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桂春
(1.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辽宁省肿瘤医院 辽宁沈阳110000;2.大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态势[1]。癌症患者不断增加,对肿瘤科护士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护士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加重了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压力。不仅如此,肿瘤科护士还担任着高级护理实践者、护理教育者、临床顾问、系统支持者和协调者、护理服务创新者等多种类型角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考验,如肿瘤科室高风险的工作环境、特殊的患者类型等,还要面对竞聘、晋升、家庭、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肿瘤科护士便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目前,降低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已成为护理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干预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简称倦怠,是由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1974年首次提出来的,随后Maslach等对此概念有了新的定义:指个体长期遭受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以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为表现形式的反应[3]。情感耗竭指身心极度疲惫,对工作失去热情。人格解体是指在工作中不认真,态度冷漠,对待服务对象和周围环境不在意,没有自己的工作计划,有离职意愿等。个人成就感低指的是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低下,认为所做的工作毫无意义、枯燥乏味,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
2.1 国内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我国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起始于2000年,第1篇护士职业倦怠相关的文献由金璇[4]发表。此后相关研究逐渐开展,大部分护士职业倦怠研究是现状调查、分析与职业倦怠相关的危险因素;干预研究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主要的干预方式是通过培训、教育等,从个体和组织2个方面干预,包括正念减压法、正念冥想训练、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个性化护理管理激励机制[5]。尽管有干预措施,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依旧偏高,尤其肿瘤科护士发生率更加突出。据塔梅梅等[6]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高达65%;滕艳华等[7]调查研究发现,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高达65.5%,其中,轻度职业倦怠占25.83%、中度职业倦怠占38.83%、重度职业倦怠占0.84%,高于塔梅梅等[6]的调查结果。近年来,关于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研究主要分析与组织信任、创新行为、职业紧张、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等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7-9]。杨娜[8]调查发现,肿瘤科护士的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江海涛等[9]研究结果显示,肿瘤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均处于中等水平,有较高的离职倾向,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有正相关关系。
2.2 国外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国外对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有30年的历史,相对较成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有研究应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调查表(MBI)调查南非818名注册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发现,33.5%、31.9%和34.6%的注册护士分别表现出低度、中度、高度的情感疲惫;据Dos等[10]研究发现,急诊科护士早期倦怠综合征达68.1%,烦躁、抑郁症状达45.8% ;据Qiao等[11]调查发现,2019年国外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程度处于中高水平,48.7%、45.4%和65.1%的肿瘤科护士报告了高水平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从现有的现状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国外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偏高,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高于其他护士群体。
3.1 肿瘤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状况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应加强护理人员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12]。护士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配合医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治疗手段,还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令患者满意的服务。这就导致护士的岗位职责在不断拓展且日益丰富,医院对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为了提升护士的综合水平,使其能迅速适应高强度的临床护理工作,提高其工作绩效,保证临床工作的质量,要求护士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其他多学科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更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给肿瘤科护士带来了巨大的职业压力。
3.2 个人因素
3.2.1 人格特点 人格特征是一个重要原因。如A型性格、神经质、固执、自卑、低自尊等会造成职业倦怠。
3.2.2 学历因素 据研究显示,本科毕业新护士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大专毕业新护士。收入越高成就感越高,职业倦怠越不易发生[13]。有研究指出,低学历护士容易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在职场竞争中常处于劣势地位,使其对自身的评价较低,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更高。
3.2.3 年龄及工龄 工作年限及年龄对护士职业倦怠有着重要影响。据研究发现,不同的年龄阶段、工龄对职业的成就感也均不相同,21~25岁和40岁以上的护士职业成就感最高,工龄在1年以下的护士职业成就感最低[14]。工龄在1年以下的护士可能由于专业知识尚不牢固、经验缺乏、操作技术不够娴熟,需要进行长期培训和锻炼,因此压力会更大;40岁以上的护士可能是因为工作已经步入正轨、阅历丰富、对周围环境熟悉与同事相处和睦,因此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已经完全融入工作中,职业成就感高。
3.3 工作因素
3.3.1 夜班 据调查显示,肿瘤外科护士中过去一年排班夜班多者比白夜班差不多者职业倦怠更高[15]。护士经常值夜班,会打乱生活节奏,影响其睡眠质量,精神低下;同时,由于肿瘤患者病情复杂、病情较重,夜班护士需要担任更大的风险,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护士的精神高度紧张,长期会严重损害身体和心理健康。
3.3.2 人事因素 塔梅梅等[6]研究指出,合同制护士发生职业倦怠风险比正式编制护士高,合同制护士没有更多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条件,一般不会仔细思考自己的护理职业规划,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价值认可度不高,甚至有离职倾向。
3.3.3 工作环境 肿瘤科室收治对象大多是中晚期患者,他们需要长期的治疗措施,患者的负性情绪潜移默化地给护士带来了心理压力,加上肿瘤专科护理问题琐碎、复杂、困难,需要护士不断学习来处理各种问题,还要应对医院的各种考试,准备各种专项或检查;护理人员缺乏,延长了护士的工作时间,护士的工作量大,压力也相应增大;因此,职业倦怠感日渐增强。
3.4 社会因素 社会地位低下,社会支持欠缺。国内护士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大部分人认为医生治病救人才是最重要的,对护士的理解不够,间接导致护士的个人成就感低下,自我价值感得不到体现[16]。国家不断优化护理服务质量,但护理人员的待遇没有得到提高,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大大打击了护士的信心和工作热情,积极性下降,使职业倦怠发生率增高[17]。
4.1 自我调适 护士应该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与后果,通过个体干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加自我成就感,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保证护士心理健康的关键。在生活中,要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可以进行体育运动、参与户外活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精神放松从而减轻压力;在工作中,要学会积极适应工作的复杂性,多与同事交流沟通,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减压[18]。目前,个体层面的干预策略得到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对预防职业倦怠有显著效果,引导护士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加强人格锻炼,提高应对外界压力的能力,对减轻护士职业倦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
4.2 组织层面
4.2.1 改善工作环境 有研究显示,工作环境与职业倦怠有显著相关性。医院要合理分配护士的工作量和人数比,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减少由超负荷工作模式带来的压力,给护士充足的休息时间[20]。科室管理人员应该对不同水平的护士进行个性化管理,如学历、工龄、职称方面,让护士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才能,体现自我价值。护士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分内之事。
4.2.2 加强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医院管理者必须对职业倦怠给护士带来的危害有充分的认知,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给护士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有研究显示,良好护理组织氛围的形成能有效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李淑兰等[21]研究发现,柔性管理方法有助于改善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倦怠。加强沟通,护士遇到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并解决,给护士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还应对护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提高其抗压能力。
4.2.3 争取社会支持 医院管理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保障护士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的形式,让人们知道护士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增加对护士的理解和尊重。有研究表明,护士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性,有社会支持的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更低。另外,家庭成员、亲戚和朋友的支持在缓解护士职业压力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4.3 心理干预 国外研究发现,积极的心理干预对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水平有重要的作用。Wang等[22]研究发现,积极的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职业倦怠发生率。有调查表明,心理资本和人格特质对护理人员工作倦怠也具有重要作用。国内也经过研究得出,心理因素对职业倦怠有影响。何梅等[23]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相关性,它能够预测职业倦怠,对职业倦怠具有重要作用;巴林特小组能够缓解护士的压力,从而减轻职业倦怠[24]。团体辅导是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能较好地缓解护士职业压力,并能帮助护士对工作压力进行正确认识,学会如何减压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较好地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其工作自信心,对护士的临床工作而言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5]。
国内关于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为探讨相关性、现状调查及分析影响因素,但调查对象多为肿瘤专科医院的所有临床护士,而肿瘤科科室的性质特点也可能会影响职业倦怠的发生,如肿瘤专科医院的内科、外科、急诊科、ICU、放化疗科等不同科室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未进行比较,这会影响护理管理者评估护士的心理状态,无法做到个性化干预。建议今后应该区分科室来进行大样本现状调查,比较肿瘤专科医院不同科室护士的职业倦怠现状,从而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法来缓解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倦怠。
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干预措施有待探究。国外对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自我调节及心理教育,经研究发现,其与职业倦怠之间的相关性很强。国内主要是通过调节外在的一些因素去进行干预,国外的护士职业倦怠干预方法是否适用于我国肿瘤科护士还需进一步探讨,建议今后加强肿瘤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教育,缓解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并深入研究心理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分析他们的相关性,进而从固有的心理因素去寻找解决方案,为改善我国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提供有力的对策,积极心理学方法有可能成为有效的措施,也是未来职业倦怠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