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娜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汉文教材编辑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推进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世界出版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服务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我们应坚持抓机遇、迎挑战、强优势、补短板,持续提升创新力、传播力和竞争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都要求我国要对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深入推进,确保出版文化产业能够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最终建设起一个出版强国。其必然要求包括出版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精品出版的逐步强化和内容品质及经营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
费孝通先生就曾说到,全球各族人民迫切需要能够对客观事实进行真正反映的社会科学知识,呼吁广大人类学者将研究对象定位于人类社会文化,并创建一门服务于人民的人类学。本文拟以发展人类学为理论视角,对我国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编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作为应用人类学的一个主干分支,发展人类学主要以人类学的角度及方法,通过田野考察对各场景当中的文化和发展的互相关联进行确认、判断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性知识与经验进行获取,最后将可供决策咨询、参考的数据信息、建议等提供给发展地。[1]
美国康奈尔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在秘鲁开展了维可斯计划。在这项计划中,人类学家采取了一种积极参与和介入的态度。后来的学者普遍将这一带有价值介入的应用人类学实践称为“发展人类学”,这项计划也成为发展人类学早期的经典案例之一。[2]
发展人类学研究有三个流派:一是福柯式的“发展”话语解构研究。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埃斯柯巴(A.Escobar)和福格森(J.Ferguson)等人。二是“民本主义(populism)”的发展研究。罗伯特·钱伯斯(L.Chambers)和斯科特(Scott)是这一流派较具代表性的人物。三是交互的多种发展话语研究。这一流派具有发展改良主义的特征,其受到福柯话语解构思想和民本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龙(Long,N.)和拉图尔(Lartour,B.)等人。
中国的发展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费孝通先生在接受美国应用人类学学会授奖时发表了题为“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讲演,这一著名的讲演被誉为“一篇建设中国特色的发展人类学的宣言”。[1]
法国社会学派经济学领军人物——弗朗索瓦·佩鲁(Frmlcois Perroux)曾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撰写了《新发展观》一书。该书主要对过去各种传统发展观的优势及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进行有效指引的新型发展观,即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观”,该发展观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价值为尺度,这是基于批判传统发展观而提出的。
为了将自己的发展观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的发展观区分开,佩鲁以“新发展观”来命名自己所提出的发展观。新古典主义发展观属于机械论发展观,这是一种对社会创造性及人的自主性进行了忽略的落后观点。相比之下,佩鲁所提出的新发展观则认为整体、内生及综合应当是发展的主要特征,其中,对人类整体的各个方面予以全方位考虑,对各方面的不一致性予以承认并兼顾即为“整体”的内涵;综合各个方面与各项因素,从而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紧密相存的结构即为“综合”的内涵;而重视并合理开发和利用一个国家内部力量与资源即为“内生”的具体内涵。[3]
传统发展观过于强调物而忽视了人的重要地位。对活动者及其活动进行了忽视乃至排除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唯经济增长型发展观。佩鲁批评过分注重市场而忽视人的行为。
佩鲁的“新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指出发展与作为主体及行为者的人之间密切相关。“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目的、中心及根本动力所在,这也标志着发展观开始转向主体中心论。
佩鲁认为经济对文化有很强的依赖性,文化价值是经济现象与经济制度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思想深处的规范,同时还作为一整套价值而存在,这是各团体之间进行交流的基础。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文化这一变量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不过,佩鲁在论述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上对文化的作用是进行了夸大的。
佩鲁认为在对经济侵略进行抵制方面,文化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予以重视、保护及发掘。不过,佩鲁对文化的多元性与异质性给予了过多关注,对文化之间的统一性及融合性却忽略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不过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不少都是国际社会所共同面临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对我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外发展理论成果进行了参考,进而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必须要树立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该理念落实到位,如此方能确保“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新发展理念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协调,要想实现永续发展并体现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那么就需要坚持绿色理念,而一个国家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坚持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要坚持共享理念。上述五个发展理念要素之间互相贯通、互相促进,其目标是统一的,同时进一步地细化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在促进发展动力的持续增强,让发展优势更加突出,让发展难题得以有效破解等方面发挥了更好的指导性作用,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及可实施性。新发展理念对实现质量与效率更高、更为公平、可持续发展更强的路径进行了深刻揭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在其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同时从理论层面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依据与行动指南。
我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该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充分体现和科学概括,同时还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得以进一步丰富及发展,具备战略性、引领性、纲领性的作用与特征,对“十三五”规划期间甚至更长时期里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再到发展着力点都进行了明确说明。[4]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对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的指挥棒与红绿灯这一重要作用进行了强调。要求全党在思想与行动当中充分融入新发展理念,使其能够进行统一,积极促进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及其水平的不断提升,尽快调整与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不符合的落后认识,坚决纠正和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不符合的行为,彻底摒弃和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不符合的做法。出版文化单位在我国宣传思想工作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要求其对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予以服从,以新发展理念对出版文化建设及编辑队伍建设进行统领。
出版文化单位在对新发展理念进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编辑为中心”,时刻牢记社会效益为先,加快建立一个日臻完善的青年编辑培养机制,在各环节中融入新发展理念的五大要素,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使其能够互相交融、互相贯通,最终共同提升,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青年编辑的能力,在确保其收入的基础上实现事业上的发展,让其心灵能够有归宿,充分体现出其价值。
2017年中国编辑学会强调,当前我国需要加快脚步促进编辑队伍素养的有效提升[5]。出版文化单位应当对本行业、区域内及本单位实际进行充分考虑,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基本制度为依托,对新发展理念进行认真学习并落实到位。出版文化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积极树立起“以编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关心和深入研究编辑队伍,发挥编辑队伍的作用。出版文化单位的党组织与工会可对其组织优势进行充分利用,积极主动地关心编辑人员,将更为具体、人性化、周到细致的服务提供给编辑人员,帮助其缓解自身压力,达到愉悦身心,使其对单位的满意度及归属感有效提升,继而让单位凝聚力得以有效增强,这也有助于激发编辑人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出版文化单位一定要深刻认识文化产品的特殊性,高度重视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比如在图书出版方面,出版文化单位就要严格遵循《出版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图书生产的所有环节要紧紧围绕《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进行;要在选题策划上多下功夫,在选题论证、三审三校一读、印前检查和出书后的评审上多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按照规章流程办事,严禁开后门,将相关制度切切实实落实到位;同时,也要将编辑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做到位,以高标准、真落实、严要求来规范出版编辑人员,从编校工作、审读报告的填写等基础工作开始,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悉心关怀,严把图书质量关,力争将更多的精品力作呈现在大众面前。
1.编辑规划方面
在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文化产品结构等方面,出版文化单位务必要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考量,在深思熟虑之后再明确安排编辑工作进度计划、编辑数量配置、编辑职务结构调整等;有效整合已有的涉及编辑的制度、资源和机构等,让编辑人员对自我工作的内容、上升的空间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编辑人员做好职业规划,积极而踏实地工作,精益求精,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2.编辑培训方面
出版文化单位要增强培训的个性化、差异化和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编辑培训普遍存在的单一化、临时化和碎片化问题。个性化的要求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要结合编辑的实际情况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单独的培训。差异化的要求是按照入职时间、资历等来划分出不同的编辑人群,然后分别为他们搭配不同的培训方案,比如对于新入职编辑的培训内容要侧重于单位的规章制度、岗位的基本要求、编校知识等,这些内容都是一些基本知识,与本单位、本部门以及本岗位密切相关,尤其要注重逻辑学、语法学等知识的系统培训;而那些工作了几年的青年编辑,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侧重于编校能力提升、新媒体技术、行业发展等方面,目的就是使他们现有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系统化的要求是培训方案需由浅入深,囊括编辑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通过培训使编辑从新入职转变到优秀,甚至成为编辑名家。
3.编辑教育方面
“编辑工作是一种政治性强的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6]因此,要把提高编辑的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在政治上对编辑严格要求,务必要确保编辑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此外,还要培养编辑的工匠精神,以出精品为目标。出版文化单位要加强编辑的政治素质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一是要重视和加强编辑人员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党纪,注重党员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在编辑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编辑人员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7]二是要发挥资深编辑对青年编辑的“传帮带”作用,带动青年编辑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激发青年编辑的积极性,鼓励青年编辑以叶圣陶等老一辈资深编辑为榜样,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4.编辑管理方面
为使执行力度能够得到加强,确保编辑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出版文化单位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目标考核制度、晋升管理制度、薪酬激励制度等等。出版文化单位对于编辑的管理应侧重于能够增加出版效益、能够促进编辑全面成长、能够促进单位长远发展等方面,这才是出版文化单位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的正确选择。编辑的全面成长对出版文化单位的发展壮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出版文化单位应鼓励和支持所有利于编辑成长的激励做法,反对所有不利于编辑成长的做法。比如有些出版单位采取评选年度最佳编校奖、最佳选题奖、最佳设计奖等,或者适当奖励获得出版行业各类奖项者等一系列激励编辑成长的措施,这些都是深受编辑人员喜欢的有效做法,实际的激励效果也很不错。
5.编辑服务方面
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一定要在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多关心、多帮助编辑人员,要将党团工会组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方式方法的进一步创新来解决编辑人员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制定有关编辑人员的各种制度时,能广泛征求、听取编辑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大力维护编辑人员的切身利益,使编辑人员的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为编辑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搭建针对编辑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锻炼以及学习心得交流平台,组织编辑人员广泛参与行业会议、技能竞赛等交流和学习活动;组织各项文体活动,关爱编辑人员的身心健康,充分展现组织的温暖。
培养出版编辑人才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编辑为中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编辑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工作格局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出版编辑人才培养推向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