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晗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6)
“两弹一星”精神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老一辈科学家和广大科研人员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相继取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试飞成功、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所凝聚的精神。目前学术界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大多从其本身的内涵进行解读和挖掘,对许多为新中国强大而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有一定的忽视。1999年9月18日在国庆50周年之际,国家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灵魂。热爱祖国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老一辈革命家以国家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生动体现。他们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有效衔接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热爱祖国同时也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深入骨子里的血脉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百废待兴,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封锁和打压,“两弹一星”计划逐渐提上日程。国家号召远渡重洋的科学家们回归祖国,在这样的号召下,许多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国搞建设。据统计,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9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国外归来的。“爱国主义压过兴趣,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没有留过洋,却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专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面对国家的召唤,他毅然选择投身中国核理论研究,从此隐姓埋名长达28年之久。他曾谈到:“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1]于敏数十年的研究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卓越贡献。“家国贫困,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2]郭永怀用这句话诠释一生的报国情怀。为了回国,他焚烧了积攒多年的研究心血,忍受没完没了的突击检查。当时有人问他,那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你像你师兄钱学森一样拼了命的要回去。他回答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郭永怀的回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原子弹的研究进程。“许身为国,一身澎湃”彰显着陈能宽一生的爱国情怀。陈能宽在排除美国政府的重重干扰和阻挠回国后,投身物理研究工作。1960年,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加入我国核武器研究。这意味着他要放弃即将进入收获季节的学术研究,转到几乎“一穷二白”的核武器研究领域。陈能宽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道:“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陈能宽一生许国,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出国求学11年,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他毅然回国,用行动践行了那句话“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3]。钱三强的回国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两弹一星”精神是无数爱国科学家们所铸就的,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生动体现。热爱祖国是“两弹一星”精神最鲜明的特点。
无私奉献集中体现着“两弹一星”科学家们以身许国、以科学报国的崇高信仰。“两弹一星”事业的背后,是无数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在无私付出。“不为名利,赤子之心。”为了核试验,他藏在地下20年。做实验没有旧金属材料,就去废品站捡废品,还因此被公安误认为是小偷,他就是被誉为清华四杰之一的彭桓武。当年,中国的原子弹事业刚刚起步,彭桓武由钱三强推荐加入中国核科学研究。他在这项绝密工作中一干就是几十年,为我国的理论物理研究夯实了基础。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成功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然而,彭桓武却把功劳归于集体。他说:“我做的事,比大伙都少得多,‘两弹一星’的主要组织人是钱三强,实际受苦受难比较多的是王淦昌,我只能拿笔杆子在纸上,活是大家一起干的,这是集体的功勋,不该由我独享。”[4]他去世前立下遗嘱,把器官捐献给祖国做医学研究,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给军博,50万元的积蓄捐给研究所。这就是彭桓武不为名利、献身科学一生的写照。有着奇女子之称的王承书多次改行,为国家隐姓埋名近40年。1956年,王承书回到了阔别15年的祖国,看到五星红旗当空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她暗下决心,要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需要什么,自己就干什么。从此以后,她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王承书一生许国,她用三次“我愿意”诠释了为国家做贡献的誓言。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但是,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时年46岁的王承书,其研究领域已经定型,这个时候转行对她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但是面对钱三强的邀请,她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经过两年的学习和研究,王承书成为中国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随着我国原子弹的研究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成为阻挡原子弹进一步研究的核心难题。1961年3月,钱三强又一次找到了王承书,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我愿意!”这一次选择是王承书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典范。这意味着49岁的王承书要告别丈夫和孩子,隐姓埋名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工作。两年后,王承书带领的团队成功取得了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的爆炸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证。然而,我国核事业研究仍然艰巨,问题接踵而来。此时,钱三强再一次向她发出了邀请,这一次她的回答依旧是“我愿意!”王承书一生许国,甘于奉献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1994年,王承书走了。在她的笔记扉页里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祖国的核事业,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放弃了三次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为了国家的两弹一星事业化名生活17年,他就是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的王淦昌。1961年,他放弃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毅然回到祖国。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王淦昌还需要改名换姓,隐姓埋名参与核工作,不能和家人联系。当别人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王淦昌的回答只有6个字“我愿一生许国”。从此,王淦昌化名王京到了大漠深处,助力祖国两弹一星事业。这一干就是17年。这17年里,王淦昌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们一起,隐姓埋名,与世隔绝,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没有一丝怨言。为了祖国,他们放弃了和家人相处的宝贵时光。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后,邓稼先哽咽着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就叫一次王淦昌吧!”不求名利,奉献祖国是王淦昌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们是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许多默默无闻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缩影,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是无数不求回报、甘于奉献的科研工作者、科学家和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广大人民群众铸就的,他们舍身爱国、为国奉献的精神贯穿于“两弹一星”事业的始终,是我们“两弹一星”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撑,体现了中国人民甘于牺牲、无私为国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根本,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独立自主、奋勇争先的精神气节。自力更生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支撑,靠自己才是根本。“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完成的。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落后、科学技术人才紧缺,国内建设几乎一片空白。此时的中国还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曾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使用核武器的责任。”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技术协定、撤回在华全部专家、停止对中国的一切援助。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没有气馁,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打,没有核弹零部件就自己造。面对核封锁,中国人并没有退缩,反而涌现出一批批敢为人先、为国争光的科学家。“这是国家的需要,就要完全贡献。”[5]他隐姓埋名长达29年。直到78岁,他的名字才被公开报道。他就是为国制造12种火箭的王希季院士。1958年,王希季负责研制发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任务。当时整个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王希季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条件,千方百计地搜集资料,废寝忘食地开展试验。在一次采访中,王希季回忆说:“我们要自力更生地发展我们国家的卫星,它是威慑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这些人去了,就知道这么一个重要性,知道一个分量,所以就是完全要贡献,我感觉到这个是国家的需要。”王希季身体力行地践行、锻造了“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个东西你不靠自力更生你靠谁啊,靠别人帮你忙啊?人家不帮你忙了怎么办?”[6]“我一辈子就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他的一生只干航天这一件事。年近80还去爬发射塔,年近90依然亲临现场。他见证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每一次成功发射。被称为中国航天“总总师”的任新民 “一生只干一件事”,但却极大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程。“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接着干,自己干,只有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可靠的。”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屠守锷的自强、奋进精神。1945年,屠守锷在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面对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但问题是,屠守锷一直以来学习的是飞机专业,可以说他对导弹领域还没入门。但为了祖国需要,屠守锷进入钱学森领导的研究室工作。当时许多专家和他一样没有什么基础和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凭借自立自强的奋进精神,他们硬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又做学习又搞研究,艰难地在实验中摸索经验。凭着中国引进的苏联导弹为参照物,屠守锷在仿制中学习。但是好景不长。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技术贸易协定并撤回援助中国的所有专家。中国的导弹事业再一次陷入了瓶颈。在这样的条件下,屠守锷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在自立、自强的精神指引下,屠守锷愈发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势必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导弹。两年后,我国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试飞成功。数十年后,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试飞成功。这种老一辈科学家们展现出来的自力更生精神是我们“两弹一星”事业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艰苦奋斗集中体现着“两弹一星”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坚韧耐磨的顽强意志。在“两弹一星”事业中,许多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地在生存条件恶劣的戈壁荒原和在深山峡谷中工作,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终其一生,两弹一星”[7]概括了杨嘉墀艰苦奋斗的一生。1947年,他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6年,在祖国急需火箭领域人才时他毅然回国。由于我国“两弹一星”事业高精尖人才稀缺,他为了国家的需要多次改行,钻研了多个专业,在每一个专业领域他都艰苦卓绝、一丝不苟地学习和工作。从“东方红一号”开始,到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等等都倾注着他的勤奋与心血。这种艰苦卓然、一丝不苟的奋斗精神贯穿着杨嘉墀的一生。“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8]他用毕生心血铸就导弹人生,他就是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的黄纬禄。他用艰苦奋斗诠释对导弹事业的热爱。1936年,黄纬禄考入中央大学机电系。在当时艰苦动荡的环境中,黄纬禄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之后的导弹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黄纬禄参与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3年后,我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试飞成功。随后,黄纬禄再接再厉,发扬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再次全身心投入到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中。1970年,经过千百次的试验和无数次的改进,我国第一枚潜地导弹巨浪一号试飞成功。黄纬禄从事导弹系统研制工作,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探索出了我国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历史已经证明,困难是打不倒、击不垮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这种靠自己努力钻研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是老一辈科学家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本质。大力协同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有力地诠释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协同发展的精神品格。“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背后不仅仅是23位两弹元勋,还有无数为我国核事业默默工作和奉献的中国人民。面对国内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缓慢的现状,面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和打压,在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协同攻关。从远洋求学的顶尖科学家们纷纷回国到成千上万的技术人员、工程人员、后勤人员、军队集体去往大漠“搞开发”,从全国各个地方毫无关联的工厂、科研机构和高校,到全国各个工厂、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技术交流,参加攻关会战,从临危受命奔赴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到无惧冷暖、恪尽职守的军队士兵、后勤人员,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取得了巨大成功。 “两弹一星”精神的本质就是大团结大联合的精神。
勇于攀登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积极进取、勇敢创新的实践品格。“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还是要靠科学这个最有力的武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勇于攀登精神是无数科学家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而形成的精神品质。老一辈科学家们勇敢攀登科学这座高峰。杨振宁曾说:“这个人的回国,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提前了一两年!”[9]他巧用最大原理反证了苏联数据有误,以一己之力结束了这长达一年的争论。原子弹试爆前夜,他突然发现一种材料中的杂质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他所在的小组连夜组织运算,最终计算出原子弹试爆不成功的概率要小于千分之一。他就是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1960年,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取消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当时苏联人认为:“你们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也搞不出原子弹。”[10]看到祖国核事业的建设缓慢,周光召毅然舍弃国外优裕的生活返回祖国,全身心投入科研领域,钻研科学难题,永攀科学高峰。追求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光召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并没有骄傲自满,对待科学工作也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继续投身随后的科学研究。在随后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过程中周光召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周光召的回国对于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极大促进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提前完成。 “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11]彰显了“中国核司令”程开甲无私奉献,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程开甲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1960年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他从来都是严谨认真、勇于探索。为了完成中国第一次核爆试爆任务,他和他的团队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上百个课题,几乎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高校以及许多军种单位和相关制造工厂,召开了几百次科学会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走遍全国上下,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很快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设备和仪器。程开甲在探索科学中,展现出了严谨认真、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攀登精神。程开甲的回国极大推动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进程。老一辈科学家们勇于攀登的精神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这种对待科学踏实肯干、严谨认真和勇于探索的攀登精神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当年老一辈科学家和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也离不开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我国取得“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是不同因素合力所作用的结果。祖国的发展强大来之不易,今天重温“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历程,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们承载下来的精神,其价值在当代依然影响深远。
(一)“两弹一星”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精神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一个文明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不断形成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是一个文明不断发展与前进的内在推动力。显而易见,“两弹一星”精神所蕴藏的崇高精神内涵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该精神深刻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习该精神有利于当代青年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在价值层面上具有引领性。另一方面,“两弹一星”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两弹一星”的发展实际而形成的新的理论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解决国家科技发展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在精神层面,具有指导性。“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既具有特殊时代的精神引领,又具有普遍价值的认同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既要学习其特殊时代的价值引领,又要将“两弹一星”精神贯彻到祖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在今天这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仍具有时代意义,从矛盾特殊性来看,“两弹一星”精神无疑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等都要秉持的精神特质。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两弹一星”精神又蕴含着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普遍价值意义。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对于从价值层面和精神层面来培育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弹一星”精神是国家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强国的重要精神支撑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12]要完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两弹一星”事业发展中,中国科技元勋们摸索出的科研经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对于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技术离不开精神支撑,“两弹一星”精神更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该精神不仅为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更是当今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精神指导。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仍具有时代意义,一方面,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导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建设科技强国。另一方面,将“两弹一星”精神蕴藏的精神内涵融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精神和实际的有机连接,理论和现实的有效结合,以精神为指引,以理论为导向,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学习“两弹一星”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两弹一星”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梦想,就要为之奋斗,而“两弹一星”精神正是我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重要精神。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国际局势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国际局势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13]。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以伟大的精神为指引应对挑战、化解危机、接续努力、砥砺前行。而“两弹一星”精神的特质蕴藏着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强调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观引领。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国奉献,让他们用智慧和能力服务国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强调坚强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内生动力。艰难方显意志,奋斗始得玉成。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富强离不开艰苦奋斗。每一代人要有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民族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强调团结协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团结迸发伟力,凝聚人心,新冠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一方面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我们更要学习以23位两弹元勋为首的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信仰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干部群众,精锐团结,发愤图强,一如既往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