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责任培育的“四个维度”

2021-12-31 09:28丽,陈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导师学术

柳 丽,陈 瑜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学术责任体现了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对国家、社会承担的一种道德义务,具备的学术情怀。在现实社会中,“学术责任是象牙塔里一件非常重要的难解之事,人们很少对新的教师及其成员提及责任,在学术贡献中也很少能找到关于教师责任的内容。”[1]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树立学术理想、自觉承担学术责任。近年来,研究生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出台了系列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的文件,部分高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尽管如此,研究生的学术失范现象依然存在,需要开展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增强学术责任感。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责任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1]研究生也要培养学术情怀,确立学术担当品格。

一、认识维度:有效提高研究生对学术责任的认知

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能够对学术研究价值进行道德评判,产生学术道德认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部分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创新性缺乏客观认知,学术道德情感较为脆弱,因此研究生群体中的学术失范现象不断出现。为了提高研究生对学术的道德认知,形成强烈的学术责任感,需要培育研究生对学术的真挚情感、学术创新意识以及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

(一)提高对求真务实道德品格的认知

科学研究需要研究者辛苦的付出,只有勇于坚持真理、不断探索规律,才能实现崇高的学术理想。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生要保持求真务实的道德品格,这体现了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这样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这要求研究生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原则,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将学术规范内化在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并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论文、承担学术责任。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本然状态,是事物存在性质、发展规律的深刻体现。为了更好地探索真理,人们要确立务实的态度,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向事物本身不断地探寻。务实作为一种探究事物的心理态度,能够聚集事物本身,使人能够心无旁骛,真正做到与真理为伍。求真务实是研究生所必备的学术道德品格,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一是把握求真务实的道德意义,明确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深刻理解求真务实对促进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为学术研究提供道德方向。求真务实作为一种道德认识不同于道德行动,要转化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品格,需要具有积极的学术道德情感、强烈的学术荣誉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学术道德信念,具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强道德意志,获取具有一定价值的学术成果。研究生只有深刻认知求真务实道德品格的重要性,才能逐步提升对学术研究的深刻认知,并迈向更高的学术道德境界。二是参加各种学术实践活动,提升对求真务实道德品格的深刻认知。研究生要自觉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活动中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培育学术诚信品质。积极参加学术诚信宣传活动,坚决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各种学术团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监督,有助于养成求真务实的良好学术品格,增强学术责任意识。

(二)提升对学术创新意识的认知

科技兴国家才会强盛,科技没有创新,国家发展将会遭受影响。中共中央在2018年指明了科技发展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4]这段话突出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研究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学术研究必须做到创新,所得的成果要能为增加科学积累带来实质意义的增量”[5]创新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动力源泉,规定了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要创造出更加文明的社会条件,展现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作为有组织、有系统的现代学术研究活动,需要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创新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从个体学术创新转向整体学术创新,反对为了创新而任意包装学术成果:“有些成果所体现的创新只是某种标新立异,甚至是刻意的包装。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的学术看上去很繁荣,似乎天天都有新发现和新发明,但是真正在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或者可能长久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并不多。”[6]一是明确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具体要求。“物质生产是生产标准性的物质产品,而精神生产则生产新的知识。它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产新的知识’,或者说是‘从已有知识出发,提出未知,生产新知’,简化的方法就是‘已知、未知、新知’”[7]。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研究生要坚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不断探索新的研究对象,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而不能盲目创新。同时,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转变研究范式,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的社会生产领域。研究方法的创新体现思维方式的改变,研究范式的转变体现研究领域的变革,这些都能够有效推动学术研究的顺利开展。为了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验证科技成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研究生要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研究成果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术研究创新因而必须同社会实践相联系。研究生要走出书斋,深入社会生产领域,时刻关注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才能不断获取新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研究成果的不断转化。二是探索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意识的方法。学术创新意识的培育,需要根据社会客观实际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要培育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了解社会上的科研需求,以服务民众为根本,进而确保学术创新方向的正确性。要开设多学科或者垮学科课程,增强对学术创新意识的理论把握,开阔学术视野。研究生也要参加研讨类课程,在学术研讨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高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多方面训练研究生的写作能力,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三)提升对学术担当精神的认知

学生担当意识体现了研究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运用学术研究成果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意识。研究生要树立学术担当精神,主动肩负学术传承的社会责任,在不断奉献中完成这一使命任务。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要具有担当精神,将自身的学术研究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不断提升学术境界,承担起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一是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研究生要树立敬畏知识、热爱学术的学术理想。确立学术理想能使研究生在任何环境条件下,把自己从事的学术研究视为对社会应尽的道德责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督促研究生始终严谨认真,自觉践行学术道德规范,而不能把学术责任意识视为外在的规定性。二是具有学术情怀。学术研究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在学术研究活动中,研究生要提高自身修养,客观公正地分析学术失范现象,努力改造自我的精神世界。研究生学术情怀的形成是一个认识自我、调节自我以及不断调控学术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要认真做好学术研究,努力撰写学术论文,辩证对待学术荣誉,增强服务意识。三是形成学术信仰。“建立一种信仰,就是确立一个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定一种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用此可以排除围绕人生的无知、怀疑、虚无和绝望,得到知识、确定、安慰、价值和希望,满怀信心地活下去。”[8]学术信仰体现了学者对学术的无限尊崇和极度信服,是学术担当精神的重要体现,为学术研究指明方向。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生要科学把握学术研究的时代价值,形成坚定的学术信念。学术研究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由于研究生对学术研究诸多环节的把握程度不同,因此形成的学术信念也是具体的,只有进一步整合这些学术信念,才能形成对学术的整体性信仰。同时,研究生要明晰学术研究的长期性、渐进性,具有坚强的意志,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由于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学术研究中存在学术道德与利益的矛盾,“利益的驱动、权力的介入、传媒的关注,使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家在从事探索、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道德与利益的冲突,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层见叠出。”[9]研究生要勇于克服学术研究中的各种困难,科学处理学术研究中的利益关系,能够踏实从事学术研究,进而逐步确立学术信仰。

二、自律维度:逐步提升研究生学术责任的自律意识

为了有效防止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需要唤醒研究生的学术良知,使其具有科学的学术价值观。研究生自身也要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0]。

(一)确立科学的学术道德观,明确价值取向

学术道德观是对学术道德的具体认知,以及形成的学术价值观念。科学的学术道德观,主要是指在正确理解学术道德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对学术的真挚情感,形成科学的学术价值观。一是自觉学习学术道德理论,有效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研究生要自觉学习学术道德理论,形成对学术道德的整体认知,奠定确立优良学术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为了促进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能够把所学的道德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学术实践之中,还要加强自我教育。二是明确学习目标,形成科学的学术价值观。研究生要明确学习目标,提升科研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念,自觉追求学术的精神价值。在学术研究中,要增强自觉的思考能力,确立学术目标。同时,要自觉学习榜样人物,形成对学术责任的辩证认知。榜样人物对研究生学术责任意识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要通过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介,有效掌握榜样人物学术诚信的具体事例,使研究生形成对学术责任的基本判断。

(二)提升学术责任意识,形成自律观念

由于一些研究生对学术失范的危害性了解较少,因此在学术研究方面缺乏诚信意识。研究生只有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学术责任,才能产生强烈的学术道德责任感。马克斯.韦伯指出:“学术作为一种物质意义下的职业。”[11]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责任意识培育是一个自我吸纳、自我认识以及自我调控的过程,研究生要把学术研究视为一种道德责任,增强开展学术研究的使命意识,提升从事学术研究的自觉性。一是通过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不断增强自律意识。自律体现了个体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构成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内生动力。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各种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的约束作用,不断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增强其自律意识。同时,研究生也要独立从事科研活动,增强从事学术研究的自觉性。二是通过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学术责任意识。研究生学术责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生要加强自我教育、进行自我改造。研究生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深刻观察社会现象,提高对学术道德的理性认知,明确需要承担的学术责任。同时,还要不断自我反省,反思学术失范行为的严重危害性,提升对学术道德的认知,进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三)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要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研究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术素养。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研究生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批判的理论思维以及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术研究兴趣。研究生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激发研究兴趣,进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为了激发学术创造潜能,研究生要设立学习目标,培养对学术的研究热情。二是做好基础工作,明晰研究方向。研究生要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根据导师课题和自己的研究兴趣,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明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深入阅读本专业的经典文献,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努力促进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契合,不断拓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方法维度:形成研究生学术责任培育的多种方法

研究生学术责任的培育需要根据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在学术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形成学术共同体以及加强导师队伍的学术道德建设方面切实做出努力。

(一)设置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课程

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把学术规范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教育部在2009年颁布了《关于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责任意识,使学术规范教育常态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课程设置要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促进浓厚的学术道德氛围的形成,增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责任。一是借鉴国外学术道德教育经验,逐步优化学术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具有重视学术规范教育的优良传统,法律健全,方法有效,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借鉴这些国家学术道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各高校要根据研究生思想特点、实施学术活动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优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课程内容。课程的讲授可以是专兼职人员,关键是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术道德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或者具有突出的学术成就。课程的讲授形式要丰富多样,主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讲授、对话讨论、模拟场景和道德推理等等,并把学术道德规范课程的讲授同其他课程的讲授相区别。二是根据研究生培养计划,合理设置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课程。在明晰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各高校要积极开设学术道德教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门如何做好科研、撰写论文的课程,使学术规范课程成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进而使研究生受到严格的学术规范教育。同时,要把学术规范考核纳入研究生教育体系,设置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配合其他道德教育方法逐步推进,进而使研究生明晰学术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二)形成培育研究生学术责任的学术共同体

英国哲学家坡兰依在1942年提出“科学共同体”的概念,是指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群体。美国哲学家库恩指出:“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者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的。他们由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12]学术共同体是促进学术发展的主要力量,马克思因此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3]约翰.齐曼认为:“有效的科学共同体是学术科学的基本的特征。知识社会科学家常常把这个共同体当作只不过是一种文化的背景,在其中,流行的科学见解得到统一和积累,不言而喻的技巧和智力传统在世世代代的学者中间流传下去。”[14]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离不开对学术的传承,学术传承需要人类世代的学术累积,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协同推进。一是要培育研究生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主要力量。由于每一代人肩负不同的学术创新使命,因此要形成能够促进学术传承和创新的学术共同体。要不断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使之能够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有效推动学术的创新性发展。高校要提供研究生一定的学术平台、学术资源,使研究生增强学术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主要力量。二是发挥学术共同体的组织作用,推动学术创新发展。为了促进学术创新发展,导师和研究生要树立合作理念,形成一个团结奋进的学术共同体。在学术研究中要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学术的创新发展。“合作不仅能取一人之长补他人之短,而且在合作中,一个人的成功会鼓舞他人,并激发出一种普遍的、潜伏的力量,它平时在个人身上仅仅是零星地表现出来。”[15]通过建立导师与研究生合作的学术共同体,努力实现学术责任、学术利益与学术命运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学术道德建设

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指出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是影响其学术成果的重要因素:“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无疑是取得学术成功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素质,用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的话,即学术道德,这也是必不可少的。”[16]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读研期间最为密切的关系,“师生交往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的人格精神必定对学生精神发展产生启迪的影响。”[17]导师的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和科研方法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产生重要影响,其他导师的影响作用也不能忽视,因此需要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学术道德建设。在尊重科学、追求学术自由和勇于创新的基础上,使研究生导师形成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真诚热爱学术以及公正无私的良好道德品格,能够认真教导学生,承担导师的责任义务。导师和研究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导师要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发展机会,“所谓公平地分配名誉,就是将名誉给予该给的人,不讲名誉不该给的人,做到相应相称,恰如其分。”[18]加强导师队伍学术道德建设要在综合考虑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是设立专门的学风建设委员会,出台学术道德的相关文件。高校要建立学风建设委员会,出台专门的学术道德规范文件,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应该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根据本单位研究生导师学术活动开展情况,建立相应的学术组织机构,加大对这些学术道德规范文件的宣传力度,并将学术道德规范的具体规定落到实处。二是构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学术道德管理机构,加强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监管。要把良好的学术道德视为导师遴选的重要条件,对具有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导师实现一票否决制,“在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遵循科学精神,避免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19]。要强调导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责任,对课程论文或者学位论文,以及投稿发表等,导师都要严格把关。同时,还要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培训工作,邀请德高望重的学者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在导师的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等学术活动中,也要强化学术道德规范,在职称评定、荣誉评定等,也要同导师的学术道德相联系。

四、制度维度:系统完善研究生学术责任培育的相关制度

邓小平在1980年深刻论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0]制度对学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其内核是致力于对学术个体学术责任的‘唤醒’,倡导学术宽容主义,规避学术管理中的工具化思维,植入制度人文因子,回归学术作为‘精神的志业’,实现学术管理的范式变革。”[21]当前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同学术制度不甚完善具有一定的关系。系统完善相关制度是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培育其学术责任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在这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对研究生的学术评价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要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公正评价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不能只限于学术研究成果,还要综合考虑其学术道德品格。一是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评价,建立学术考核责任制。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论文诸多环节的考评,导师要加强对学术论文的评阅,包括对研究生学术论文规范性、学术论文质量、学术论文研究意义的审查,以及是否存在一稿多投现象等。同时,还要明确研究生学术考核的主体责任,在对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评价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学术论文答辩委员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二是坚持多元化理念,采用综合方式动态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研究生参加的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学术讲座以及参与的导师课题研究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指标。对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价要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以学术成果的质量为主要参照标准。同时,要根据学校层次、学科发展和生源结构等等,制定符合本校发展实际的学术成果考核制度,防止制定过高的科研任务,避免实施科研成果的量化标准,从而有效避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二)构建学术责任监管制度

研究生学术责任培育重在培养过程中的学术监管,以及一套切实可行的学术监管制度的构建。马克思指出协作是“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22]构建研究生学术监管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研究生院、行政部门、所在学院、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同时还要加强同新闻媒体、报刊编辑的联系与合作。一是要建立专门的学术道德监管机构,承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为了规避学术不端行为,我国在国家层面已经建立了促进学风建设和实施学术监管的相关机构。各高校也要根据本校实际,建立相应的学术道德监管机构,统筹管理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失范现象,加强学术责任的宣传教育。同时,学术监管制度的构建要具有完善化、细微化和长效性,明确不同机构的责任义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相应行政部门和研究生导师都要各负其责,明确各自责任和监管方式,建立系统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档案,详细记录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学术道德状况。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监督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反剽窃监管机制,利用网络技术监测学术不端行为,筛查不合格论文。同时,实施社会监督与网络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实名举报制度,对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一定范围的信息公开,使研究生明确增强学术责任的重要性。

(三)完善学术责任的激励和奖惩制度

研究生学术责任培育是一个不断强化、逐步推进的过程,因此要采取正的激励和负的惩戒相结合的手段。一是制定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惩处制度,处罚方法要细化。对学术不端行为视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根据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严重程度采取警告、课程评定较差以及暂停学业等等,如果出现侵犯他人著作权,学校甚至可以考虑移至司法机关处理。对于任何学术不端的行为,都要制定具体的处罚细则,使研究生时刻保持对学术研究的敬畏感。二是制定学术奖励制度,奖励方式要多元化。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方面。精神奖励是对学术研究比较突出的研究生进行嘉奖,根据个人学术成果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对获奖人和其他研究生起到激励作用、示范作用。物质奖励是对学术成果特别优秀的研究生颁发一定的奖学金。奖学金的评定,要综合考虑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严格审查学术论文的质量,以研究生发文的期刊档次为重要参照标准。

五、结 语

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这样论述:“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23]研究生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热爱学术职业,以高度的责任感从事学术研究,自觉肩负学术传承的历史使命,形成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学术人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应该把求善作为一项目标与制度确定下来,秉持伦理道德底线,防止对科学的不道德利用”[24]。社会各界要协同推进,共同促进研究生学术责任意识的增强,推进学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导师学术
论研究生的学术批判素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学术动态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V eraW an g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