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阳
(作者单位:广西海洋局)
围填海工程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发展空间,但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围填海活动,也可能会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为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广西海洋局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9〕15 号)的文件要求于2019 年全面开展广西围填海现状调查工作,对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项目进行生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的情况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笔者通过分析其中的无明确用海主体的围填海区域的利用类型,评估海洋生态损害价值和影响,就如何开展生态修复进行初探。
2020 年,广西海洋局统计发现,北海市无主围填海区域主要分布在铁山港区、银海区和合浦县,一共有60 个区域,面积达89.1066hm2,主要分为2 种类型,一是填而未用,共37 个;二是已填已用,共有23 个。
北海市无主围填海区域内的建设项目主要有港口码头和工业仓储。其中的利用类型主要有无权属证书的房地产和旅游开发中的设施建设、遗弃的砂场、市政工程道路建设、桥梁建设、无明确填海主体的公共绿地和闲置用地等。北海市无主围填海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测量技术偏差形成的项目坐标位置偏移,填海项目周边形成陆域的坑湖、内湖,填海超过项目面积而形成的陆域等。
北海市铁山港区、银海区和合浦县的无主围填海区域主要位于海湾的顶部,且分散在沿海的各个区域,对北海市整个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影响较小,但对局部区域水动力环境有较大影响,导致局部岸线和滩涂发生改变,局部区域存在泄洪风险。
铁山港某填海区域与合浦县某填海区域原为广西交通投资集团玉林高速公路运营有限公司在进行S21 公路建设时用于进行道路建设的预制地。目前这两块区域已荒废并无业主认领,但面积较大,填海后下游河道的最大宽度仅有120m,与上游河道呈现反向喇叭型,目前存在泄洪风险。
北海市银海区某区域原业主为北海市船舶修造厂,原有业主搬迁后不再利用该区域。该区域位于西村港内部,填海后使得所在区域河道变窄,存在泄洪风险。
其他无主围填海区域面积相对较小,对河流的泄洪和海水动力影响较小。
对北海市地貌影响较大的无主围填海区域主要位于海港内且面积较大,这些区域让河道变窄,水流加快,容易侵蚀河道。而位于浅滩的无主围填海区域,建设规模小,工程前后潮流基本一致,涨潮、落潮对周围海域冲淤的作用基本平衡,不会对冲淤和地貌改变造成明显影响。例如铁山港区域的无主围填海区域的水流速度在工程前后变化值最大约11.8cm/s,而且铁山港含沙量少,对冲淤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
无主围填海工程压缩了近海海域生物资源的生存空间,改变了局部海域的自然属性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的损害不可逆。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GB/T28058−2011),海洋生物资源价值损害的年限为20 年。1hm2围填海区域造成北海市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失值为28.46 万元。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长期监测数据表明,北海市的无主围填海项目造成大量栖息于此的底栖生物死亡,围填海区域内的鱼卵、稚鱼以及浮游动植物等运动能力弱的生物也随之消失,对北海市的海洋供给服务、海洋调节服务、海洋文化服务和海洋支持服务等方面造成一定损害。
根据2020 年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的遥感影像及其现场勘查的情况显示,北海市无主围填海区域共计占用自然岸线1650m,其中填而未用的区域占用自然岸线805m,已填已用区域占用自然岸线长度为845m,导致海岸景观和生态功能遭受破坏。
浅海滩涂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均起到重要的作用。截至2020 年底,北海市无主围填海区域造成了79.6669hm2的滩涂被占用,部分海域丧失了生态服务功能。其中,填而未用区域面积达39.0162hm2,已填已用区域面积达40.6407hm2。
无主围填海区域位于北海市海域内,依据围填海项目特征和存在生态问题,并根据北海市财政支出状况,精准施策,规划生态修复内容和重点。建议修复内容包括浅海滩涂恢复、海洋生物资源恢复、绿化种植、人工岸线修复和海滩养护等,同时开展生态修复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
对存在泄洪风险的铁山港区和合浦县的部分无主围填海区域进行开挖整顿,恢复海域自然属性,消除泄洪风险。北海市银海区某无主围填海区域所在地原为北海市船舶修造厂,周边生长的红树林目前被周边海堤包围,生长环境没有遭到破坏。该区域存在的泄洪风险较小,不建议拆除该区域,因为拆除溢流出的悬浮物和泥沙会对周边的红树林生长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建议保留该区域,收归国有,并进行保护改造。对于存在泄洪风险的铁山港区和合浦县填海区域,该区域属北海市偏远地区,填海面积较大,无业主认领,建议当地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修改方案,对该区域进行科学修复,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补充无主围填海项目所在区域的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因工程建设而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遵循“负责任的增殖放流”的理念,从增殖放流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多个关键环节入手,系统筛查可能引发生态风险的相关要素,降低增殖放流活动的生态隐患。建议当地政府,在银滩区南部海域多功能限养区、北海市人工鱼礁区和廉州湾增养殖区等海域实施“增殖放流”,每年的增殖规模为日本对虾2800 万尾和卵形鲳鲹30 万尾,以恢复北海市近岸海域的渔业资源。
无主围填海使北海市的部分浅海滩涂失去了自然属性变成了陆地。一是建议增加无主围填海区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无主围填海区的植被覆盖率,在浅海滩涂周边的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土地种植耐盐碱的树种如木麻黄。木麻黄根系具根瘤菌,能在瘦瘠沙土上迅速生长,抗风力强,不怕沙埋,能耐盐碱,是我国南方滨海防风固林的优良树种,建议在3−5 月雨水较丰富的季节进行造林,恢复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二是拆除无主围填海区域的构筑物,将土地挖至当地的高潮线以下,让土地恢复成为海域;三是在恢复无主围填海区域的自然属性后,如要再次利用土地建设房屋、工厂等,需重新申请确权;四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运用生态保护、整治修复技术和在线监测等措施,提升监测、评估生态修复效果的能力,加强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并优化监测项目,开展常年监测,全面掌握生态修复全过程的海洋生态变化趋势。
一是修复北海市人工岸线的方式主要有开展生态护岸建设、岸边环境整治、景观建设等,在保护现有自然资源的同时,赋予岸线和沙滩新的用途,将海岸与景区公共空间系统整合,把人工海岸改造成北海市休闲文化旅游的新地标;二是重新规划北海廉州湾海景大道沿线景点,完善景点旅游服务功能,加大开发力度,强化海岸优质景观的连续性,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保生态海堤,建设北海生态示范海岸,提升北海市生态旅游滨海城市的形象;三是开展人工岸线生态修复需大额修复资金投入,建议当地政府提前谋划,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和论证等前期工作,开展项目立项,积极申请海岸线整治修复专项资金。
无主围填海工程导致海岸侵蚀加重、沙滩面积萎缩、沙质变差。近年来,笔者根据北海市银滩的波浪分布情况发现,银滩沿岸净输沙方向为自西向东,针对此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采取对北海银滩中区岸线进行退堤、退岸还滩和补砂养滩等措施,拓展修复区沙滩、干滩(滩肩)区域,实现北海银滩中区海岸沙滩岸线的联通,形成完整海滩形态,提升北海银滩中区沙滩的生态护岸功能;二是根据建设条件、拟修复海滩功能以及修复海滩快速调整期内滩肩蚀退常数来修复该区域的海滩滩肩宽度。一般而言,稳定海滩20~30m 的滩肩宽度比较适合开展滨海旅游休闲活动,而50m 以上的滩肩宽度则比较适合开展沙滩体育运动及大型群众性娱乐活动,建议将该区域的平均滩肩宽度设计为40m,预期稳定滩肩宽约3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