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亮,殷洁森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12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各类资源要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密切关联,体育资源的开发运用应当紧密结合社会和群众体育发展需求,积极与外界体育资源交流、沟通、融合发展。
高职院校与社会体育企业、公司、俱乐部、行业机构的合作是学校与其两个不同利益主体间基于资源需求而进行的选择、配置与利用。高职院校拥有政府拨款建造的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图书馆等丰富的硬件资源,也配备了高素质、具有专业技能的体育教师等人力资源。可以有效地为社会相关企业、组织,提供场所和体育服务。而社会组织、企业公司等则可以为学校带来资金和体育场馆管理与赛事运营的经验,以及其他领域的技术支持。若能打破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开发运用的桎梏,积极与校外社会企业、组织等形成良好合作关系,搭建资源交流合作的平台势必能实现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多方受益的良好局面,从而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系统具有较高的公共属性,但在以条块分割为标志的、部门所有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下,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资源具有浓重的专属性。造成高职院校的体育资源使用上的自成体系是因为院校由教学部门所设立。教学部门对其资源拥有绝对支配权和使用权,教学部门只对特定群体负责,即受教育者才能享受到这些体育资源,其他部门则无权利用其资源,因此学校的公共属性实际表现为特定的部门属性,是一种有限的公共性。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和群众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学校的体育资源属性与公共性的关系。实际上,高职院校建立所需的拨款资金其实来源于社会所有纳税人的纳税,这是社会群体力量的贡献结果,其体育资源和体育服务也应当突破部门的限制,向社会纳税人开放和服务。基于此,就需要打破教育部门和学校自身对体育资源属性的认识误区,将学校有限的公共性更多的扩展为社会的公共性。这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寻求合作,突破资源利用率低下,改变其专属性和封闭性,建立校社体育资源合作开发平台的先决条件。
构建校社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能够实现双方体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双方在体育资源开发的制度、机制以及常规方面的不断调整与完善。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意识形态的生成以及各项政策的出台,大力推动了我国体育竞技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各类体育行业机构、企业公司、俱乐部也应运而生,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添砖加瓦。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和人才等资源的缺口就日益加大,仅仅依托社会上的体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在围墙内的学校体育资源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有效改善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窘境。校社合作共同开发运用好这些体育资源,能实现学校和社会体育发展的双赢。
高职教育本身就是适应市场实际需求,培养社会发展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形态,具有与社会企业、公司等组织机构紧密联合的特征。学校所有的资源不仅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保持人才培养还要与社会密切合作,更应当激活校内的体育资源,使其成为不局限于为教学服务,也能进一步被社会所用。无论是学校的体育运动场馆,还是体育图书、体育技能培训课程等,都可以与社会外界产生联系,形成互补性资源的关系,让校外的社会人员能够锻炼身体,获得体育健康以及相关运动技能和知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对资源的运用程度决定了效益的转化程度。高职院校的体育资源不仅仅只为体育教学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服务,而应当与社会并存或融合。打破原有资源运用的时空边界束缚,实现无边界利用,以学校优良的体育资源吸引外界资金或新资源的投入,让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从而将院校体育资源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开发出来,实现双丰收。
校社合作的体育资源开发平台是以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引入校外的新资源、新理论、新方法来进一步激活校园体育资源的价值优势。不仅让社会资本和相关体育企事业组织机构找到新的体育资源开发机遇,同时也能借助平台的牵线搭桥让高职院校与社会组织之间凝聚成新的体育资源体系。通过科学的开发手段,不仅满足学校体育的自身发展,同时也能为诸如社区体育、体育赛事、体育制造业等提供项目对接、资金引流、人才培养等服务。以双方体育资源的融通促进体育诸多功能和价值的实现。
为保障平台的有序运作,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双方在合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就必须建立一套稳定有效的运行机制。
明确以政府为主导,以资源平台为载体,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公司和机构组织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主体模式。搭建以地区和行业为资源运用边界,以学校体育资源为主导和纽带,串联校内外的各类体育需求和活动,在场馆共享、体育赛事引进与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运作,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共享、共建、共赢”的崭新资源开发运用体制。
以政府为指导主体,高职院校为执行主体,社会外界为合作主体,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在体育资源合作开发的政策性问题由政府予以指导协调,同时委托相关责任单位负责对高职院校和校外体育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对校内外体育资源和需求进行最佳匹配,从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校和校外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协作,真正实现资源和需求的无缝对接。校内外双方依托平台,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将体育资源的开发合作工作落实到实处,避免形式主义,实现双方的各取所需、各得所利。
“订单式”服务就是依据社会外界主体在体育锻炼、体育赛事开展、体育人才培训等不同方面提出需求,由学校依据自身体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比如场地条件、体育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等为之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或者外界根据学校所列出的现有体育资源“菜单”,进行合适的项目合作。“订单+菜单”式服务可以学校凭借自身体育实力和特色选择外界所需的项目;也可以通过平台选择意向强烈的需求,具有资金和新资源的社会外界实力主体进行体育新项目的共同开发和运作。
对于校社合作的体育资源平台构建和使用,要采取科学的评估机制来评估平台的运行实效。评估机制包括体育资源利用的效果评价机制、信用体系评估机制和双方互评机制。体育资源的利用效果评价不是局限于体育场馆使用的频次,还要跟踪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和使用效果。构建的平台能记录和评估体育资源从合作、整合、融合、开发的全过程。对于评估的指标体系可以借鉴和参考体育资源开发先进地区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和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建立起校社体育资源开发合作效果的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保障体育资源开发合作平台的顺利运行,应当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与当地政府体育部门联合成立“校社体育资源合作办公室”。以当地体育局社体处和学校体育部门共同挂牌,配备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和任务,从制度、经费和技术支持等方面保障平台各项工作的稳步落实。
高职院校与校外共同合作开发体育资源,构建服务对接平台,一定要建立配套的制度以规范和保障资源的合理运用。政府机构要出台鼓励校内外体育资源合作开发的政策,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在具体合作协议和方案上可以通过“校社体育资源合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具体调研、借鉴其他院校等方法来拟定,并由相关领导部门审核通过。将校内外体育资源的开发程度、运用效益转化等以具体的指标来明确。从根本制度上切实保障平台构建与运行的规范化。
平台的运行和项目运作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经费的来源可以从学校先期拨款用于打造服务平台网站和必要的硬件项目。这样以学校投入少量的资金启动服务平台的运行,然后通过平台对接校内外,实现体育资源的合作开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后保留相应的平台与项目运行经费。
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服务平台,是撮合校内外体育资源合作开发的硬件依托与先决条件。高职院校可以充分运用学校的科技技术力量来完成网站平台的搭建,在平台网站的架构、具体功能的布置中,院校可与社会有关技术力量合作,从硬件和软件上不断完善资源平台的搭建,并针对在平台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予以快速解决,同时做好网站平台的日常维护工作。
以体育局、体育总会以及各体育相关行业、企业公司、青训俱乐部提供的信息数据为基础,整合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人才专项资历等资讯,构建体育资源信息交流系统和网络平台。网站由用户注册、体育资源与需求信息发布、审核、浏览、协作意向、项目成功示例展示等模块构成。整个网站应图文结合,能充分展示双方资源的优势,让合作双方的信息透明化、具体化。既能让学校体育资源快速匹配到合适的校外体育需求,也能让校外社会主体通过网站,直观了解学校的体育资源优势,为其做好定点定向搜寻服务,以便于快速找到合作切入点。
学校主动出击,以体育局相关部门牵头,联合各体育行业协会、机构组织、企业、公司举办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合作洽谈会。通过展示已有的体育项目成果以及资源优势吸引校外主体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引进适合学校体育特色发展,具有多重价值与效益的体育项目。对开发项目以及资源共融进行引流与催化,让合作方案得到物化与实施,让学校与校外社会各主体获得生机与发展。
校内外双方实行人才互聘制,合作的体育资源开发项目团队和管理由学校与社会主体共同组成。社会主体派出专业人员参与学校体育资源使用和开发的管理过程中,并借助项目可以安排专家、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给学校带来更为专业的资讯和技术力量。学校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派出师资给社会主体进行培训、业务指导,同时积极构建体育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在原有的职业教学专业中渗透诸如涵盖体育管理、体育场馆运营、赛事营销、体育新闻数字媒体制作、健康管理等结合体育专业方向的教学课程。在丰富学校的职业教育体系内容的同时,向社会输出体育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学校的完善体育场馆设施、丰富的体育器材是其最大的优势资源,也是社会体育发展中最稀缺的资源。对于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和开发,在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任务完成之余,可以积极挖掘场馆设施的运营潜力,拓展使用渠道和范围。通过建立合理的开发机制,打破校社使用壁垒,引进专业的管理运用公司,依托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承接、举办和引入特色体育项目赛事,开发打造品牌项目。将学校的体育硬件资源与社会的经济资源与人力资源充分结合,使双方的人力、物力资源集中在同一方向,并向资源合作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延伸。
打破高职院院校体育资源开发桎梏,实现与社会体育资源相融合共同发展对于促进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体育产业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应构建合作平台,不断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主动打破边界,寻求开发机遇和拓宽合作渠道,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体育资源的价值潜力之际,也积极引入社会体育资源力量弥补薄弱环节,从而真正实现体育资源的共有、体育成果效益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