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佛教的中国化发展
——以佛教寺院对新媒体的运用为例

2021-12-31 09:28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佛寺佛教文化佛法

陈 丽

(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两千多年前,佛教自两汉传入我国,开启了与我国本土文化从冲突碰撞到交流互鉴再到融通发展的过程。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沿用汤用彤先生对佛教中国化变迁轨迹的划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可分为汉代时期佛教中国化的佛道阶段,从教理、修道行为等方面与黄老道术进行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中国化的佛玄阶段,佛教玄学化;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自主阶段,以“判教”融合中印文化实现佛教本土化并最终在宋朝完成了转化,系统建构了“即用显体”“作用见性”的精神内核,彻底成为了“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了我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此之后,不断顺应所处时代、实现着文化融合与转化。

一、佛教中国化与契理契机原则

中国化佛教形成了其独特的佛教理论,“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内容。“在同中国儒、道文化的融合发展中,中国佛教日益走向了现实的社会人生,把印度佛教中蕴含着的对人和人世间的关怀作了充分的发挥,形成了它特有的重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特点。”[1]人间佛教是中国化佛教的重要特色之一。

近代以来,太虚大师首倡“人间佛教”,在强化佛教入世精神的同时倡导建设“人间净土”,“人间”与“佛教”并举。太虚大师提出了“契理”和“契机”两大重要原则,概括出了佛教在我国转化成“人间佛教”的内在规律,这是他对人间佛教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贡献。太虚大师指出:“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真理,即佛陀所究竟圆满觉知之‘宇宙万有真相’;时机乃一方域、一时代、一生类、一民族各别之心习或思想文化。”[2]从历史上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显现的正是我国佛教在合乎佛法根本核心与根本精神的基点上对外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不断顺应融合的契理契机。

在当代社会,契理契机原则对佛教的发展发挥着指导性作用。《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中明确指出“契理契机原则是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在佛教教理教义上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应努力做到契理与契机的圆融统一,以适应时代因缘与众生根机的方式传承、阐释、实践、弘扬佛教的核心信仰、教理教义、修行方法与精神境界。”契理与契机的两相并用,是我国佛教文化新时代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变革同样也是如此。

二、佛教寺院新媒体传播的“契理”性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信息传播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数字化、虚拟化的新媒体技术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文化传播内容和方式顺应平台特征、受众特征等作出相应调整。其中,佛教文化面对新媒体显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从1996年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创建网络版到近些年佛寺网站、微信公众号、高僧法师博客、微博等的普遍化,佛教对新媒体的运用从最初的探索尝试到现在已形成了基本共识和一定格局。网络传播已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佛教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也成为了推动当代佛教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涉及佛教文化的新媒体平台,从创建形式上来看主要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当中包括佛教寺院、佛教协会、佛学院等设立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以及由凤凰、新浪、腾讯、网易等综合性门户网站等开设的专门佛教频道等等。从契理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信息的交互性和自由选择性使得有部分佛教新媒体平台会通过娱乐性的加强博取用户的关注,导致了淡化佛教根本义旨的传播现象。在泥沙明珠相杂的网络喧嚣中,佛教寺院新媒体平台始终在弘扬正法正知,引领人们在网络化清净道场中领悟佛法义谛。本文即以佛教寺院为例,分析当代佛教文化对新媒体的运用,以此来透视新媒体在当代佛教中国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即世间而得解脱”

关于生之本相,佛教有“八苦”之说而形成了将人从“苦海”解脱而出的根本宗旨,“中国化的佛教,包括中国化最为典型的禅宗,始终坚持了印度佛教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以智慧解脱为最终目的”。[3]而就如何解脱,我国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融摄了本土儒家和道家文化,将解脱之道由“彼岸”转向“此岸”,形成了从来世理想寄托到关注社会现实人生的“即世间而得解脱”。“中国化的佛教……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其鲜明的入世精神。”[4]“出世不离入世”“入世以求出世”,有机融合了超越性信仰和现实性人生,将一切世间法的运用作为解脱的方便法门,通过务实的现实性行为获得超越性解脱,正是“人间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佛教文化最为根本的价值追求。

面对数字化技术的快速更新,佛教寺院新媒体平台的创建与优化始终以“即世间而得解脱”为根本,践行和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稳固弘扬智慧解脱之本心,传播旨向在入世担当和出世解脱中展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寺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板块多由佛寺动态、讲经说法、文化资源、论坛交流等等组成。不同于传统的口头或书写传播,佛寺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佛法讲解的“地气”和“烟火气”,始终自觉关注着社会现实生活。以语录、小文章、小故事或论坛等形式进行的具体佛法阐释多与社会热点、人们的生活焦点与困惑烦扰相联系,有关于生死焦虑恐惧、生活工作压力和家人相处之道等等。更区别于惯常的心灵鸡汤,佛寺新媒体平台从千年传统佛法中为人们寻求着眼前困苦的解脱之途,在深入浅出的佛法讲解中助人向善、引人和谐,促使人们真正安于当下人生,体悟到佛法即在日常、现实即是解脱。

(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在政治上适应中国社会,形成了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5]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与传统印度佛教不同,我国佛教具备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爱国爱教思想,报国恩、报众生恩,自利利他。近代以来,虚云大师、太虚大师、赵朴老居士都明确强调了佛教要服务于社会、建设好国家。延续发扬这一精神内核,当代佛教发展以积极融入社会、回报社会作为自觉追求,“佛教积极护持国土、建设国家、服务人民,既是利他亦是自利”。[6]爱国爱民视野促使佛教寺院新媒体平台从来都不仅仅是关注于个体化情绪疏解,而始终以宽容胸怀实践着“报恩度苦”“忘我利他”的积极精神。比如说,在很多佛教寺院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会适时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活动,把佛教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佛教寺院新媒体传播的“契机”性

在论及契理契机原则时,太虚大师强调应该“根据佛法的常住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功用……把握佛教中心思想,去适应时机、融摄文化和适应新时代新潮流,去发扬宏通佛法”。[7]顺物方便,契机适宜社会时代特点,佛教寺院在新媒体语境下充分注意到了新媒体平台以及人们的接受心理等因素,显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传播特征,促使当代佛教文化的外在传播形态产生了一些变化。

(一)与新媒体平台的契合

超媒体性、图像主导和信息碎片化是新媒体重要的传播特点,佛教寺院新媒体平台也因此相对应出现了以文本、图片、音乐等多种形态传播佛法、以影像演绎佛法与“点”状形式阐释佛法的表现。

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互联网的超文本性使新媒体具有了超媒体性的属性。Web2.0时代,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可以自然地通过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新媒体具有了比传统媒体更为灵活的表现方式,受众也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形态,受众在获得更多样阅读观看体验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点击”链接选择性阅读或者中止。由于新媒体更丰富的呈现形态、更自由的选择模式,佛寺在官方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都主动加强了推送内容的趣味性和制作效果,结合文字和图片、音乐等形态灵活阐释佛法,营造出“可触可视可听”多感受的佛法氛围。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化技术制作日益更新,“新媒介技术逐渐形成了以图像为主导的后现代文化景观,视觉表达成为当今文化的突出显性特征。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视频图像,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解读与表现文化,世界被把握为图像。”[8]影像化的文化接受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虽然我国佛教自上世纪以来就运用了影视艺术宣传佛法,但新媒体平台相较传统影视在制作成本、时间以及播放自由度上有着明显优势,大量的佛教文化短视频和微纪录片得以出现。很多佛寺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会不定期制作发布短视频,有佛寺文化掠影,比如庐山东林寺的“东林道风形象片”《思归》;有佛寺日常推送,比如云居山真如禅寺公众号推出的《云居山出家师父一天的修行生活》。另外佛寺还常会围绕一个主题系统化发布大师讲经说法录影,打破时空界限、使信众能够在线上现场聆听讲解。以新媒体为平台,光影艺术的运用能为人们领悟佛法提供具体化情境,提升人们对佛教的亲近之心,更能消除人们对深山古刹神秘感等等,当代佛教在新媒体时代由此也形成了影像化视觉表达的特点。

同时,新媒体传播为了适应人们快捷多变的文化活动,在推送内容上表现出了碎片化特征。由此,很多佛寺网站、公众号推出的说法文章篇幅多较为短小,以“点”状形式阐释佛法知识,语言平易凝练、易于人们识记理解。同时为了避免佛教知识的片断化,佛寺常常又以网络链接形式呈现整体佛经,引导信众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做到了对众生教化普及性和深入性的两相兼顾。

(二)与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心理特征的契合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不仅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而且对人们的生活、心理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影响。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空间使得人们在快速浏览中对阅读便利化和信息指向性都有了更高要求。据此,很多佛寺对所创建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区分,不同平台有不同功能和侧重发布的内容,生成了较为稳定的平台功能形态。比如说,庐山东林寺创建了佛寺官方网站、“大安法师讲净土”订阅号,“江西庐山东林寺”订阅号和“庐山东林寺”服务号,大安法师博客、大安法师微博等。“大安法师讲净土”内容为大和尚开示讲经、释疑解惑,“江西庐山东林寺”订阅号内容主要是即时推送东林寺动态和实修信息等,“庐山东林寺”服务号主要内容是功德、福田等。庐山东林寺官方网站中以网页链接形式横向设置了“千年祖庭”“东林大佛”“祖庭新闻”“法务活动”“弘法教育”“东林法音”等模块,纵向则有“东林听经台”“东林视听馆”“大安法师网络专辑”“大安法师博客”“大安法师微博”等,内容分类明确全面,便于信众选择性浏览学习。

再者,现代竞争化的生存方式,人们在繁忙生活之中更加倾向于轻松性文化接受,对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形态也提出了多元化要求。除了通过佛法小故事和小音频视频等形式的组合提升文字讲解的趣味性之外,佛寺新媒体还自主创作了“个体品牌”式漫画、广播连续剧等,比如说庐山东林寺在公众号推出的广播连续剧《了凡四训》,使人们可以不拘于空间限制、在倾听中领悟“逆天必命”的人生真谛。曹山寺在公众号推出的国内首个沙弥尼(女众)漫画系列,在曹山小师父的憨萌成长中展现丛林精进之路,引领着人们重归自我本真之心。。

要注意的是,网络信息空间在为人们提供种种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建构出了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使得人们的现实疏离感日益加剧。为了打破网络世界的虚幻性,佛寺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有意识通过答疑、留言等方式加强即时互动,令人们切实感受到佛法就在身边。并且,很多佛寺还在新媒体平台推出了“漫画”代言人,比如上海玉露禅寺的“释小白”、龙泉寺的“贤二小和尚”,曹山宝积寺的“曹山小师父”、成都大慈寺的“圆一小和尚”等等,他们憨萌可爱,或在稚子本心中为人们释疑解惑,或以各种逗乐趣事勾画悟道心路,在消除人们与古刹佛法距离感的同时也以具体化形象增强了庄严佛法的烟火气息。

正所谓“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印光法师文钞》),从各平台浏览量和互动情况等数据可以发现佛寺新媒体平台在当前影响受众的普遍性。也正是基于这种开放包容的胸襟,很多佛寺也将新媒体作为了与世界对话交流的途径,推动建设了“充满活力、具有更强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佛教”(《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比如说杭州灵隐寺网站就以网络链接形式创建了英语、日语等多语种版本。曹山宝积寺VR纪录片《参见小师父》2016年在国内主流视频网站上线后得到了网民高度关注,并获邀参加2017年第70届戛纳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展映,令世界瞩目于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智慧人生。

综上所述,新媒体有效拓展了我国佛教文化融于当下社会的途径和领域,推动了传统佛教的现实与现代转化。以契理契机为基本原则,我国佛教寺院借助新媒体将佛教文化充分融入到了现代生活之中,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弘扬佛法,借助虚拟网络空间在更加接地气的信息传播中充分践行了“人间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更好实现了人间化、人生化,有效推动了当代佛教中国化的发展。不过,如同上文所说,由于新媒体平台的自由开放性和传播主体以及传播目的的不同,也使得佛教文化在传播中显现出了复杂形态。如何更好立足于文化本位进行新媒体传播和发展,还需要当代佛教在中国化发展中的持续探索。而佛教寺院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显然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佛寺佛教文化佛法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浅析《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佛教文化
首届中国佛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河北承德隆重举行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