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

2021-12-31 20:34张云霞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团结合作抗联东北

贾 璐,张云霞

(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东北抗联精神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东北人民创造和发展的伟大抗战精神,它与长征精神、铁人精神和抗震精神等其他红色文化精神一样,既是我国人民勤劳实践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璀璨明珠。昔日那段艰苦的历史已经远去,但东北抗联精神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今天,我们既要深切缅怀、永远铭记抗联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又要从抗联精神中汲取滋养。[1]继承和弘扬抗联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价值。

一、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教学载体,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核。“柳条湖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当局美其名曰“镇静救国”,实则采取不抵抗政策,任由日本侵略者在东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肆意烧杀抢掠。在此危难时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坚决不做亡国奴,誓死捍卫国家领土。

如今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爱国的,但也存在一部分爱国观念淡薄的人,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宠溺长大,自私自利,不懂为别人考虑;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没有责任感,不懂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东北抗联精神包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教学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高校可以举办东北抗联影像展,让抗联历史进校园,组织学生参与抗联影像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使学生深入了解抗联历史与抗联精神,切实感受抗联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年代英雄先辈的国家意识,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通过开展关于东北抗联的主题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清楚抗联内涵,讲明白抗联历史地位,也要激励学生学习抗联的爱国主义精神,体认革命先烈为国家、为民族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与炙热情感;或者与绥芬河和平纪念馆、穆棱抗联密营遗址、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东宁日军要塞等重要红色基地合作,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使师生在参观抗战遗址、遗迹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为国家服务与奉献中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二、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意识

艰苦奋斗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灵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同志曾把东北抗联14年艰苦斗争称之为中国革命史上三件最艰苦的事件之一。[2]东北抗战环境极其艰苦,斗争异常残酷。抗联战士战胜困难,经受住了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在艰难险阻中凭借自己的艰苦奋斗精神,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

尽管历史时代与以往不同,如今我们身处新时代小康社会,但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品质不能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物质条件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同时也滋生了奢靡之风。不少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产生拜金主义思想,追求个人享乐,不愿付出只想回报,或者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某地大学生李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慕虚荣,不懂得自律上进,为了消费自己家庭并不能承受的奢侈品,深陷校园贷,甚至偷盗家中养母的钱,最终不但给家庭带来许多无力偿还的债务,而且被告上法庭判以盗窃罪,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基于艰苦奋斗教育的迫切性,高校应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高校要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近现代史纲要,通过看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抗联知识,增强史纲课程的深度,还要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比如在马原理课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章节教学中,融入东北抗联艰苦奋斗精神形成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接受东北抗联精神系统化教育,深刻认识抗联历史,了解抗联的艰辛,初步形成艰苦奋斗的意识;开展有关抗联精神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通过采访抗联老战士或者抗联后人,深入了解抗联事迹,强化对艰苦奋斗的理解;举办抗联读书活动,重温抗联历史,开展抗联纪念活动,重吃抗联饭,重走抗联路,体验东北抗联的艰苦生活,从而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把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宣传抗联故事,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使抗联精神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自觉抵制腐朽的东西,克服懒惰的心理,养成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接班人和实践者。

三、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教学案例,培养大学生并肩作战的团结合作观念

团结合作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支柱。东北抗日联军十分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鱼水关系,与国际反法斯西国家有效结成同盟关系,不断成为一支紧密团结、组织完善的英勇军队。

习近平指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由此可见,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话题,更是当代青年人的必修课。当代大学生总体来说都具备团结合作精神,这一点通过他们在一些活动中拿到的成果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近年来的一些校园事件,比如“个人奋斗”等怪现象,也暴露出一些同学没有团队观念、集体意识薄弱。东北抗联精神包含的团结合作精神,能给大学生带来非常珍贵的启发,高校应积极传承抗联精神,着力于大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独特的抗联资源和学术优势,对于抗联课题的学术研究,不要仅仅局限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部,而是就整个学校对抗联精神研究方向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自由组成科研团队。如此,不但可以学习东北抗联团结合作的方式方法,而且还能做到跨学科跨专业团结协作。再比如马克思学院教师在做有关抗联精神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引导一部分在校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投入到团队中互为补益,既培养学生合作素质,又创新科研成果,实现科研创新协同育人。弘扬东北抗联的团结合作精神,以文化人,让团队观念深入人心,强化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素养。

四、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教学指引,培养大学生突破自我的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体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时,东北抗联面对的是于己强大数百倍的日军,他们受过专门的训练、军事素质高、武器也精良。而东北抗联绝大多数都是地方兵与老百姓,武器装备差、军事素养低。尽管实力基础相当薄弱,但东北抗联创新出一套非常适用的战略战术,发展成为一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骁勇军队。

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众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必要内容。但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创新精神,比如,世界公认的科学界最高奖项诺贝尔奖在中国获奖人数仅占0.3%左右,而美英德等西方国家获奖人数位居前列,将近占99.6%,说明中国教育缺乏对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3]当前将东北抗联精神运用到大学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具备深厚的创新能力,不仅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极为重要。东北抗联在与敌人斗争的十多年时间里,面对敌我悬殊的巨大差距,凭借着创新精神,多次给敌人迎头痛击。因此抗联精神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要求。高校可将抗联精神与创新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挖掘与运用抗联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来丰富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抗联诗词朗诵、抗联书画比赛、抗联情景剧演出等,指引大学生从实践中生动地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从而突破自我,能够更好地选择和整合知识,为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打下坚实基础;或者将抗联精神与网络媒体创新教育相结合,以网络媒体为桥梁,在学校创新创业网络栏目宣传和普及东北抗联的创新事迹,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方向指引,发挥东北抗联历史对创新精神的舆论价值,让大学生真正经历东北抗联创新精神的熏陶,使创新精神深入生心,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

猜你喜欢
团结合作抗联东北
东北铁锅炖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Make ’Em Laugh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高中教师职业道德方向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提升英语后进生初中英语教学成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