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立,乐文华
(南昌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西南昌 330032)
“展手”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二项释义:“①纸品名;②伸手”,[1](P43)“展手”的本义为把手伸张开,它另有三项引申义,可惜《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其中一个引申义出现在中国传统武术语境中,指以开放长探为主要手法的花拳套路;一个引申义出现在全真教语境中,指道士化斋乞讨,如丹阳子马钰《满庭芳·立誓状外戒》“布素婪耽度日,饥寒后,须凭展手街前”,[2](P623)再如长真子谭处端《如梦令·日用涤除尘垢》“展手向街前,守一不生贪构”。[3](P856)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引申义出现在禅宗语境中,即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所创造的三路(鸟道、玄路、展手)接人方便法门之一。三路之中,《禅宗大词典》仅收录了鸟道和玄路,不知何故未收展手,而一些研究禅宗术语的专著,比如何小宛《禅宗语录词语研究》和詹绪左《禅籍词语研究——以〈祖堂集〉为主要考察对象》,也令人遗憾地忽视了展手一词。对于三路接人,笔者拟另撰文探讨,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祖堂集》为例专门探讨展手这一路。
(1)师示众曰:“展手而学,鸟道而学,玄路而学。”[4](P307)
(2)师问僧:“从什摩处来?”对云:“新丰来。”师曰:“彼中是什摩人道首?”对云:“上字是良,下字是价。”师云:“吾识竟。”又问:“有什摩佛法因缘,汝举看。”其僧便举云:“和尚示众曰:‘欲行鸟道,须得足下无丝;欲得玄学,展手而学。’”师低却头,其僧便礼拜问:“某甲初入丛林,不会洞山意旨如何。”师云:“贵持千里抄,林下道人悲。”……其僧便辞,却归洞山。洞山问:“阿那里去来?”对云:“到夹山。”洞山曰:“有什摩佛法因缘,汝举看。”对云:“彼中和尚问当头因缘,某甲情切举似彼中和尚。”洞山曰:“举什摩因缘?”僧曰:“某甲举和尚示众曰:‘欲行鸟道,须得足下无丝;欲得玄学,展手而学。’”洞山便失声云:“夹山道什摩?”对云:“贵持千里抄,林下道人悲。”洞山云:“灼然夹山是作家。”[4](P329-330)
(3)是小淫女子不会,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遮老秃奴便打床作境致,竖拂子云“好晴”“好雨”“好灯笼”,巧述言词,琼森节目,言有“玄路、鸟道、展手”,若取如是说,如将宝器贮于不净,如将人粪作旃檀香。[5](P126)
(4)僧到夹山,山问:“近离甚处?”僧云;“洞山。”夹山云:“洞山有何言句?”僧云:“和尚道:‘我有三路接人。’”夹山云:“有何三路?”僧云:“鸟道、玄路、展手。”[6](P152)
第(1)则里的“师”指洞山良价,第(2)则里的“师”指夹山善会,二人同为药山惟俨门下第二代弟子。有位洞山门弟子到夹山行脚,因只会死记硬背老师言语而遭夹山批评,回来之后向洞山叙述自己的夹山之行,洞山先是因弟子的错误做法而倍感紧张,然后夸奖了夹山。第(1)(2)则出自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静、筠二禅师编撰的《祖堂集》,第(3)则出自两宋之际大慧宗杲的《正法眼藏》,是一段德山宣鉴严厉批评沩仰宗和曹洞宗禅师的话。这三则史料或直接或间接地证明洞山良价常用鸟道、玄路和展手的施设接人。第(4)则出自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智昭编撰刊行的《人天眼目》,后世禅籍中常见的“三路接人”一词和三路的先后顺序鸟道、玄路和展手由此定型。
(1)师因行粽子。洞山受了,又展手云:“更有一人在。”师云:“那个人还吃不?”洞山云:“行即吃。”[4](P250)
(2)沩山教仰山探石室,仰山去到石室。过一日后便问:“如何是佛?”室拳手。“如何是道?”又展手。“毕竟阿那个即是?”石室便摆手云:“勿任摩事。”仰山却归,具陈前话。沩山便下床,向石室合掌。[4](P272)
(3)师到招庆,度上座问:“罗山寻常道,诸方尽是吃麧饭,唯有罗山是一味白饭。兄从罗山来?”却展手云:“白饭请些子。”[4](P572)
(4)问:“如何是密室中人?”师展手云:“茶盐钱布施。”[4](P788)
(5)师问僧:“什摩处人?”云:“磁州人。”师曰:“见说磁州出金,还是也无?”对曰:“不敢。”师曰:“还将得来也无?”对云:“将来。”师云:“若将来则呈似老僧看。”僧展手,师唾之。[4](P353)
(6)僧云:“今时无其中人,和尚遇古人时如何承当?”师云:“不展手。”僧云:“古人意旨如何?”师云:“阇梨但莫展手也。”僧云:“与摩时和尚还分付也无?”师云:“古人骂汝。”[4](P388)
(7)又一日行次,雪峰便问:“尽乾坤事不出一刹那,只如一刹那底事,今时向什摩处弁明则得?”师对云:“更共什摩人商量去?”雪峰云:“我亦有对,汝但问我!”师便问:“今时向什摩处弁明则得?”峰乃展手云:“但向这里弁明。”师对云:“此是和尚为物情切。”峰便笑。[4](P468)
(8)问:“如何得不疑不惑去?”师便展手向两边,却令学人:“再问,我更与汝道。”学人再问,师乃露膊而坐。[4](P493)
(9)师向僧道:“汝与我开田了,为汝说大义。”僧云:“开田了,请师说大义。”师乃展开两手。[4](P624)
(10)有俗官问:“蚯蚓断,两头总动,佛性在阿那个头?”师展开两手而示。[4](P781)
(11)问:“佛法毕竟事如何?”师展开两手。[4](P867)
(12)问:“如何是一路涅槃门?”师弹指一下,却展手。[4](P873)
前四则中的“展手”用的是本义,即伸手,张开手的意思,而后八则中的“展手(展开两手)”则另有深意,由此,也可以看出“展手”一词由本义到禅门专业术语引申义的转化过程。第(5)则中的“师”指雪峰义存,他曾多次上洞山向良价求学,最后归属德山宣鉴;第(6)则中的“师”指洞山良价的法嗣曹山本寂;第(7)则中的“师”指雪峰义存的弟子镜清道怤;第(8)则中的“师”指雪峰义存的弟子长庆慧稜;第(9)则中的“师”指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惟政和尚,第(10)则中的“师”指南泉普愿的弟子下堂和尚,第(11)则中的“师”指福州大安的弟子灵树如敏和尚,第(12)则中的“师”指仰山慧寂的法孙资福如宝。后八则中的前四人属石头希迁系,后四人属马祖道一系,但二系禅师交往频繁,关系密切。晚唐五代时期,禅宗在中国佛教中一枝独秀,而禅门内部,马祖和石头二系已成领军之势,据《宋高僧传》记载,“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7](P209)洞山良价虽然自觉归宗石头系,[8](P232)但他行脚诸方,转益多师,先后参请了马祖法嗣法孙十二人,对马祖一系的禅法并不陌生。不难推测,好学的洞山良价继承禅门前辈的展手方法,再把它和鸟道、玄路组合在一起,从而最终创立了三路接人。
在禅宗语境中,“展手”一词出现引申义,即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所创造的三路接人方便法门之一,这点学术界没有异议,而至于具体的解释却又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六种:
1.泛指诱引接化学人。如台湾《佛光大词典》:“洞山三路之一。禅林中,每以展手之动作表示诱引接化之意,亦即化益众生之方便作法。”[9](P408)再如王志跃《分灯禅》:“在曹洞宗中,展手是一种最简便的接引参学者的方便设施,并无多大的深意。通俗地说来,展手就是禅师展双手欢迎参学者,使参学者能够直入禅门。”[10](P79)2.见机而行,因材施教。如《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僧云:‘如何是展手?’师云:‘当机的的用,的的用当机。’”[11](P634)再如《五家宗旨纂要》卷中:“展手睒眼牙口叮咛嘱,竖拂拈槌仔细传。此是觌面提持,随机拈出。”[12](P271)3.曹洞宗有三渗漏(见渗漏、情渗漏、语渗漏)一说,三路接人是专门针对三渗漏的方法,展手则针对语渗漏。如《人天眼目释读》尚之煜题解:“此三路接人,针对前‘三渗漏’而来……展手,师家根据学人根性,当机而应,展手之间接引学人的办法。”[5](P152)再如何云《曹洞立宗论》:“作为对治‘渗漏’之方,良价指出三种手段即‘三路’:鸟道、玄路和展手。”[13](P111-120)4.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但具体如何,语焉不详。如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展手者展两手迎来学,使直入甘露门。”[14](P261)5.类似于临济义玄互抛“胶盆”的绝处再生禅法。如毛忠贤《中国曹洞宗通史》:“展手就是将对方有无兼问而且答案不可统一的双项诘难双手推开,在对方的话题中接出一路,既借以自脱又借以困缚对方。”[15](P206)6.告诉学生不能向外追求,要自性自度。如徐文明先生的《唐五代曹洞宗研究》:“展手一路,最是难解,为示他觅无益,借亦不得,令学人回光返照,识取自家宝藏。”[16](P220)“展手则本自圆成,无修无证”。[16](P221)
以上六种不尽相同的解释究竟谁对谁错?要了解洞山良价展手一路的真正含义,先看三则语录:
(1)“汝等诸人,各自回光返顾,莫记吾语。吾悯汝无始旷劫来,背明投暗,逐妄根深,卒难顿拔,所以假设方便,夺汝诸人尘劫来粗识,如将黄叶止啼……我若东说西说,则竞头向前采拾。如将空拳诱诳小兒,都无实处。”[4](P803)
(2)如今说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二乘菩萨者,皆指叶为黄金,拳掌之说。若也展手之时,一切大众若天若人,皆见掌中都无一物。所以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17](P48)
(3)僧曰:“如何是和尚重处?”师曰:“不擎拳向阇梨。”僧曰:“如何是学人重处?”师曰:“莫合掌向某甲。”[4](P310)
第(1)则是仰山慧寂禅师的语录,“黄叶止啼”是一佛教典故,出自《涅槃经》,“乃譬喻如来为度众生所作之方便行。此如婴儿啼哭时,父母以杨树之黄叶为金,予小儿以止其啼哭;然黄叶实非真金,乃父母之权便引设。又禅宗以‘经论家’之说法,皆为‘空拳黄叶’之方便说,仅得以诳欺愚钝者”。[8](P5371)“空拳诳小儿”也是一佛教典故,出自《宝积经》,“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18](P64)第(2)则是黄檗希运禅师的语录,展手表示“本来无一物”。第(3)则中的“师”指洞山良价,当来僧问及洞山的真如时,洞山回答说:“我不向你举拳(让你误以为有)。”跟上文所引石室和尚的意思一样,当来僧再问及他自己的真如时,洞山回答说:“不要向我礼拜,不要向我请教(真如就在你自己心中)。”展手即“擎拳”的反义词,用以表示本来无一物。
综上所述,洞山良价的展手有二层含义,一是表示“本来无一物”;二是提示学僧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上述六种解释中,徐文明先生的解释最为精当。
(1)师问新到:“近离甚处?”云:“台山。”师云:“还见文殊也无?”僧展手。师云:“展手颇多,文殊谁睹?”[19](P130)
(2)师见僧来,展开两手,僧无语。师云:“会么?”云:“不会。”师云:“浑仑擘不开,与你两文钱。”[20](P142)
(3)问僧:“近离甚处?”曰:“西禅。”师曰:“西禅近日有何言句?”僧展两手,师打一掌。僧曰:“某甲话在。”师却展两手,僧无语,师又打。[21](P930)
(4)师以手画一画,僧曰:“了。”师展两手,僧拟议。师曰:“了。”[21](P1232)
第(1)则中的“师”指赵州从谂,他像上述雪峰义存和曹山本寂一样批评尚未悟道的僧人故作高深地使用展手对机;第(2)则中的“师”指临济宗地创始人临济义玄。江西和湖南是禅宗鼎盛时期的两大重镇,北方则以赵州从谂和临济义玄两大师为中心,赵州从谂和临济义玄都曾求学南方,悟道后坐镇河北,展手这一方便施设也随之传播到北方。第(3)则中的“师”指云门宗的创始人云门文偃;第(4)则中的“师”指杨歧派的创始人杨歧方会。传统禅门五家中,除法眼宗之外,其他各大宗派基本上都有禅师使用展手的记录,其中雪峰一系使用的记录最多。
(1)问:“马祖出八十八人善知识,未审和尚出多少人?”师展手示之。[22](P499)
(2)山乃修书,令僧驰往。师接得便坐却,再展手索,僧无对,师便打,曰:“归去举似和尚。”[21](P317)
(3)僧问:“祖意教意同别?”师乃展手。[22](P354)
(4)上堂,展手曰:“天下老和尚、诸上座命根,揔在这里。”[21](P555)
(5)问僧:“近离甚处?”曰:“两浙。”师曰:“还将得吹毛剑来否?”僧展两手。师曰:“将谓是个烂柯仙,元来却是摴蒲汉。”[22](P769)
第(1)则中的“师”指洞山良价的法嗣云居道膺,曹洞宗通过云居一系流传至今;第(2)则中的“师”指夹山善会的弟子洛浦元安;第(3)则中的“师”指吉州福寿和尚,第(4)则中的“师”指潭州鹿苑和尚,他俩同为上述资福如宝的法嗣;第(5)则中的“师”指云门文偃的弟子信州鹅湖山云震;云门文偃在归宗雪峰义存之前,曾是灵树如敏的首座;而雪峰义存在归宗德山宣鉴之前,曾“九度上洞山”;上述镜清道怤和长庆慧稜都是雪峰义存的弟子。这些例子说明了展手这一方便法门和宗教实践存在着代际传播的现象。
(1)师明日入府。练师曰:“昨日谢大师回信。”师曰:“却请昨日回信看。”练师展两手。闽帅问师曰:“练师适来呈信,还惬大师意否。”师曰:“犹较些子。”[22](P564)
(2)师因与清源王太尉说话云:“但是世间一切杂学底事,尽是网。”太尉云:“祇如今还网得也无?”师云:“太尉呢。”太尉乃展手云:“即今有什么?”师云:“只这一网亦不少。”[17](P701)
(3)菩萨清凉月,游於毕竟空。我观诸境尽,心与古人同。僧发侵眉白,桃花映竹红。傥来寻祖意,展手似家风。[23](P242)
(4)会先忌日,就明静庵饭僧。主僧惟尚才见,乃展手,子韶便喝。[24](P282)
第(1)则中的“师”指长庆慧稜,“闽帅”指五代十国的闽王王审知,“练师”指王审知的夫人;第(2)则中的“师”指雪峰义存的弟子鼓山神晏,“清源王太尉”指五代十国闽国泉州刺史王延彬,“太尉”疑“太傅”之误写;第(3)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题吉州承天院清凉轩》;第(4)则中的“子韶”指南宋官员张九成。以上四则说明展手这一禅宗术语和宗教实践存在由出家僧众向外界传播的现象。
三路接人原本是洞山良价对禅学思想和方法的整合创新,是曹洞宗的门庭施设,而且如上所述,三路中的展手一路在其他禅宗宗派和甚至僧徒外都有流传,但在代际传播中,我们注意到,曹洞宗自身除整理祖师资源外,很少用之于教学实践,这也许跟禅宗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有关。禅宗认为,“圣名凡号,尽是虚声”,[22](P420)三路接人、洞山五位等在洞山良价看来都属虚声,所以他要“除闲名”。《祖堂集》载:
师有时示众曰:“吾有闲名在世,谁能与吾除得?”有沙弥出来云:“请师法号。”师自槌曰:“吾闲名已谢。”[4](P299)
洞山的“闲名”,正如徐文明先生所说,“表面上看来,指的是他在俗世的法名,实际是指他于世间一生行化之迹或声名,更深的含义则是他融理于事、以事显理、以真化俗、以俗显真之修为”。禅宗倡导自性自度,因此禅师在传法和教学中,因材施教,拒绝弟子模仿老师,鼓励弟子自主创新,鼓励弟子超越老师,不想让自己的一些方便法门成为弟子自性自度的桎梏和障碍。
众所周知,唐五代禅宗原本倡导不立文字,但入宋以后却又出现不离文字的趋势,各种传记、灯录和语录等大量涌现。展手作为祖师的方便法门之一,被各种灯录记载,被各家禅师谈论。比如圆悟佛果《示民禅人》:“百草头上有祖师,夹山指出令人荐。宽平田中有大义,百丈展手要人知。”[25](P284)比如正觉宏智《与福州满禅人》:“沈沈莫触蛇头毒,的的须明犀角星。便与放开聊展手,那时相见望州亭。”[11](P656)再如石田法熏《拈古十四首》,“开田甚难,难中却易。展手甚易,易中却难”[26](P247)等等,但很少有禅师在宗教实践中用到它。纵观整个禅宗发展史,《六祖坛经》形成之后,禅宗在思想上少有创新,五家分灯之后,禅宗在方法上少有创新,北宋之后禅宗走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在思想和方法上都陷入僵化,均少有建树,从展手这一禅门术语和宗教实践的产生、流行和消失上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