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南开大学 天津 300350)
【关键字】《共产党宣言》;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对于人的本质思想探究一直是哲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人的本质问题一直延续在其发展的脉络里。追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渊源,其在深刻剖析和扬弃前人对于精神层面的人和自然属性的人之基础上,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提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特性、人是处于社会发展中的人、人行为的动机是需要的驱动以及人的本质复归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把握人的本质思想生成的历史进程,对于指引中国发展之路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是在对前人思想精粹的继承发扬之上,逐步将自己的理论确立起来的。我们可以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到了解到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众多重要论断,这些论断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人的本质思想,包括“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等思想。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在马克思看来,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在它所属的种的范围内为维持生存而建造,而人却可以为了追求美的艺术,按照任何一种尺度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建造。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是他在建造事物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在追求美的建造中一直保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在资本主义阶段,应然地“自由自在的活动”被生产的枷锁束缚着,为了谋生或是维持生存,人们被迫参与劳动,被现实生活压榨得丧失自由自在活动的权利,变为劳动的附庸。马克思在《手稿》中只是初步探索了人的本质,在寻找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还没从现实的个人角度去解释人的本质,没有探寻“自由自觉的活动”的人所生活的空间对人的本质的深刻影响,仍未进阶到抽象的具体阶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一次重大进阶,这是他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通过社会实践塑造和表现自己,在改变自身中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绝不是与世隔绝的,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单独存在,而每个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现实存在的人。对人的把握不能仅仅从人的抽象的主体角度也不能从“类”的角度,必须从人的现实活动中去把握。同时,这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并不是简单社会关系的叠加,总体分为物质领域和思想领域两大方面。因此,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这些关系在不断变化,产生矛盾进而产生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又出现了新的需要,引发新的问题。如果说《提纲》揭示了人社会属性逻辑的衍生,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标志着人的本质这一方法论的详尽运用和合理制定。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3]在此论断中揭示了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规定性,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因。人之所以要存在于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中,就是为了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为人的社会属性打上了根本性的烙印。同时,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不仅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际的现存世界中,人的需要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依靠。人的需要就是人的生产的直接目的,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是生产劳动,因此,人有什么样的生产劳动,就会有什么样的需要,人的生产劳动状况影响并决定着人诸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激发了人的能动创造性。因此,马克思认识到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生产资料极大丰富时,才有可能消除异化劳动,每个人才能充分发挥自身全部的创造力推动社会历史进程。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人的本质思想是在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被不断证实的正确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不断深化,伴随新的著作的出现,人的本质思想在其中得到了体现和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人的本质思想就得以很好地诠释和证明,进而给追寻人的本质回归提供依据。
人的本质在于其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在《宣言》中最能体现人的主体能动性、人的意识活动创造性的是对社会历史趋势的预估。实践的目的是考察在结果未出现前,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存在是否正确。在无产阶级革命尚未胜利之时,《宣言》在指导思想上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也预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结果。在实践结果尚未能以现实存在出现以前,作为具有能动意识的人本身就能够将实践的结果观念的展现于人脑中。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结果的预估,在《宣言》中阐述到“他们将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4]这种有意识参与并按照自我意愿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把人真正地与动物之差区别开来。人的创造性意识体现在追求实践结果的过程中,以不断优化的方式在演进,在对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变化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方式推动实践发展。在《宣言》中对社会发展趋势和阶级革命的预判都是对此直接的印证。这是《宣言》对于人的本质思想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方面做出的最充分的证明。
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马克思关于劳动理想性的假设是他认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而劳动应该是人的第一需要。但在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本来积极的劳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种“自为”的状态而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即从一种积极自愿的人的本质活动转变为消极被迫的“自维”方式。在《手稿》中劳动的异化被提出来,它是指人的活动及其受影响下的结果不为人所控制,进而形成与人对立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这种异化现象的加深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愈演愈烈,在《宣言》中马克思论述到“工人变成了机器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5]人仅仅作为一种劳动工具,人的存在实体与本质发生了分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受到限制。这种异化现象根源于社会化大生产,要想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发展,就需要消除异化劳动的束缚。《宣言》将工人阶级在社会历史大背景下沦为机器的附庸,不能够自由自主地选择劳动的事实做出了强调,对于我们认识被束缚的人的本质问题提供了更深刻的角度。
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由于马克思在认识费尔巴哈所提出的“人的本质是感性……人的存在只归功于感性。”[6]这个问题上,抓住了其并没有把人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依然是论述抽象的人。因此,将人的社会属性单独提出是马克思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重要突破。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社会的制约。《宣言》中提到,“最初是个别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个别资产者作斗争。”[7]通过个人的联合实现斗争的胜利显示出社会关系在整个联合体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宣言》中对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最好佐证。人的本质是一定生产方式决定的,在人类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人的本质,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人的本质体现也是不同。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这种社会关系体现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通过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建立起来,工人阶级的本质通过被资本家雇佣劳动且反抗剥削表现出来。
《宣言》中论述现实的各个阶级时,明确指出了各阶级的现实性。“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则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8]历史背景作为人的生活过程、作为人的本质形成的时代场域,它是构成“现实的人”生活的基础。马克思在考察人的“现实性”方面所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人”,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制约的人,绝不是停留在某一固定状态下驻足不前。在此状态下,“现实的人”必然会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我们得出现实的阶级是不断演进的阶级。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按照《宣言》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预测,阶级也会发生变化,作为不同阶级构成的人,也在不断变化。当处于共产主义阶段时,阶级将消亡,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呈现着不同的存在状态,人的本质规定性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现实的状态呈现出来。
人的一般需要是生存。人的需要表现在对生活的基本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用以维持生命而对生活资料的需要,是人的最直接的生理需要。而这种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工人在异化劳动的作用下,对自己基本生活需要的挣扎呈现出来。即异化劳动走到了人的本质的对立面,这种需要在工人那里仅仅只能用来维持肉体生存。《宣言》中形象描述了此观点“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现实需要被资本家所控制,工人能否获取满足自身的需要完全取决于能否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在此条件之下,人的本质需要被扭曲,人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当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时,最底层人民以一种萎靡的状态生存。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只有打破资本主义统治的枷锁,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的存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需要是丰富的,人的需要既包括对物质的渴求同时还包括对精神的向往。在不断发展生产力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前提之下,对精神产品的生产也是人发展的必然需求。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力图通过精神产品的生产达到其统治的目的。马克思将统治阶级对于精神产物的控制置于阶级意识对立之下,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意识形态的传导,达到其统治劳动人民的目的。只要有阶级的存在,统治阶级一定是在意识形态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此,在《宣言》中称道,要想满足广大人民对于精神上的需要就必须理解“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10]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在统治阶级意识统治之下人的精神需求,而并非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需求。要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在每个人意识到自我价值和摆脱压迫后,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打破资产阶级在精神上给广大劳动人民的束缚。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中,无产阶级不仅需要在生产资料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精神解放之路中也需要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密切相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名实践者,他的哲学意蕴不仅用来解释世界更是用来改造世界。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无产阶级奋斗的最高目标,意味着人将实现从异化走向自由的重大转变,消除人与人在劳动过程中物化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个性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但这决不是说,劳动不过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就像傅立叶完全以一个浪漫女郎的方式极其天真地理解的那样。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11]随着社会生产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将从支配他们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从事适宜自身发展和满足个性爱好的活动时间。这样,人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中逐步实现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由于劳动不再是旧式分工下的固化劳动,而成为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劳动形式,不再是劳动的附庸,而是在劳动中能够寻求快乐。在这种良性的发展过程中,人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从事科学、艺术等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集聚和激发的人类创造能力又推动生产力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个体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类”本质上的发展,而是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变了人生存的条件,实现了从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的转变,逐步跨越到追求人的个性解放。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个人解放和自由是极少数资产阶级的自由,是排除广大劳动人民在外的。劳动人民的劳动仅仅是片面维持生存的活动,简单的机械活动束缚了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在《宣言》中提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无产阶级的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解放全人类。人类的解放只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两者并非同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在不同时期是不尽相同。直至共产主义社会阶段,这个“联合体”才以每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和广阔前景,社会与个人的对立得以消解,达成同每个个体发展相一致,在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依归。
《宣言》中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接续证明与发展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益指导,同时,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奠定理论基础,为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思想武器。
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呼声、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不再是单一地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而是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分析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才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在《宣言》指引下,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延伸的过程,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由单方面的需要进而发展为多方面的需要。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就是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将人民的需要纳入到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里,把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和人自身的价值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入了体现中国时代特色的思想之源。同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多样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包括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多方面体现。社会主义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在追求自我个性解放的同时得到了尊重,为人的全面发展之路提供保障。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个人都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13]。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个人是构成社会统一体的单位,而社会也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现存的生活空间。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时,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标准,社会的发展也是以人的发展最终表现出来。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社会也是由个体构成,在个体成长的基础上发展的,必须重视个体的社会化,也要把握社会因个体的不同而多彩的本质。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决定了存在于其中的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多样性。通过研究《宣言》中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论断,给当前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内容,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共进,在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中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展示才能、发展潜力的重要机遇,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创设条件,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最新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的需要的产生催生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从《宣言》中深入研究人的需要问题,为当前解决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经验。中国正大踏步地进入到新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支撑又需要政治建设、文化发展以及美好的生活环境的依托。社会在不断完善,同时,人的思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不仅重视自我的发展,更重视履行责任的使命,为投身建设更好的中国之路奉献自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时代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