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体 君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参加起义的总人数为2.2万人,但最后仅剩下朱德保留下来的800余人。这800余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源”,后来又有许多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如涓涓细“流”不断汇入其中。如果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南昌起义余部的800余人就是这棵大树的“根”。1928年4月,湘南起义的地方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部队汇入其中,成立了红四军。1930年6月,兴国暴动组建的第六军与闽西地方武装组成的第十二军汇入红四军,组成了红一军团。1930年8月,红三军团又汇入红一军团,才有了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就此朱德成了“红军之父”、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而后又成为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5年授衔时,朱德当之无愧地成为十大元帅之首。检索中国知网,关于朱德与红一方面军研究的专门论文,迄今为止连一篇也没有。2020年8月24日,是红一方面军成立90周年纪念,让我们重温历史,通过史料,来分析研究一下,成立的红一方面军为何由朱德担任总司令?朱德对成立红一方面军都做了哪些贡献?
朱德早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之后在滇军中服役多年,并屡立战功,在滇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南昌起义前,国民党滇军派系遍布整个江西,很多中、下级军官曾是朱德当年的老部下,一些国民党滇军重要官员是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班同学,有些还是朱德的结拜兄弟,诸如朱培德、王均等。同时,这些驻江西的滇军将领与蒋介石之间矛盾重重。基于上述原因,1927年1月,朱德被中央派往江西国民党滇军部队开展军事统战工作。此外,朱德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国民党滇军的关系,培养一批掌握革命武装、属于共产党的军事人才。恰逢朱培德要创办军官教育团,于是,刚刚到南昌的朱德被任命为军官教育团团长。很快军官教育团便面向滇军的下级军官及江西的地方青年开始招生。随后,招收的滇军下级军官700余人被编成2个学员营。招收的江西地方青年400余人被编成1个学兵营。名义上军官教育团隶属于朱培德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实际上是在朱德的掌控之下。“在中共中央军委和江西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成为培养革命人才的基地。”[1]朱德掌控下的军官教育团,也就成为南昌起义前共产党“革命活动的一个基地和堡垒”[2]。“七一五”政变发生后,2个学员营,共700余人提前结业。所以南昌起义发生时,还在学习的学兵营400余人都参加了起义,因而又被称为“公安局的四百枪”[3]。对此,朱德的孙子朱和平将军曾说过,南昌起义时,朱德基本没有自己的部队,虽是九军副军长,但“手中的部队只有教导团的3个连加南昌公安局的2个保安队,共500人”[4]38。而“参加起义的兵力约两万两千人”[5]。所以说南昌起义时,朱德基本没有自己的部队。
虽然朱德是南昌起义指挥部的领导成员之一,但他不是核心成员。南昌起义前,朱德只是军中一将。南昌起义后,敌人很快就包围了南昌城,起义军也按计划向广东的潮汕、海陆丰地区进发,然后以图攻取广州,再来一次北伐。起义军在离开南昌城时,进行了整编,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称号,下辖第二十军、第十一军和第九军。韦杵被任命为第九军军长,第九军副军长由朱德担任,因韦杵没有到任,“不久即由朱德任军长”[6]。为什么突然间朱德由“团长”升为“副军长”?对此,《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委会编辑的《刘伯承传》中有一段话回答了这一问题:“另成立第九军,任命朱德为副军长,想争取滇军加入起义军,但未获结果,后将二十五师拨归朱德指挥。”[4]90韦杵是贵州省安龙县人,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特别班的同学,也是朱德的旧部和故交。南昌起义前,韦杵任第三军第八师师长,驻守在起义军南下必经之路的会昌。正是因为韦杵在滇军中很有影响,而且还是一位颇具革命热情的人物,所以朱德才推荐他为第九军军长的。对此,当时在革命委员会秘书机构的李嘉仲曾回忆:“我现在清楚记得有天朱德同志来说,填写一张任命状,任滇军驻会昌旅长韦杵为第九军军长,朱德为副军长。”[4]90因为韦杵当时正在上海或南京治病,最后也没有到职。所以,很快“第九军副军长朱德升任第九军军长。”[4]91关于第九军的人数,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李立三曾回忆说:“朱德同志在起义前曾任第9军党代表,起义后南下时,他只有一个营的兵力,打前站。当时我们对他开玩笑说:‘你是军长兼营长。’”[4]91-92朱德在南下出发时已担任第九军军长,并任党代表,但其部第九军仅有一个营的兵力。
起义军南下广东时,采取了从赣东南下广东这条路,因为赣东的国民党驻军多为滇系,所以依据朱德在滇军中的人脉,被任命为先遣司令,率领第九军教导团作为先遣队。正是由于朱德担任开路先锋,“南昌到瑞金相距540多公里,起义军几乎没有遇到敌人的阻击”[7]。当起义军向赣闽边界进发时,遇到蒋介石的嫡系钱大钧部9000余人拦截与追杀。随后,起义军便恶战连连。9月19日,起义部队通过闽粤边界,出敌不意地占领广东大埔、松口、三河坝地区,随后决定分兵,由朱德率第九军教导团和第二十五师留守三河坝,阻击钱大钧的追兵,掩护起义军主力部队进军潮汕。面对蒋介石装备精良的追兵,朱德借助韩江天险,把所有的兵力沿韩江布防,以三四千的人兵力,成功阻击了2万敌兵3个昼夜的进攻。对此,朱和平将军曾撰文说,朱德指挥的三河坝阻击战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形败实赢的胜仗,创造了中国战史上的一个奇迹和典范”[4]39-40。
随后,朱德率剩下的1000余人撤出战斗,去追赶起义军主力部队。当部队到达广东饶平县茂芝村时,遇到了从潮汕突围出来的起义军200余人,这时才知道起义军主力已全军覆没,起义军主要领导人也都离开了部队,贺龙、刘伯承去了上海,周恩来、叶挺、叶剑英去了香港。至此,朱德率领的1000余人就成了南昌起义余部,“朱德也由原来南昌起义的‘配角’,变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8]。很快国民党5个多师约40000人,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向起义军余部包围过来。为了保留革命火种,朱德决定率起义军余部“穿山西进,直奔湘南”[9]242。
其实早在三河坝分兵时,部队已开始溃散了,“所有师、团领导人均已离队,军事干部只剩下七十四团参谋长王尔琢,政治干部只剩下一个团指导员陈毅。”[4]38林彪称当时队伍是“一碰就垮”[4]38。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德凭借自己对革命的坚定理想信念,对这支队伍力挽狂澜。
在一无给养,二无援兵的情况下,面对强敌的围攻,朱德率部穿梭在崇山峻岭中,他们甚至选择白天在丛林中露宿,夜晚才行军,处境十分困难。这时部队中不少人认为革命已经失败,资产阶级已联合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开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同时他们还认为敌人的力量太过强大,为避免牺牲,他们还主张尽快解散队伍。朱德认为:“如果接受了这种结论,就等于出卖革命。”[9]243对于要求解散部队的高级干部,朱德认为他们离开部队后,可以找一份工作谋生,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出国谋生,但对于工人、农民出身的官兵就不行了。朱德决心:“只要还有一个人和我留下来,我就继续战斗;就是这个人也开了小差,我敢说,我还能发动起另外的人……我要坚持到底。”[9]244但这些人根本不会有朱德的眼光和胸襟,他们听不进去朱德的开导和规劝,他们是被革命流卷进革命队伍的,只是为了谋求个人发展而来,面对艰难困苦时,他们便开始涣散军心。他们不少人不辞而别,有时会出现整班整排地离开部队。更严重的问题是,部队竟然时不时出现了侵害百姓利益的事。
当部队行进到安远县天心圩时,朱德决心与部队中的失败主义者摊牌,对部队进行一次思想整顿,绝不容许他们继续腐蚀这支部队,让他们以自愿的方式解决去留问题。朱德召集部队全体人员开会,并发表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朱德坚定地说:“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4]38对这段经历,当时的亲历者陈毅、粟裕都有回忆。陈毅回忆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朱总司令的伟大!”[4]38粟裕回忆说:“朱德同志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展示了革命必然要向前发展的光明前景,令人信服、感人至深。”[10]1946年11月30日,周恩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祝贺朱德六十寿辰,祝词中写道:“你在革命过程中,经历了艰难曲折,千辛万苦,但你永远高举着革命的火炬,照耀着光明的前途,使千千万万的人民,能够跟随着你充满信心向前迈进!”[11]周恩来说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朱德。
会后,部队一共走掉了300余人,还剩下800多人,走掉的人主要是些中高级干部及被他们影响较深的人。由于当时部队处境险恶,根本不允许朱德从容地对部队进行整改。因这次整顿是在江西安远县天心圩进行的,所以被史家称之为“天心圩整顿”。
随后,朱德率部向江西信丰进发。在信丰境内,打垮了当地的地主民团后,通过没收地主的钱粮,解决了部队的物资短缺问题。随后,部队又向粤赣边境的大余进发,在大余境内,部队还意外得到了北伐时第四军在一个运输站存放的几百套被服及其他军需用品。当地的矿工和农民有几百人也加入了朱德的部队。与此同时,天心圩整顿离队的200余人,也重新归队。也就在朱德率起义军余部到达大余时,因国民党粤系、桂系、湘系之间爆发战争,停止了对起义军的围追。于是,朱德决定趁机对部队进行一次整编。因这支部队是由几支队伍聚拢在一起的, 有朱德率领的第九军教导团,周士第第二十五师的一部分,潮汕主力失败撤出的一部分,还有刚刚加入部队的大余的矿工与农民,整支部队不成建制。为此,朱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整顿党、团组织。就是先在部队中对党、团员进行重新登记,然后成立党支部,使部队建立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因部队党员人数太少的缘故,朱德就采取选派优秀党员到部队基层担任指导员的做法,以加强党对部队基层工作的领导。其次就是依据当时的状况,把部队进行统一整编成一个纵队,纵队司令由朱德担任,纵队指导员由陈毅担任,纵队参谋长由王尔琢担任。纵队下设一个步兵支队、一个特务大队、一个机炮大队和一个教导队。因这次整编是在大余进行的,所以被称为“大余整编”。
大余整编后,部队中对革命绝望的情绪已荡然无存,而且形成了一个坚强而稳固的战斗集体。接着朱德率领部队离开大余,为部队继续寻找一个好的“落脚点”。1927年11月初,部队到达湘粤赣三省交界的上堡,上堡属于江西省崇义县管辖,受大革命的影响,这里有开展革命的群众基础,而且地处山区,很快朱德率部就在上堡站稳了脚跟。因为当时队伍中的指挥员大多来自叶挺独立团,他们当中不少人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在黄埔军校读书时,他们接受的是苏俄军事顾问打正规战的教育。参加过北伐战争的普通士兵,在战争中,在指挥官的指导下,打的也是正规战。南昌起义后,起义军一路南下,也一直在与国民党部队打正规战。面对当时的新形势,部队进行的战略战术已开始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为了适应新时期下作战的需要,朱德决定在上堡开展一次战略战术方面的整训。借此让部队的指战员转变观念,学习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上堡整训持续了20天左右,史称“上堡整训”。朱德让部队指战员天天上小课,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其教学内容就是如何开展游击战争,说白了就是让部队学会打小仗。可以说,上堡整训完成了部队战略战术上的转变。通过整训,部队还进行了重新命名,部队改称为工农革命军。对此,朱德曾回忆道:“我们由福建退至江西,开始被追上山,被迫进行游击战争。”[12]125
因“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都发生在赣南地区,所以又被合称为“赣南三整”。几乎与“赣南三整”同时发生的是,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1000人,也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开展改编,也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内容主要有三点:“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改编时,提出去留自愿”;“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骂士兵”[13]。与朱德的“赣南三整”相比较,因朱德曾在云南陆军讲武学堂接受过正规的学校军事教育,而且参加过辛亥革命、云南起义、滇南边境剿匪、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所以其“赣南三整”更显专业化,但两者之间相似的地方依然很多,所以,“‘赣南三整’与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在时间上相近,在做法上类似”[4]31,为后来的红四军、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铸造出了铁血军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领导了秋收起义。从时间上来看,秋收起义比南昌起义晚了38天。所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南昌起义的时间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纪念日,1949年后,8月1日又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曾要求废除‘八一’为建军节,提出把湘赣秋收起义开始的9月9日改为建军节。幸好毛主席加以制止”[4]26。这充分说明了南昌起义在中共党史与军史中的重要地位。
在秋收起义受挫的情况下,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会议。会议上,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率起义军向国民党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发展。随后,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到达井冈山,并在罗霄山脉中段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的余部,经过“赣南三整”后,部队放弃原来的打大仗计划,转变为打游击战。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朱德与毛泽东一样,也“没有带部队去攻打大城市,而是与范石生合作,积蓄力量,并把目光盯住湘南地区”[4]40。1928年1月21日,作为湘南起义主要领导人的朱德,通过石坪战役,巧妙地把游击战与运动战结合起来,用1个团的兵力歼灭了国民党许克样的6个团,并在战役中,首次使用中国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湘南起义“在全国的200多次起义中,就参加人数、地域规模和历史影响而论,除南昌、广州两大城市起义外,在农村的起义就要数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湘南年关起义了”[4]31-32。这次起义不仅鼓舞了大革命失败后处于低沉状态中的群众运动,而且通过起义还获得了诸如黄克诚、萧克、邓华、杨得志等一大批优秀干部。可以说,通过湘南暴动 “初步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农民赤卫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部队编成3个师,2个独立团”[4]40。随后,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同毛主席直接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并在会师大会上,“宣布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以后改称红四军)”[12]398。可以说,红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骨干部队”[14]66。而朱德率领上井冈山的南昌起义余部则是这支骨干部队中的骨干。朱德作为红四军军长,是井冈山道路的主要开辟者之一。会师后,兵力一下增加了五倍以上,当然这些增加的兵力都是朱德带上井冈山的。随后,根据地走向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期间,朱德指挥部队打败国民党的多次的“进剿”及“会剿”,“平均每5天打一次仗”[4]32。井冈山根据地从创建到主力下山,存在了15个月时间,这期间朱德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8年12月11日,彭德怀、滕代远根据湖南省委的指示,率领平江起义后建立的红五军“800余人”[14]67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1928年底,湘赣两省敌人加紧对井冈山的经济封锁并纠集二十多个团的兵力,准备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为了粉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会剿”,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近4000人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而彭德怀的“红五军800战士”[14]69负责守卫井冈山,掩护主力部队红四军向赣南转移。到1930年初,赣南、闽西人民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创建了连成一片的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即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彭德怀的红五军分兵湘鄂赣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赣西南、闽西、湘鄂赣等地区,红军又组建了若干个军和独立师,与当时的红四军相比较,这些都属于地方武装。譬如红三军。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党组织在江西兴国县的羊山召开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党首先争取了兴国县封建组织的三点会及其所掌握的武装力量,然后对这批武装力量又进行清理和改造。就在这时,赣西特委也来到兴国县,并带来一批武装。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兴国一带掌握的武装有肖子龙领导的万安游击队、梁麻子领导的良村游击队和李文林领导的富田游击队。为了统一领导,党将这几支游击队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另一部分是1928年4月,兴国县党组织争取原封建武装段起风起义,成立了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这两个团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于1928年秋,组织了一次兴国暴动。后来,这两个团被编为第六军。1930年初,红四军由闽西返回赣南,毛泽东来到兴国,传达了中共“六大”精神。1930年7月,根据党中央的意见,红六军被改称为红三军。1929年红十二军在红四军帮助下,在 闽西的革命斗争得到了迅速发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搞得热火朝天。1930年3月18日,成立了闽西苏维埃政府。随后,闽西苏维埃政府集中力量开始组织创建红军的工作。他们把各县的赤卫军编为闽西红军,共六个团。红军团编成后,各县又将区的赤卫队抽调至县,成立县赤卫总队,每个县都有三至五个连。同年5月,闽西红军正式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全军共3000多人。
1930年6月上旬,党中央派特派员涂震农来到福建汀州,向红四军、红十二军传达中央整编红军的指示。6月19日,按党中央的决定,红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共2万余人,被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一职由朱德担任,毛泽东担任政委,朱云卿担任参谋长、杨岳彬担任政治部主任。7月,在李立三“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 中共中央命令红军攻打南昌。7月24日,红军在江西樟树镇宣布成立红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总政委,黄公路任红三军军长、林彪任红四军军长、伍中豪任红十二军军长。8月下旬, 红一军团西进湖南。
1929年10月,彭德怀率红五军到平江黄金洞、桐木桥,与参加平江起义后留在该地区的第一、二、三纵队会合,并进行整编。全军共约3000余人,分五个纵队。部队整编后,第五纵队向湖北通山、通城、大治等县进发,去开辟新苏区;第二纵队在平江、浏阳地区开展工作;军部率第一、三、四纵队向袁州、分宜、新余、吉安、遂川、莲花、茶陵、萍乡等地开展游击战争。1930年6月,参加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红五军代表滕代远、何长工回到鄂东南,传达中央指示。中央决定将原红五军第一、二、三、四纵队编为红五军, 原红五军的五纵队与鄂东南的游击武装合编为红八军,再由红五军、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委,邓萍任总参谋长、袁国平任主任。7月间,由湘赣边游击队扩编的十六军成立,也被编入红三军团,红三军团共1万余人。
1930年8月24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的永和市会师。为了统一领导,根据党中央命令,红一、三两个军团合编为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中共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总前敌委员会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德任总司令、朱云卿任总参谋长、杨岳彬任总政治部主任。下辖一、三两个军团,一军团司令朱德(兼)、三军团司令彭德怀。从领导人员的任命来看,红一方面军的四位主要领导人“总前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主任杨岳彬”[15]80都是红一军团的领导人。在红一军团中“总指挥朱德、总政委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15]74,这充分凸显了新合编的红军第一方面军是以红一军团为主的。而且红一方面军下辖的红一军团“总指挥朱德(兼)、总政委毛泽东(兼)”[15]80则凸显出红一军团是以红四军为主的,而红四军的骨干与绝对主力则是朱德保留下来的南昌起义的余部,他们当中有些人出自黄埔军校,经历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及“赣南三整”的磨炼与“洗礼”,从他们当中走出了朱德、林彪、陈毅三位共和国元帅及包括粟裕在内的一大批高级将领,而引领他们一步步走过来的人正是朱德。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有22000人,当起义军在广东溃败时,起义军领导人大都离开了队伍,有的去了上海,有的去了香港,只有朱德保留下来了800余人的起义军余部。毛泽东评价南昌起义时,在谈到保留下来的起义军余部时,毛泽东十分中肯地说:“这支队伍十分原因中,有九分是靠个人的领导才能得救的!”[4]42毛泽东这里说的“个人”指的正是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