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欣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吉林 132000)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一方面,人是具有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的自然存在物,以实践的方式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料,并受制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存在物,拥有并且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的社会活动同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同时“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而人又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前提”。[3]自然规律是无法取消掉的,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通过实践活动来任意地利用自然、破坏自然,形成与自然的对立。马克思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也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理论。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六千多年前的伏羲时代,后来道家将“天”看作为自然界。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人类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的基础和前提。北宋时期张载认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5]万物皆来源于天地,所生于天地,人类只是天地自然中的一物,人与自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一致,既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万物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在不同时期对不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理念和政策制度,以用来改善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虽然没有明确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党依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探索与实践。毛泽东指出了自然资源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并修筑中国第一座水库,要牢记抗战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节约,杜绝浪费,形成了一种节约光荣的社会形象。随后,在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家开始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科学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必须用科学技术保护生态环节,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指出要改革生态体制,建设生态文明。“绿水青山不如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理念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展现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我国改革开放40 年以来一直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能源结构长期以来都以煤矿为主,工厂排污、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加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加,国家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高,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被破坏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生态、饮水、防洪安全造成了威胁,并且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先在性,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及其意识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为中国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中扫清障碍,同时也是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我们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自然生产力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源、土地、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天然气、石油、化工原料等生产资源的总和。以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探索出了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4]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杜绝以往耗资源以求发展的现象,合理地分配、调节、利用缺乏的能源资源。坚持绿色发展观,开发绿色能源建设生态文明。
由于当前国情的需要,生态和民生问题成为了热点话题,人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的憧憬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要保障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便民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8]总书记的生态民生观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他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9]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10]人们对美丽中国有着无比的向往和期待,希望自己的家园拥有真正的蓝天白云,让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气候、水源、土地、森林等生态资源是紧密相连的整体,治理生态环境不能顾此失彼。山水田林湖草为一体的思想揭示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唇亡齿寒的关系,展现出了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环境的治理不能像以往一样病急乱投医,一定要从全局的角度来探索方向,必须协调各地区全方位、全过程的建设生态文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一个整体,我们在开发自然的同时也必须尊重自然,积极保护自然界的稳定性,对生态资源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治理与利用。对大自然的爱护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政策管理,还需要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协力打造美丽中国。
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当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严峻性和艰巨性,抱着造福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态度,将建设生态文明看作是一项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制度和法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作用,他认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1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2]在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中,要坚决落实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基本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法律监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以逾越。对于那些随意决策破坏生态环境的负责人要做到依法处理,要让违背绿色生态环境的任何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当前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中国近些年来快速崛起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民族崛起的重要前提,也给世界各国提供了理论经验,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中国也会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担起大国责任,始终坚定地、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坚决执行《巴黎协定》并促进其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际上体现出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向全世界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我国始终将马克思生态思想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纲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在解决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扩展和创造性的发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这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优美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品质,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满足和幸福感的来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人类尊重、善待自然,自然自会回馈于人类,如果人类一味地破坏、征服自然,最终只会危机到人类自身。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未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体现出了群众的需求和历史地位,也是让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生态思想上得到了发展。
在联合国成立7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个观点的提出让全世界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在经济发展当中融入更多的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不仅为治理全球生态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也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再度闪耀光辉。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无论任何国籍和信仰,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面前都是命运与共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紧密,各国在生态文明方面应该保持开放包容、互相帮助的心态,积极应对自然变化,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局限,在绿色治理和协调发展上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与人自然的关系做出了重大创新,同时也找到了实现人与自然最终和解的途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同时也有助于在全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认识能力的增强,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了重大的民生问题。为了妥善处理好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指出了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本质关系,是互相转换、互相依靠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确立新的自然观,发自内心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是终止破坏自然最有效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绝对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这一观点的提出直接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重构生态文明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全社会都变成了生态文明的积极建设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两山论”理论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不仅解析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强调了我们在打造美丽中国的同时,要摒弃从前以环境污染为前提来提高经济增速的方式,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法治制度,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利益观。我们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开发绿色创新科技,倡导绿色消费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我们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实现“生态崛起”,建设美丽中国,才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应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