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平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国家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倡健康、文明、环保的休闲理念,促进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国民休闲品质。国民休闲水平的提高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树立科学合理的休闲理念。因此,中小学休闲教育刻不容缓。从教育内容和方法来看,休闲教育培养人们的休闲观念、休闲选择能力、休闲知识和技能,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看待休闲、发现休闲方式的多样性并做出合适选择、更好地展开休闲生活,实现更好的效果。[1]休闲教育是探寻人生意义、生活本质、生命价值等方面问题,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生来说意义重大。中小学处于人生生活方式和内容选择建构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休闲教育,科学引领中小学学生掌握休闲知识、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提高中小学学生休闲技能水平、培养中小学学生休闲素养,对中小学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首先,有助于增强中小学学生素质。良好的休闲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休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过程,它引导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休闲过程是一种愉悦的心灵体验,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2]中小学休闲教育引导中小学学生利用休闲时间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观察、操作、思考,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中小学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全面发展,提高中小学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
其次,有助于促进中小学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休闲是当代人类所追求的人之为人的规定性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发展,是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并占有自己的自由全面本质的发展,它体现了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性的全面生成和丰富。[3]全面发展是指中小学休闲教育有助于中小学学生语言、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中小学休闲教育有助于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会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中小学休闲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小学休闲教育一方面使学生通过生活来学习,另一方面又增强中小学学生生活能力。中小学休闲教育本身就是具有活力的生活。中小学学生在休闲教育过程中通过探究社会、体验生活等一系列活动,认清生活的本质、认清自我、认清社会,来获得自我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以后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社会、更好地为以后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休闲教育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沟通教育与生活的桥梁,拓宽了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休闲教育实施过程中,中小学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关心社会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学会热爱大自然、学会如何承受挫折、学会反思自己言行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学生通过休闲教育活动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就是中小学学生的生活能力、生存技能。
中小学休闲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促进中小学学生学会生活。一是通过中小学休闲教育,使中小学学生学会正确休闲。通过学会正确休闲,使中小学学生以更加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中小学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在学会生活中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高效率的学习为以后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打下良好基础。二是通过中小学休闲教育,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中小学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才能和潜力,从而使中小学学生获得创新而又高质量的学习生活。三是通过中小学休闲教育,有助于中小学学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爱好,培养高尚的情趣,增长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中小学学生生活质量和情趣。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愉悦的状态下才能创作,尚若心情被阴云遮盖,就连缪斯也感到苦恼”。中小学休闲教育是培养中小学学生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休闲价值的判断,使中小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参加比较有价值的休闲活动,从而使中小学学生达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释放压力等目的,使中小学学生能够在愉悦且开放的环境下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
中小学休闲教育是规范个人休闲行为和社会休闲生活的教育,倡导积极健康而文明的休闲生活方式,尽量减少社会中不和谐的成分和矛盾冲突,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能够更好地和谐共处。在中小学休闲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中小学学生开展爬山、踏青、观花等休闲活动,使中小学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优美环境,从而使人与大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休闲活动中,中小学学生要走入社会,要与社会人员以及社会相关部门接触;要与其他的同学合作,学会与同伴交往。在休闲活动中,中小学学生通过休闲教育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处理人与大自然两者的关系,学会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人与社会两者关系,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
兴趣性就是在休闲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尊重中小学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在休闲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出发,这就要求在休闲教育活动的起始阶段、开展阶段、总结与交流阶段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小学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在休闲教育活动的内容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和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活动主题。当然,尊重中小学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不是一味地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去定休闲教育的活动主题,而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明确休闲教育活动的主题与问题的意义。
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并不是意味着用生活完全取代教育,毕竟生活是零散的、具体的。生活的教育意义是指联系生活来教育中小学学生,通过生活来教育学生更好地生活。休闲教育要面向学生生活。联系中小学学生生活的实际和所处的社会发展实际,是中小学休闲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小学休闲教育要摆脱传统封闭课堂和书本的束缚,需要接近自然、接近社会,接近学生生活和原有的经验,在开发中促进中小学学生愉快地学习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大自然和认识社会的能力,达到增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中小学休闲教育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关注中小学学生实践体验、亲身体验,是中小学休闲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点。如果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休闲教育活动。实践是休闲教育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中小学休闲教育的实践形式多样。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的实践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休闲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全面发展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小学休闲教育活动实践性的意义在于促使中小学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社会和大自然,增强中小学学生对社会、大自然、自身的感知,促进中小学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从而获得参与实践的丰富体验和经验,培养健康的休闲方式和积极的个性品质。
适宜性是指中小学休闲教育符合中小学实际和中小学发展的规律,大多数的中小学学生在科学、合理的环境中和教育作用下可能达到中小学休闲教育阶段目标预设的水平。虽然中小学休闲教育目标描述的是中小学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建立在对中小学学生发展和休闲教育本质科学的认识基础之上,不能随意设定,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对中小学学生发展、休闲教育的规律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就更有可能制定出适宜的中小学休闲教育目标。
连贯性是指中小学休闲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部分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方面之间是相互衔接、相互支撑、互为贯通的。通过对中小学休闲教育目标的分解,形成休闲教育各课程领域的目标,再逐渐分解成各个阶段的目标,然后再分解落实到各个具体的休闲教育活动目标,这样不同层次的休闲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之间相互贯通、衔接紧密。
中小学休闲教育从本质上是教育活动,休闲教育课程的设计需要体现中小学休闲教育的教育性。中小学休闲教育要从休闲教育内容、休闲教育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上体现其教育性。确定中小学休闲教育目标要根据国家有关休闲教育的相关规定,要结合休闲教育的具体的资源性质科学地确定。中小学休闲教育课程的内容的选择要主题明确,教育内容要引导中小学学生深度地体验和思考。
中小学学生是休闲教育的主体,也是休闲课程的主体。由于休闲教育可以丰富学生实践和经验,因此,需要突出中小学学生在休闲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休闲教育需要中小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如果离开了中小学学生主体的实践,休闲教育活动相关课程就成为知识性的课程。突出以人为本,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结合中小学学生的实际,关注中小学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爱好,调动中小学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休闲教育活动主题的制定或课题的提出,到休闲教育活动的方案的策划,再到休闲教育活动的实施、总结、交流、评价、反思,都需要尽可能使中小学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在整个学生活动过程中有效地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
中小学校园休闲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会无形地影响中小学学生的休闲观念和行为。因此,搭建校园休闲文化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休闲氛围迫在眉睫。中小学校园休闲文化应该是以中小学学生为主体,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内容,以中小学校园文化精神为重要特征的休闲文化。依托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休闲教育活动是中小学学校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展现中小学学生自我和较好地充实中小学学生生活的有效途径。一是积极组建中小学学生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科技、艺术、体育等兴趣小组或者社团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入的,并应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指导。参加兴趣小组或社团的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学习相应的休闲技能。二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社区、福利院、农村、文化古迹、纪念馆、博物馆、公园、街道等特定的社会情境下进行参观、宣传、劳动、调查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愉悦心情,提升品位,获得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实感。三是举办文化节、读书会、报告会等相关校园文化活动。
中小学学校虽然是中小学休闲教育的重要场所,但中小学学校并非远离社会,中小学学生也不是与社会隔绝,学生所处的社会与家庭休闲环境对中小学休闲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承担中小学休闲教育的职责,我们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中小学休闲教育体系。
首先,重视家庭休闲教育环境。家长的休闲观念、休闲行为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学生的休闲观念和行为。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休闲教育,增强休闲教育意识,从自我做起,营造积极、健康、上进的休闲环境,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到休闲与学习的关系,加强对孩子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的指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
其次,中小学学校是实施中小学休闲教育的主要部门。中小学学校要根据中小学休闲教育的目标,配备休闲教育师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设计休闲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当的休闲教学方式,根据中小学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实施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教育活动。
最后,社会是中小学休闲教育的重要力量。中小学休闲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往往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社会各行业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休闲教育,认识到中小学休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从提高中小学学生休闲生活质量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公共休闲场所,为中小学休闲活动创造广阔的空间。
学校休闲教育是教育部公布的专门的文件要求开展的教育内容,需要将休闲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促进休闲教育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课程是现行中小学课程的主要部分。大部分的课程应该增加休闲教育的内容,关注生命质量的休闲素养的培养。
现行的中小学休闲教育“拼盘”现象比较严重,课程之间连贯性比较弱,培养中小学教育休闲价值观念与休闲能力技能系统性比较弱,违背了中小学通识教育开展的宗旨。中小学休闲教育课程应该从休闲意识、自我意识、休闲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使中小学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中小学课程教授的内容和技能,循序渐进地提升休闲素养。
当前,网络已经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中小学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运用包括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休闲教育,引导中小学学生科学合理地休闲。利用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必要的信息与技能,还能自主地选择需要的网络学习内容,为中小学休闲教育的发展提供较大的便利。利用网路平台积极宣传正面的教育和休闲方式,使休闲教育形象化、趣味化、知识化,使中小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网络应该成为中小学正面学习和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上网,并在网络上合理引导舆论。