建构主义,这三大主流学派都从单一理性国家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区别于西方国际合作理论,在国际合作的出发点、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对象与合作形式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特点。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强调,国家主体应该从本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把“全人类解放”作为目标,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石,同世界各国进行全方位、全面化的合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以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为源头,认识到整个世界都连接成一个大的有机整体,国际合作现象随处可见。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不能与世隔绝,彼此应相互合作。要实现全人类解放这个伟大的奋斗目标,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国际合作,要突破西方国际合作理论中单一的国家概念进行国际联合,不能仅关注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而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双赢、多赢。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认为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也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恩格斯在1882年2月7日给卡尔·考茨基的信中指出:“民族独立是一切国际合作的基础。”[4]国际合作的前提必须是民族独立,民族独立的目的是民族的解放和繁荣发展,只有民族独立下的无产阶级个体,才有能力发展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帮助全世界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民族平等则要求各民族在国际合作中能够相互尊重、平等交往,这与西方国际“霸权主义”理论截然不同,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的重中之重。
中国领导人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的中国化成果。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和第二代国家领导核心,在传统的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际合作理论。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之下,他们认为应该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独立自主、追求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习近平的国际合作观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中国化的又一伟大实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治理,就要以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心态在国际合作中发挥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涵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拿出解决各种全球性难题的方案,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习近平总书记观察到全球命运休戚相关,人类社会共同合作发展的大趋势及各国之间日益紧密的交流和联系,创造性地开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国际合作新视野,强调在国际舞台上要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搞零和博弈、赢者通吃。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国际合作。”[6]“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中国化在实践层面的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按照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把周边国家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成为一条造福中蒙两国人民、促进中蒙两国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与蒙古国在科学教育、民间艺术和医疗卫生等科教文化方面的关系持续升温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与蒙古国有着传统的民族文化联系,在科学技术、语言文字和教育方面都有着较为显著的体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蒙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始终秉持着平等的原则,不断朝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纵深发展。
2000年至2012年间,中蒙双方签署了《中国无偿援助蒙古国留学生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2005-2010年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关于组织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赴蒙古国任教的协议书》等文件,还包括中蒙联合举办的“蒙古文化周”和“中国文化周”活动、蒙古国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等等。这一阶段,中蒙在科教领域的合作交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蒙两国展开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教交流,合作程度日益深化、合作方式更加多样化。中蒙两国科教领域的学术活动逐渐增多,蒙古国派遣到中国的留学生数量激增,中国政府为其设立奖学金,帮助其完成学业。中蒙两国还举办了“文化周”、建交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蒙友好交流知识竞赛和蒙古国学生汉语言文化系列比赛等交流活动。“2017年,中蒙双方签署了《中蒙关于在蒙古国建立科技园区和创新基础设施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蒙关于互派青年科学家的谅解备忘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2018-2021年教育交流与合作执行计划》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和具体实施推动了两国科学教育的进步。“2019年秋,天津工业大学全额资助部分蒙古国留学生在天津进行4年本科学历教育及1年学前汉语培训。”[7]2020年9月天津外国语大学开设新蒙古语专业,正式成立中蒙研究中心,中蒙科教领域的合作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蒙科教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加了两国人民在科教事业上互帮互助的机会,为中蒙人民增加了更多了解彼此的渠道,拉近了两国民众的心理距离,推动着中蒙两国民间关系的友好发展,为促进两国的进一步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均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这是民众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是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与科技教育不同,它离不开情感的表达。中蒙两国通过民间艺术的交流,能够加深两国人民群众的感情,实现中蒙民心相通,促进中蒙民间关系的升温。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中蒙两国已有多次民间艺术交流。2001年至2012年间,蒙古国儿童音乐舞团和铁路歌舞团分别在北京和内蒙古等地区演出,中国江苏省举办了由中蒙政府开展的名为“天堂蒙古”的主题摄影展,中国北京举办了以蒙古为主题的美术展且进行了民族表演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人民在民间艺术领域的交流,但这个时期两国民间艺术交流活动的形式、内容较为单一,涉及范围较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蒙民间艺术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形式愈加丰富,一些小型的民间艺术团体也逐步走出国门,加入中蒙合作交流当中。2015年“同行草原·丝绸之路·联合合作发展走廊”主题博览会在呼和浩特举办,2018年在北京召开中蒙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蒙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第一次纪要》。“2020年疫情期间,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参与了蒙古国音乐舞蹈大学举办的‘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环球线上音乐节’,相继开展了网络绘画比赛、‘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宣传、中国抗疫知识介绍等‘云端’文化活动。”[8]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过程中,中蒙民间艺术交流创建出了新形式、搭建了新桥梁,两国交流合作高质量发展,中蒙两国人民的关系也朝着更加亲切友好的方向发展。
医疗卫生关系人民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中蒙双方在医疗卫生领域也非常重视,并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交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由于中蒙两国对于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的认定标准的不同,在外科手术、蒙医蒙药等方面的合作并没有得到较为全面的开展”[9]。“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蒙古国在医疗卫生领域互相提供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中蒙两国加强了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国来华就医的患者多达3万余人,同时中国也多次派出专业的医疗团队为蒙古国的基层牧民进行义诊,为其免费送医、送药、送健康。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蒙古国人民对中国医生以及中国医院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信赖,而且最主要的是拉近中蒙人民之间的关系。2020年5月6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应约同蒙古国外长朝格特巴特尔通电话,王毅部长提到,“中方愿同蒙方一道,积极推进国际抗疫合作,争取早日彻底战胜疫情”。朝格特巴特尔也说到,“蒙方愿同中方深化协调合作,早日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与挑战”[10]。在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中国为蒙古国提供抗疫物资以及防疫经验,中蒙两国的医疗卫生部门通力合作,携手共同抗疫,由此保证了两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2021年2月9日,驻蒙古国大使柴文睿会见蒙古国新任卫生部部长恩赫包勒德,就两国抗疫合作交换意见,中方明确表达了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中国疫苗作为世界公共产品、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庄严承诺,宣布优先向蒙无偿援助疫苗。”[11]
蒙古国传统的蒙中医技艺,也为中国中医传统技术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借鉴与帮助,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借助其地缘优势,多次向蒙古国出口药材并进行多次的无偿义诊活动,与蒙古国的卫生领域交流频繁,加强了与蒙古国在蒙医药领域的合作。中蒙两国在医疗的学术交流、医疗人员的派遣、重大疾病的防治以及药物研究等多个医疗卫生领域,建立起了长效的沟通、合作机制,构建起两国在蒙医药诊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科研技术、科技成果、医疗学术方面的交流合作新平台。
中蒙两国人民在旅游文化开发,连接两国的铁路、公路、机场建设技术,环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防治荒漠化和沙尘暴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也愈加密切。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蒙古国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研究各方共同融资及技术,参与蒙古国境内新的铁路线建设项目和乌兰巴托铁路现代化改造问题。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深化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提到,双方今后将在巩固治理荒漠化、应对气候变化、抗击自然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2021年4月7日,李克强总理应约同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通电话,他指出,“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中方愿同蒙方在环境保护、防沙治沙等方面携手合作,应对挑战”[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13]“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基于这个开放的世界,通过加强与蒙古国全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掘其发展潜力和优势,彼此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蒙双方开展了领域较为广泛、内容较为全面、形式较为多样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提升了两国人民间的深厚友谊,而且为两国之后新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问题与挑战,比如沿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弱、发展水平总体滞后,这使得在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实施难度较大。同时沿线国家数量众多,宗教、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国家安全与稳定。还有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国家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他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改变整个世界的战略安排,因此极力遏制中国的发展。在这些问题与挑战之下,中蒙科教文化关系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民间层面中存在的猜疑、恐惧等因素也会显现出来。
从国家层面来讲,蒙古国地处中俄两个大国之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蒙合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各方面合作日益频繁,其独一无二的地缘环境备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重视。蒙古国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包括铜、钼、金、铁、煤等近百种,另外石油资源储量较大且品质较高,大部分矿产资源储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使得少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蒙古国与中国的合作会加速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崛起,便开始对蒙古国民众散播“中国威胁论”。由此导致蒙古国国内一些组织和个人开始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有所担心,从而影响中蒙两国科教文化关系的发展。
从政府角度来讲,中蒙科教文化的交流合作大多是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以行政手段为主导, 自上而下进行有效整合、配置相关科教文化资源,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 行政力量并非万能, 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政府工作人员等非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举办交流活动的专业性上与专业人员存在一定差距,可能导致交流合作效率低下。政府主导的科教文化交流合作很可能流于表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却不能让两国人民切实享受到科教文化交流合作带来的红利。
从媒体信息和交流平台角度来讲,中蒙之间存在媒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国国内媒体没有对蒙古国进行全面完整的报道,绝大多数对蒙古国的报道也只是对高层会晤或者个别事件的描述,而不进行系统的分析,普通大众接收到关于蒙古国的消息较少,且对所接触到的有关信息缺乏准确的判断,使很多国内民众对蒙古国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特别是随着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部分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捏造不利于中蒙民间关系发展的言论,给中蒙两国交往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受到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两国教育发展不对等以及教育体制存在差异的影响,中蒙两国搭建的科教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还不完善,软件、硬件配套设施相对落后,交流开放性不足,合作面较窄,交流合作局限于表面、层次不深,已经建设好的科教文化交流平台在对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蒙合作是一种平等开放性和包容性合作,中蒙民间的合作是在一个大的国际合作框架下进行的,因此要求同存异,把握好“共商、共享、共建”的合作原则。中蒙两国之间要增强政治互信,推进中蒙领导人之间互访的常态化,认真落实好两国政府达成的合作文件和协议,两国要建立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问题协商机制。在政府的带动和合作机制的保障下,中蒙人民依据本国的国情,能够在具体的合作事宜上有效合作、友好合作,加深彼此的交流与了解。
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中蒙两国要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制定并遵守规则, 维护交流合作秩序, 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大力削减可有可无的部门,裁并职能交叉或相近的单位,放权给具体的交流合作机构。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蒙两国政府要为科教文化交流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解决其机构偏大、职能偏多、干预偏宽、审批程序繁多等问题。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引导其实现机制创新,突破固有的意识枷锁,提升其自由度,让中蒙科教文化交流合作更加自由灵活地进行。
落实好“民心相通”相关政策,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民族历史文化的相互了解,消除彼此间的疑虑,增强科教文化互信。“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蒙合作是一种多维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14]中蒙科教文化交流必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互联互通、融会贯通。国之交往在于人民相亲,“一带一路”倡议具体实施内容中压轴的就是“民心相通”,要认识到民心相通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要消除中蒙人民间对彼此的历史刻板印象,拉近彼此的距离,加深两国科教文化交流合作。
加强媒体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建设和管理。要利用现代先进媒体技术和舆论宣传方式来对中蒙两国科教文化交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建立相关的网络监管机构,加大网络造谣处罚力度。官方媒体应该全方位、多方面地向普通民众展示两国风貌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与愿景,让两国人民消除误会,夯实民众基础。同时,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交流合作平台并加强管理,为中蒙两国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中蒙科教文化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